正文 第三章 思維決定成敗(2 / 3)

對待挫折和失敗的三種態度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巴爾紮克說:“鮮花和眼淚,這就是人生!”問題在於,同樣是失敗,同樣是遭受挫折,你如何去認識,如何去對待。也就是說,麵對失敗和挫折,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人把失敗看做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將其充分享用,並引為高興和自豪;第二種人把失敗看成是“人生的墊腳石”,可以使自己變得更高,看得更遠;第三種人則把失敗當作“人生的萬丈深淵”,一掉進去將陷於萬劫不複。

第一種人是生活的強者,第二種人是生活的智者,他們對事物,對生活抱有積極的樂觀的態度,挫折和失敗使他們更加變得聰明;可第三種人則是生活的蠢者和可憐蟲,因為他們對事物抱有悲觀的消極的認知。由於認知的不同,因而生活態度也就不同,人生的結局也就不同。前兩種人在失敗中奮起和成長,邁向成功;而最後一種人則在失敗中沉淪和毀滅。

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應捫心自問:麵對挫折和失敗,我是哪一種人?

有一位少女對因對學習、做人不順心,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她的爸爸是一位廚師,決定以廚師的語言對她予以引導。他把女兒叫到廚房,看他做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往三隻鍋裏倒入一些水,然後放在旺火上燒沸。然後分別在三個鍋中放下一個胡蘿卜、一個雞蛋和粉狀的咖啡豆。一個鍾頭後,他熄滅了火,分別把胡蘿卜和雞蛋撈了出來,叫女兒用手捏;再把第三隻鍋的咖啡舀到一個碗裏,問女兒:“你看見了什麼了?”女兒回答說:“胡蘿卜煮熟了變軟了;雞蛋煮熟了變得堅硬了,咖啡煮熟了變得香了,但煮咖啡的水變成了裼色。”爸爸問:“這意味著什麼?裏麵包含著什麼人生的道理?”女兒搖搖頭,回答不出來。

父親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他要告訴女兒的是:在艱難和逆境麵前,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前途,你可以選擇屈服,像胡蘿卜那樣變“鬆”,變“軟”和變“弱”;也可以象雞蛋那樣變得堅強;也可以像咖啡粉那樣改變了水,改變你的周圍環境。有誌者在逆境麵前應該像雞蛋那樣變得堅強,像咖啡粉那樣適應環境,改變環境!

不同的人,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你是選擇積極的認知,還是選擇消極的認知呢?

人類需要積極的認知

積極的認知是人類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人生在世,總要碰到種種困難和挫折,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怎麼辦?是消極、悲觀和沉淪,還是積極適應,樂觀的心態去克服?這就需要人們積極的認知,充分看到對人生有利的積極的方麵,使我們充滿著生活的樂趣和信心,這樣的生活就會更美好。法國文學家、思想家蒙田說得好:“對人類最大的傷害,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

這裏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思維決定成敗。我們需要一種智者的思維。當我們不能改變客觀現實時,就要改變我們的認知,用積極的認知獲得積極的心態,更好地麵對生活,創造美好生活。“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能行”,“我真行”,“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優秀的”,這些都是人類一種積極的自我認知,對事業的成功,它們對人生的幸福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常常想起“桑蘭的微笑”。

桑蘭4歲就參加跳馬比賽的中國女運動員,當她屢屢獲得國內各類跳馬比賽冠軍獎杯,滿懷信心向奧運跳馬冠軍進軍時,不慎摔傷,折斷了頸椎,成為胸以下完全失去知覺的嚴重殘疾人。從此,在輪椅上度過一生的她再也不能參加訓練,再也不能獲得跳馬的獎杯。而她是怎樣對待生活的呢?她以一個少女的熱情擁抱著生活。她在堅持康複訓練的同時,仍繼續進修著大學學業;她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她用這樣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奧運之路。除了主持電視節目,還為香港以及內地20多家媒體寫有體育評述的專欄,成為中國體育界的“陽光女孩”,世界體壇的傳奇人物。她以自己的真摯和充滿陽光的微笑感動著中國,感動著世界。

“桑蘭的微笑”就是一種“人生智慧”,就是對世界,對事物的一種“積極認知”。當別的運動員在為自己的不幸長籲短歎的時候,她卻給身邊的人們講述“在燥熱的沙漠中的半壺水的故事”,展現她“要好好享受這半壺水”的樂觀主義。

生活中的我們,渴望成功的我們,多麼需要這麼一種“桑蘭的微笑”啊!

成功小揭示

積極認知就是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看到事物中積極的光明的一麵;而消極認知則相反,以消極的悲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事業消極的一麵。

我們需要積極的認知。這是一種智者的思維。當我們不能改變客觀現實時,就要改變我們的認知,用積極的認知獲得積極的心態,更好地麵對生活,創造美好生活。

人生思考題

1、什麼是積極的認知?什麼是消極的認知?請用生活中的例子說明。

2、你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遇到挫折和失敗?你能否用積極的認知來對待它們?這對你的成功有什麼作用?

3、為什麼說自信是人類積極的認知而自卑是消極的認知?

掌握事物的辯證法

什麼叫辯證法?辯證法就是哲學上的方法論,就是用對立統一的,聯係的變化的全麵的觀點看待事物,就是對事物的科學的認知。這是人類處世做事獲得成功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生活中常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同是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觀點和結論。為什麼呢?思維的角度不同,形式和方法不同。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分析事物到合理、科學或者說是“最佳”的角度、形式和思維方法呢?

完全可以!這就需要我們用辯證法的觀點看事物看問題。這是一種科學的思維,人生的智慧。有了這種思維和智慧,你就可以心明眼亮,避害趨利,逢凶化吉,穩當沉著地邁向成功。

生活需辯證法。也完全可以運用辯證法。因為辯證法就是“使人活得更明白”。辯證法就象哲學一樣,就在生活中間。生活中有難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科學的思維,掌握不掌握事物的辯證法。而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就在於你不懂辯證法,不用辯證法,或者拋棄了辯證法。

主觀和客觀,內因和外因

有兩位棋手下棋,他們都輸了。第一位棋手說:“並非我不行,是對方太強大。”第二位棋手說:“主要是自己沒有下好,潛力沒有好好發揮出來。”幾年後,第一位棋手還是那樣的水平;而第二位棋手則成了一流的棋手。

人們在檢討失敗的原因時,其思維往往是不同的。有的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即內因或主觀因素),總是怨天尤人,把原因推到外因或客觀因素。比如說高考失利,他總會說“那兩天我頭昏,感冒,肚子疼”;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他會說“周圍的人太糟糕,太難打交道。”晉升不上去,他會說“領導對我根本不重視”或“領導的水平太低”;工作業績差,他會說“我的崗位不好,沒有用武之地”;上班經常遲到,他會說“在路上老堵車”;經商失敗了,就會埋怨“聽了朋友的話”“是部下害了我”等等。這種思維,就像影片《南征北戰》中的那位國民黨張軍長那樣的令人發笑:“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失敗當前,隻看到“客觀原因”而看不到“自身原因”(或者說主觀因素)這就是不正確的認知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後果往往是失敗之後還是失敗。

這就需要我們正確理解“主觀和客觀”,“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係。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由內因(主觀因素或自身因素)和外因(或者說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主觀因素或自身因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客觀因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客觀因素)通過內因(自身因素或主觀因素)起作用。

正確的思維是:既要看到“客觀因素”,更要查找“主觀因素”,從中找出解決的對策來。舉個例子吧,比如說與對手競技,你輸了,那麼你既要看到“客觀因素”(如“對方的強大”),又要看到“自身因素”(或主觀因素),即“自己的不足”(自身失誤、素質不如人家或水平和潛力尚未很好發揮等)“,這樣才能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認真吸取教訓,今後不再犯同樣的失誤,這樣才會有今後的勝利和成功。千萬不能陷入”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那樣的誤區。

“為”與“無為”。

這是一個充滿哲學原理的話題。“為”就是進取,有所作為,就是改革和創新;“無為”就是冷靜應對,守住本分、優勢和傳統,不輕舉妄動。

我們幹事業,是“為”好,還是“不為”好?也許你會說,當然是“為”好!不但要“有為”,還要“大有所為”,大踏步進取。而“無為”就是消極,保守,就是不進取,沒什麼可取之處。我隻要“為”,不要“無為”。

這樣的看法正確不正確?

我認為,這種看法不夠正確。正確的態度是既要“為”,也要“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家來想想,如果你一味進取,速度過快;如果忘乎所以,不守住本份和原來取得的成果,不繼承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好傳統;結果該是什麼樣?那就是“欲速則不達”,“丟掉了自我”,甚至會“栽跟頭”。

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你聽過“蕭規曹隨”的故事嗎?漢代開國丞相蕭何去世了,曹參接任其職務。他工作沒有什麼大的改革和特色,但照樣把國家治理得十分順當。人們問其中的奧秘,他說:“按蕭何丞相的治國之道做,何愁不善?”這就是“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為什麼能夠成功?因為應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無為而治”。“無為”居然能夠“治國安民”!老莊的哲學思想雖然有消極的一麵,但充滿著哲理和智慧,同樣有可取之處。

其實,曹參真的是“無所作為”了嗎?不是。“無為”並非“無為”,而是“有為”,按照蕭何的方法順順當當地治國,不就是有所作為了嗎?拿老子的話說,這叫做“無為即作為”。

其實,生活許多道理是相似的:如大海,永遠也不會跟江河爭高低,結果是大江大河都流到它的懷抱。“不爭”就是最好的“爭”。“不爭”看起來是“無為”,其實是最大的“有為”!人類社會不也就是這樣嗎!

當然,“有為”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和出發點,“有為”就是有時代精神、改革精神和創新精神,但必須與繼承前人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與保持穩定,即與“無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事業快速、健康、穩妥地向前發展。

所以,治國理政也好,辦企業也好,都應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辯證法,才能取得實效和成功。

全麵和片麵。

兩名大學生畢業求職屢屢失利。第一位產生了悲觀情緒:“我麵試實在不行,說明我能力低,口才差,這輩子恐怕沒什麼希望了。”第二位則為自己不被錄用感到不平和憤怒:“我這麼優秀,憑什麼刷掉我?”

這兩名大學生的觀點對嗎?顯然,他們都陷入了思維的誤區,或者是認知的誤區。

他們陷入思維誤區的本質在於“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看片麵而不見全麵。

對於第一位大學生來說,他認為求職失利就是“能力低”,就“不行”了;“麵試”不行,“口才差”就“沒希望”,因而就自卑自棄。這就是片麵地而不是全麵地看問題:隻看到“樹木”而看不到整個“森林”。正確的思維是:既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用全麵的觀點看問題。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一方麵看到自己麵試不好,應變能力差,實踐經驗不足;另一方麵,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優勢,如有青春活力,進取心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和獲得知識的能力等;自己在某一方麵能力差,並非是智商低,能力低,而是自己的潛能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隻要努力學習和實踐,完全可以大有希望;

對於第二位大學生來說,雖然看到自己“十分優秀”,但畢竟隻是看到“森林的一部分樹木”而並非“森林的全部”。人並非十全十美,你在肯定你優點、優勢的同時,還要看到自己的弱點、缺點和劣勢,比如你在求職技巧、應變能力和社會經驗方麵還相當薄弱,不然你怎麼被刷下來呢?

如果用辯證的全麵的觀點看問題,我們就會正確地認知事物,就會冷靜地對待出現的挫折,就不至於產生自卑、悲觀或浮躁、過激等情緒。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就是因為不能全麵地看問題而陷入了認知的誤區,從而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和錯誤的判斷,使自己遠離成功而走向失敗。比如有的人隻看到自己成績差,卻看不到自己歌唱得好,球打得棒;有的人隻看到自己其容貌不出眾,不敢表現自己,但不看到自己心地善良,有良好的人緣;有的人隻知道自己數學很糟糕,卻看不到自己文章寫得好,朗誦詩歌非常動人……正是這種片麵看問題的思維挫傷了自己的自信心,走不出悲觀的陰影,影響了自身潛力的發揮。

同樣,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優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點,一旦不如意,不順心(如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就焦躁激怒,失去理智,做出不應該做的事情來,這樣的人同樣也不會取得事業的成功。相反,隻能是擁抱失敗。

記住,誰用全麵的觀點看“森林”,誰就會明智、冷靜,就能正確把握自我,獲得成功。

大和小

這是相互包容、相互信賴、相互轉化的關係。“大”中包含著無數的“小”;無數的“小”將會彙聚成“大”。宋代文學家蘇轍就有“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的論述(《洞山文長老語錄敘》)。正確把握這層關係,你就會變得聰明起來,就是掌握了成功的利器。

比如說你大學畢業了,要幹一番大事,怎麼幹呢?剛剛開始,你必須從幹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做精,為“做大事”打好基礎;你要做一名出色的企業家,必須從一名優秀的員工做起;你想賺他一千萬元或一億元,必須從賺10元、100元、1000元入手;你想“治國平天下”,必須先從“致知”、“修身、齊家”做起。比如說,“華人首富”李嘉誠,十多二十歲時隻不過是隻念過四年級的打工仔、推銷員;台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最初是開小米鋪的,他從“認真挑揀每一粒米”開始到“送米上門”,再做到“塑料大王”,億萬富翁。

“大與小”的辯證關係原理:世界總是在變化的,大與小也是有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成功總是從小做起;隻有小,才有大。

“大與小”的誤區:我是堂堂名牌大學畢業生,新新代青年,就業,創業,要整就整大的,小的有什麼幹頭?我要掃就掃天下,怎麼能掃庭院?

誤區的結果:躁動飄浮,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來,年複一年,一事無成,虛度光陰。

現在與未來。

世界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時變化著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不等於未來;現在創造著未來。這是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的人生至理。

你現在窮嗎?事業不成功甚至失敗嗎?是的,可這並不要緊,現在的失敗不等於未來的失敗!隻要你努力,現在的失敗完全可以轉化為未來的成功。

你現在為什麼這麼艱苦奮鬥?因為你在實實在在打造著未來的成功。正象企業界流行的一句話那樣:今天你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就要努力去找工作。

“現在與未來”的誤區:我現在總是失敗,將來也會總是失敗;我現在學習這麼糟糕,將來一定同樣糟糕;現在我很窮,未來同樣是窮;現在我這麼優秀,將來一定是很優秀;現在我很富有,將來同樣是富有。

誤區的結果:

1、“現在我總是失敗,將來也會總是失敗”這類想法很容易產生悲觀失望,失去奮鬥的自信心,很容易陷於失敗;

2、“現在我這麼優秀,將來一定是很優秀”這類想法很容易產生滿足感,優越感,不能居安思危,與時俱進,到頭來同樣會陷於失敗。

對人生的啟發:現在,就是過去的未來;現在不等於未來;你為什麼現在還有這麼點成就?完全是過去的奮鬥的結果。後悔昨天,不如奮鬥今天。後悔今天,不如奮鬥明天。

優勢和劣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人生成功的訣竅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或者是因勢利導,把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被譽為“中國文化昆侖”的錢鍾書先生小時的數學課是十分糟糕的,報考北京大學時才有幾分,被主考老師淘汰了;但他的語文課程非常優秀,幾近滿分,被北大校長馬敘倫發現,並破格錄用。後來,錢先生避開其劣勢,不把主攻方向放在料理化方麵,而發揮語文最好看優勢專攻文科,經過數十年治學,終於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成為一代鴻儒巨匠。

錢鍾書的成功就在於掌握事物的辯證關係,正確處理“優勢和劣勢”的關係,善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把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相反,人的失敗就是不善於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或者是“揚劣避長”把自己的劣勢當成優勢。

失敗和成功

這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即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關係。最古老的說法是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意思是人生的”福“(也可以說是一種成功)和”禍“(可以說是一種失敗)不是絕對的,”禍“裏頭包含著”福“,同樣”福“裏頭也隱藏著”禍“。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失敗是人生的富貴財富“,”失敗是人生的墊腳石“,”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成功的開始等。舉個例子吧:

有一位造紙廠的技術員在生產一批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他被扣工資、罰獎金,並遭解雇。當他灰心喪氣的時候,他的一位朋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叫他將問題倒著看,看看能否從錯誤中找出有用的東西來。於是他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相當強,可以用來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於是他設法從工廠裏低價買來這批廢紙,將其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出售,相當搶手。這個配方隻有他一個人知道,於是他申請了專利。專利應用於市場,他發了大財,成了億萬富翁。

一次失敗帶來了一次致富機遇,帶來了一個億萬富翁。這不是“失敗中包含著成功的因素”的最好說明嗎!

當然,成功同樣也會含蘊著“失敗的因素”,那就是成功會使人“飄飄然”,使人“頭腦發熱”,做出擁抱失敗的事。

有一位年輕的企業家,在20世紀九年代初房地產低潮中,他靠“賭一把”的方式傾注所有的資金玩房地產,買下了在市遠郊的一塊沒人要的沼窪地。後來房地產形勢好轉,開發大潮洶湧澎湃,地價驟增,結果他一下子淨賺了數千萬元,跨入了億萬富翁之行列。第二年開春,他召開公司全體大會,提出新的一年是“圏地年”,要繼續加大貸款和圏地購地度,繼續縯繹“一夜暴富”的美夢。然而,形勢急轉直下,國家開始“宏觀調控”,追還各地產商貸款,於是地價一落千丈,他一夜之間便千金撒盡,債台高築,從億萬富翁淪為究光蛋。本地生存艱難,隻得流落他鄉。

他為什麼從成功走向失敗?因為他沒有防備“成功中的失敗因素”,在成功麵前“頭腦發熱”,“飄飄然”而找不著北。

舍與得

四川省有一種酒叫“舍得酒”,有人說喝了這種酒,就會徹悟人生。“舍”是什麼?就是“付出”,“奉獻”;“得”是什麼?就是“得到”或者說是“回報”。

“舍得酒”裏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就在於:隻有“舍”,才能“得”;要想“得”,先要“舍”!“舍”就是付出,就是對社會,對他人做出服務和奉獻;“得”,就是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回報”。

有一個《贈與自己財富》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計劃在美國紐約建立總部機構和大廈的剛剛成立的聯合國還身無分文,在紐約更是沒有立錐之地。

聽到這一消息後,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經過商議,決定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並將這塊地皮無條件贈予聯合國。同時,他們也將毗鄰這塊地皮的大麵積土地全部買下。

消息傳出後,美國許多財團和地產商都紛紛嘲笑說:“這簡直是蠢人之舉!”並紛紛斷言:“不出十年,洛克菲勒家族集團就會淪為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要知道,870萬美元對於戰後經濟蕭條的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大廈剛剛建成,毗鄰它四周的土地的價格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於捐贈款數十倍、上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入洛克菲勒家族集團的腰包,人們無不為之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贈予”就是“贈我”(古文中的“予”即“我”);有舍就有得,隻有舍去,才能得到。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成功之道。

這個道理還告訴我們:不“舍”,就不會“得”;不“勞”就不會“獲”;不付出者決不會得到回報。不想動腿,不想流汗,能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嗎?沒這碼事!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一個叫加加裏海,另一個叫死海。兩個海都連著約旦河。加加裏海接受約旦河之水,又流向大海;而死海隻接受約旦河水流入而不再流出。結果,前者生機勃勃,鳥飛魚躍;後者呢,則死氣沉沉,濁臭衝天,沒有魚躍,不見鳥飛。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前者既索取,又付出;而後者隻是索取,沒有任何付出。

這個道理同樣告訴我們:人和海一樣,隻是想“得”而不“舍”,隻想獲取而不想奉獻,是永遠不會有希望的!

關於事物的度

什麼叫“度”?“度”是生活中和哲學中一個重要的量的概念,它反映了事物發展的程度和變化所需要的量。

比如說喝咖啡,就很講究“度”。咖啡是一種含有興奮劑的物質,適度喝了對健康的人十分有益。這裏就有一個“度”的問題:量太小,興奮不起來;量過大了,喝過了頭,那就會興奮過度,造成亢奮、失眠。

生活中的“喝酒”同樣是這個道理。飯桌上沒有酒,總提不起勁來;適量喝了點酒,滿麵紅光,精神興奮,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其樂融融;但喝得過多,喝過了頭,那就會醉人,搖搖晃晃的說胡話,做錯事,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是“因酒禍事”的!

又如遊樂場中的“碰碰車”,不“碰”沒有趣,可是“碰”得過頭就會不舒服,甚至會受傷,最好是適度碰撞,這樣才其樂無窮。

在古代治國理政中常有這麼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是說,治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講的就是事物的“度”。

適“度”“喝咖啡”“喝酒”、“撞撞車”和恰到好處“烹小鮮”,無不是一種科學的思維和理念,對工作和事業很有啟發意義。比如說你要批評一個人,也要講“適度”,批評是對人家的幫助,對工作有益;但過猛,過“度”,就會傷害人,挫傷人,其效用很可能是“適得其反”。比如三國時的張飛,批評士兵猛得很,又是打又是罵,又是體罰什麼的,結果人家不但不改正,反而遭來殺身之禍。

總之,“成也是度,敗也是度”,掌握了事物的度,這就會避害趨利,穩健地邁向成功;超越了事物的“度”,那就會出問題,陷於敗局。

自我和他人

自我和他人,這又是一對矛盾,是對立的,但它們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命題:我們活著是為自我,還是為了他人?愛情為什麼總是自私的排他的?競爭就是為自我,排斥他人;市場經濟就是卡死對方,壯大自己……

這就需要我們用辯證的科學的思維來認知。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靈魂遊曆天堂和地獄。他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景象:在地獄,人們圍著一個又大又深的鍋,鍋裏裝滿香噴噴的飯菜,人們都在操著一個巨大的湯勺忙碌著進食,然而人們個個都餓得皮包骨,有氣無力地瞪著怒眼,對社會充滿著仇恨;而在天堂,人們同樣在圍著一個大鍋進食,但不同的是,人們個個容光煥發,興高采烈。為什麼呢?因為在地獄,人們個個都在操著那大勺一個勁地往自己的嘴巴裏送食,因而怎麼也送不到;而在天堂呢,人人都用巨勺盛食物往別人嘴裏送,結果人人都吃上美味的飯菜,過著舒心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自我和他人,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和諧整體;我為他人,他人也在為我;自我在奉獻他人的同時也得到回報;一心隻想為著自我而不顧他人的人是不幸福的甚至是可悲的。

在競爭社會裏,不少人成為失敗者。他們的悲劇,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過分強調自我而不顧他人,認為“他人就是地獄”,甚至是違法犯罪,損人利己,到頭來隻能是落得地獄裏人那樣的可悲命運。

推而論之,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同樣是這樣:自我和社會,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和諧整體;我為社會,社會也在為我;自我在奉獻社會的同時也得到社會的回報;一心隻想為自我而不顧社會的人是不幸福的甚至是可悲的。

我們要成功,我們想幸福,就應該把握好“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社會”的辯證關係。

人生思考題

1、為什麼要掌握事物的辯證法呢?這對我們做人、做事和成功有什麼好處呢?請寫一篇600字的短文闡述之。

2、在生活或工作中,你常常遇到這樣的苦惱:我是多麼的平凡,“不出眾”,大家是多麼看不上我;我的學習成績為什麼這麼差,我真笨,我的智商太低;我家庭總是這麼窮,我很自卑;我為什麼這麼矮……能否用辯證法的思維來看待這些問題?

成功小揭示

生活中有難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科學的思維,掌握不掌握事物的辯證法。掌握了事物的辯證法,你就可以心明眼亮,避害趨利,逢凶化吉,穩當沉著地邁向成功。

而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就在於不懂辯證法,不用辯證法,或者是拋棄了辯證法。

適應和應變的思維

變化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永恒法則。

宇宙是變化著的,“天地轉,光陰迫”,毛澤東的這句詞,道出了宇宙天地運動和變化的情況。地球的演化,冰川的變化,冰山的生成;海洋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無不是宇宙億萬年演變的結果。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那是它的嬰幼兒期;而今天的地球已經進入中年期,將來還要進入老年期。可以說是年年在變化,月月在變化,天天在變化,時時刻刻在變化,分分秒秒在變化;珠穆朗瑪峰天天變“矮”,地球在天天變“暖”,這就是在“變”。所謂“滄海桑田”就是億萬年變化的寫照。

人類社會同樣是永恒變化著的。類人猿經過200萬年的變化,形成了3萬年前的原始人類;經過3萬年的變化,人類學會了使用語言,使用火、工具和文字,經曆了石器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入了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到今天的知識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社會的變化沒有終點,人類的發展沒有終點,科技的進步同樣沒有終點。

人的一生同樣是變化著的。一個人來到世上,總要經曆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壯年和老年期的變化;“人生如白駒過隙”,“朝如青絲暮如雪”,說明人生是多麼短暫,變化是多麼的快速!

所以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變化,是絕對的永恒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