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思維決定成敗(1 / 3)

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思維,即使智力平平,有時也可以天才地解決問題。——牛頓

思維決定著你事業的成敗

兩個推銷員的故事

在營銷界,有這麼一個經典故事:

有兩個推銷員同時到一個海島推銷皮鞋。許多天後,兩個推銷員都回來了。第一個推銷員兩隻手空空如地回來。他告訴大家:“這個海島上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皮鞋,更不用說買皮鞋穿皮鞋,算我倒黴,白跑一趟!”第二個推銷員則喜氣洋洋滿載而歸。他對人說:“當我發現這個島上的人不知道穿皮鞋,我就感到是件好事,商機來了!我教他們知道什麼叫皮鞋,怎樣穿皮鞋,然後與他們訂下批量皮鞋合同,哈哈!”

為什麼同是皮鞋推銷員,同到一個海島上推銷,可結果卻是兩樣呢?答案很簡單:他們兩人,思維不同,理念不同,所以結果就不同。做事業也好,做學問也罷,情形就是這樣:思維決定成敗!這是從無數事例中得出來的一條重要的成功定律。

兩個鄉下打工仔

有兩個鄉下人到城裏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可是他們在從候車大廳裏等車時,都改變了主意。因為他們大廳裏的人聽說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北京人質樸,見了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慢頭,還送舊衣服。打算到上海的人想,還是北京好,掙不到錢還餓不死,於是決定:上北京!打算到北京的人想還是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愁掙不到錢嗎?幸虧不上車,不然還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機會。於是決定,立即到上海!無巧不成書,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大家都自然地交換了車票:去上海的人拿到了去北京的票,到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票。

去北京的人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到北京一個月,什麼也不幹,竟然沒有挨餓。不但銀行大廳裏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發現,這裏果然是一個處處都可以發財的城市,幹什麼都可以賺錢,帶路可以賺錢,打掃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給人洗臉也可以賺錢。於是他經過一番考察,決定到鄉下把沃土地運到上海,包裝成“花盆土”出售上海人,銷路很好,不出半年,他就擁有了自己的店鋪;後來,他又發現上海所有的樓堂館所的招牌沒人洗擦,於是成立上海首家“招牌清潔公司”,生意興隆,不出兩年,手下巳有了150人的隊伍,業務做到了杭州和南京,他由此成為千萬富翁。

前不久,這位千萬富翁坐火車到北京考察市場,在北京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了他的軟臥車廂,向他討要一隻空啤酒瓶,就在遞瓶時,兩人都愣住了:原來是你!因為5年前,他們曾經交換了一次火車票。

這個富有戲劇性和經典意義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同樣是到城裏打工,可就是兩個人,兩種思維,兩種觀念,兩種結果。

哲學家們說:天才和愚蠢隻有一歩之差。這一歩之差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是智力不同,倒不如說是思維不同。正確的思維方法,使你辦事符合客觀規律,事情就會順利,就會成功,相反,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使你違背客觀規律,你所辦看事情就會糟糕,就會失敗。

偉大的數學家牛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思維,即使智力平平,有時也可以天才地解決問題”。牛頓的這句話,更驗證了思維對人生成敗的影響力和決定作用。

思維決定著你事業的成敗,人生的成敗,這就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定律。

什麼叫思維

什麼叫思維?這是一個哲學名詞,指人們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及其過程。這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能動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也就是說,它是人們通過對事物或社會實踐的感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去科學地全麵地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的活動。“思維”的結果是“思想”和“智慧”,這種“結果”決定著人們事業的興衰,工作的成敗。

拿上麵那個“兩個推銷員的故事”來說吧。同樣是對“島上人不知道穿皮鞋”這個事物,兩個推銷員的看法是不同的。第一位推銷員將之看成是“壞事”,即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反映“島上皮鞋市場”的本質,於是產生了“沒戲了”或“不可能有市場”的觀念,結果他失敗了;第二位推銷員則用另一種思維方式來處理,他從事物的另一方麵看到了事物的本質:“島上人不知道穿皮鞋”恰恰“是一件好事”,於是得出了“有商機”“有市場”這樣的反映和結論,結果他取得了成功。

人們對同樣的某件事物,所采取的思維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後一位推銷員的思維是人類的一種少見的與眾不同的思維,叫“逆向思維”。而前麵那位推銷員所持的是大多數人持有的傳統的“正向思維”。

又比如你與他人合夥做生意,他人占了便宜而你吃了虧,有人認為這是件倒黴事,但也有人認為“吃虧是福”,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有這麼兩個人同樣是不慎丟了1000元錢。第一個人說:“幸好不是丟10000元。”而第二個人卻苦著臉說:“天哪,這可是我的一個月的生活費呀!”

所以同一件事物,10個人可能有10種看法,個中的奧妙就是各人的思維方式各異。思維方式不同,其思想或觀念也就不同,其人生結果當然也就不同:就象同是做生意做事業,有的人生意興隆,有的人虧損累累;有的人成為成功人士,有的人卻充當了失敗者。

億萬富翁和三本書

香港著名企業家、億萬富豪陸孝佩,當年帶著幾十元港幣到香港打工謀生。幾十年過去了,他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他發家致富的奧秘何在?他在回答記者采訪時將其“奧秘”和盤托出:我主要靠讀三本書:《孫子兵法》《矛盾論》和《實踐論》。

這三本書,第一部是兵法,後兩部是哲學、辯證法,都是關於思維、哲學和世界觀的書。可見,正確的思維,正確的世界觀,是陸孝佩事業成功起著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

事業的發展最需要什麼?最需要正確的思維和世界觀,這是一個人正確做人做事的起點和先決條件。當今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商界,軍隊,無不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孫子兵法,學習《論語》、老子《道德經》、《三國演義》和《菜根譚》等,因為它們裏頭充滿辯證法,充滿正確的思維。它們是人生的智慧。

“智慧”和“事理”:科學思維的結果

哲學家告訴我們,思維的結果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觀念”或“思想”。人們又常常把正確的辯證的科學的思維方式產生的結果稱之為“智慧”,或者說是“人生哲理”。這一點很重要!誰擁有“智慧”,誰就會立於不敗之地,誰就會取得成功。

想一想,我們頭腦裏的“智慧”有多少?

比如說同是對待困難、挫折和失敗,有人將之看作是“萬丈深淵”;有的人將之看成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有的人將之視為“磨刀石”、“墊腳石”;有人將之看成是“成功之母”,等等。為什麼?各人所持的思維不同,其觀念也就不同,其人生結局當然也就會不同。

又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意思是人生的“福”和“禍”不是絕對的,“禍”裏頭包含著“福”,同樣“福”裏頭也隱藏著“禍”),也充滿著科學的思維,充滿著“人生智慧”,精通了這樣的人生智慧,就能很好地躲避禍端,邁向成功。

人類的先賢十分重視“事理”。所謂“事理”,就是科學的思維中產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做人處事的道理”。事業的成功和失敗就在於是符合“事理”還是違背了“事理”。明代學者薛瑄在《讀書錄》中說:“順理而行,則直而易;逆理而行,則曲而難”,大意是說,順著事理而進行,那就是走直路而容易做成;違背事理去幹,就是走彎路而難成功。英國作家托·布霍斯在《特裏波斯。獻詞》中說:“人們毎違背一次理智,就會受到理智的一次懲罰。”

而“明事理”,“順事理”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努力學習,靠的是科學的思維,正確的認知。從這個方麵看,科學的思維和正確的認知決定著人的成功。

“草商”、“儒商”、“哲商”

在商界,有著三種商人。

第一種商人是“草商”,這種商人,沒有文化,頭腦簡單,缺乏智慧,靠的是勇敢力氣,猛衝猛打,往往靠“賭一把”取勝。這種商人不需要也不太喜歡動腦筋,目光不長遠但富有冒險精神實幹主義的“草莽英雄”,他們為生存而奮鬥,憑經驗管理、靠直覺做事,敏於行,納於言,拙於思,“小腦發達,大腦不發達”。這些人就是商業叢林中的土狼,體格強健,四處奔跑,永不疲倦,永不言敗。這些人構成了中國企業家的主體,80%以上的大小總裁們都是這樣的類型。

第二種商人是“儒商”,是以知識武裝自己、具有“士魂商才”的商人。所謂士魂,就是讀書明禮,通情達理,嚴格遵守商業道德,誠信為本,謀利有度;所謂商才,指的是這類企業家在商場中修煉有成,善於抓住商機、把握經營之要,圓融管理智慧,熟練運用各種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他們正像以敏捷和速度著稱的獵豹,嗅覺敏銳,行動快捷,能夠巧妙地避開陷阱,迅猛地抓住獵物,並且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修煉出對了危險和機會特殊的直覺。他們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熟悉每一種利益格局,懂得在灰色領域如何靈活自如地穿行。這種商人有文化專業知識,有較豐富的商業知識、品德和一定的應變能力,但還缺乏嫻熟善變、大智大勇的的商業智慧。在中國企業家中,儒商占的比例不會超過20%。

第三種商人是“哲商”,這種商人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具有哲學家的頭腦,對世界,對社會,對商界“大徹大悟”,把握住商戰的“大源大本”,飽含人生智慧,因而往往能適應各種複雜的商業環境和激烈競爭而立於不敗之地。“哲商”可以說是“哲學家+商人”,他們是商人中的精英,是最高檔次的商人。上麵所說的陸孝佩就是一個具有哲學思維和思想的充滿智慧的“哲商”。有人說這種商人就像草原中的大象一樣,站得高、看得遠,走得雖慢,卻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累積雄厚的實力。這些人平時看起來四平八穩、不輕易出手,但隨便跺跺腳,商界就要晃三晃。他們的經營運作中體現出來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草商”、“儒商”和“哲商”,他們三者之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裏?除了知識的因素外,極為重要的一條,就在於“思維”,在於“人生智慧”的多少!猶太人有一句格言:“閃光的智慧帶來財富;有了智慧就有了財富”。想一想,缺乏智慧的“草商”,能適應全球一體化的知識經濟的“商戰”嗎?

大道無術:最簡單的成功法寶

一種正確的思維,哪怕是最樸素最簡單的思維,往往成就你一生的事業。

我在《品德決定人生成敗》中曾說到的這麼一位隻念過初中的婦女,賣膠卷就這麼一個原則:每個隻賺一毛錢。不論怎麼變化,她這樣一條“原則”就是不變。許多年過去了,不少同行都虧損了幹不下去了,她卻在深圳繁華大街有了自己的樓房和汽車。為什麼?全市的個體客戶和批發商誰都知道她的膠卷便宜,來找她訂貨的絡繹不絕,她想不富都不行!

古人說:“大道無術”。“大道”,就是人生的根本規律和法則;“術”就是花招,“技巧”。“大道無術”,就是說人生根本道理和法則極為樸素和簡單的,完全用不著多少花招和技巧的。比如說,“一個膠卷賺一毛錢”,這就是最樸素的簡單的賺錢的“硬道理”,用不著這樣那樣的花樣和技巧。這位婦女的成功之處就是掌握了“大道無術”這個科學的思維,或者說她取得了思維上的優勝,隻要“一個膠卷賺一毛錢”,何愁不賺大錢!這叫做“大智若愚”。

“老實人吃虧”,這句話對嗎?也許,在一個兵荒馬亂、不講道德信譽的社會裏可以適用,可是在現代道德社會、信用社會和法製社會裏,它就逐漸“不管用”了,因為現代社會,品德和信譽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基石,決定著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在現代社會,應該是“老實人吃香”,“誠信者最受歡迎”。“大道無術”,而誠信就是最大的“大道”。

我們可以想一想,比這位婦女聰明100倍的人多不多呢?當然多!可是,他們不少人為什麼賺不到錢甚至是虧損呢?因為他們太“聰明”了,他們太講究這“術”那“術”了,有些人甚至是挖空心思,投機取巧,到頭來往往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可以說,錯誤的思維導致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導致失敗的人生。

成功小揭示

天才和愚蠢隻有一歩之差。這一歩之差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是智力不同,倒不如說是思維不同。

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思維,即使智力平平,有時也可以天才地解決問題。

思維決定著你人生的成敗。

人生思考題

1、你讚成“不同的思維會導致不同的人生”這種說法嗎?為什麼?請舉出身邊的例子說明。

2、為什麼企業家要讀《孫子兵法》《矛盾論》《道德經》這一類書籍?

3、什麼叫大道無術它包含著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積極認知和消極認知

什麼叫積極認知?積極認知就是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看到事物中積極的光明的一麵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是形成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對做人處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什麼叫消極認知?消極認知就是積極認知的反麵,即以消極的悲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看到事物悲觀的糟糕的一麵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是形成消極的悲觀的心態,容易對做人處事造成消極的阻礙作用。下麵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老太太的愁和樂。

從前有一位老太太生有兩個兒子。長大後,大兒子在甲地開了雨傘鋪,小兒子在乙地開了個洗衣店。天晴時,老太太想到大兒子的生意不好,雨傘沒人要,很不開心;下雨時,老太太也不開心,因為她很擔心小兒子的生意難做,衣服曬不幹。真是晴天有晴天的擔心,雨天有雨天的焦慮,沒有一天不唉聲歎氣的。有一個鄰居看見老太太每天都這麼痛苦,就決心幫助她。她對老太太說:恭喜您了!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晴天您小兒子可以多賺錢,雨天您大兒子可以多賺錢,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您老人家都可以多賺錢!老太太仔細一想,喲,還真是那麼一回事,於是就天天笑口常開。

在這裏,老太太先後經曆了兩種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狀態:第一種是消極的認知,即她每天不開心,總是看到事物糟糕一麵;第二種是積極的認知,即她聽了鄰居的話受到啟發,總想著事物好的積極向上的一麵,變得天天開心。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是煩惱還是快樂,不是取決於事物本身,而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事物。同樣的事物,從不同的認知出發,或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得出不同的認知結論,從而帶給人們不同的心情和態度,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後續行為。

“半壺水”的故事

在沙漠裏跋涉的兩個人都帶有一壺水,不慎摔倒隻剩下了半壺。一位說:“天哪,完了,隻剩下了半壺!怎能走出這茫茫沙漠!”而另一位卻說:“太好了,感謝老天爺,給我留下半壺。我一定能走出這茫茫沙漠!”幾天過去了,這兩個人的人生結果就大不相同:第一位萎靡不振,終日唉聲歎氣,兩腿發軟,永遠地癱倒在沙漠上;第二位帶著一個強烈的信念,意氣風發,鬥誌昂揚,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沙漠。

心理學家和醫學科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有積極的認知,他的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有益的激素,產生積極能量和激情,這時他的生命力、免疫力、記憶力和創造力就大大增強;相反,當一個人處在消極狀況,他的體內就會產生巨大的有害物質,削減他的生命力、免疫力、記憶力和創造力。“半壺水”的故事就體現出這個道理。由此可知,一個人積極認知或者消極的認知,往往決定著人的命運,人的成敗。

自信:積極的認知。

很多年以前,一位16歲的女演員在剛剛步入電影界時,大家對她很不看好,拍攝影片時,許多攝影師認為她的鼻子太長,臀部太豐滿,無法把她拍得美麗動人。導演不得不向她商量彌補缺陷的辦法,即要求她將鼻子動點手術,再將臀部削減一些。

然而,這位年青的女演員執著地說:“一點也不必要。我看好我自己。這樣很好。為什麼呢?我當然懂得我的外形和其他那些已經成名的演員頗有不同,她們相貌出眾,五官端正,而我卻不是這樣。我的臉毛病太多,但我的這些毛病加在一起反而更具魅力!”她接著說:“如果我的鼻子上有一個腫塊,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它除掉!但是,說我的鼻子太長,那是毫無道理的,鼻子是臉的主要部分,它使臉具有特點,我喜歡我的鼻子和臉本來的樣子。我的臉確實與眾不同,但是我就是我,我為什麼非要長得別人一樣呢?至於我的臀部確實有點發達,但那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麼也不願意改變。”

導演被她這異乎尋常的自信感染了。從這以後,他再也沒有提及她的鼻子和臀部。後來,這位女演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超級女影星。

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影星索菲亞·羅蘭。

索菲亞·羅蘭的自信,就是一種積極的認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充分看到自己的特色、優點和長處,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想一想,如果她對自己毫無信心,按照大家的意見將鼻子削短,將臀部“減肥”,她能成為最具個性魅力的女影星嗎?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他們的成功完全得益於其強烈的自信心。法國偉大作家司湯達的作品在19世紀二十年代並沒有喝彩聲,在社會上更是沒有人知曉。可是他說:“不要緊,到了1935年才有人捧讀我的書。”果然應驗,他的那本長篇小說《紅與黑》自1830年問世以來,逐漸為世人所識,如今巳成為人人皆知的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司湯達這種堅定的自信是一種對自己的積極的認知,打造著他的成功。

一篇廣播稿

在我的人生詞典裏,永遠有著這麼一個“一篇廣播稿”的故事。

1973年,不滿17歲的我就做著作家的美夢,起早貪黑拚命地寫詩歌散文,希望第二天就把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誰知文學這碗飯不是好吃的,兩年來寫了一百多篇詩文,全都成為廢品。我曾經為此十分灰心,十分失望。但我又總不服氣。我老想,我這樣的水平,這號的文章,難道真的沒有發表的機會啦?終於,機會來了。1975年初,我參加了有數萬中學師生參加的萬人治坡開荒。當時我是一家農村中學高二學生,在工地上,我用簡單和筆和紙寫了一篇題為《用革命的精神從事工作》的廣播稿,投給工地廣播站,結果很快就被采用並反複地廣播出來。當我的文章通過廣播裏播出,在萬人工地上空回響時,眾多老師和同學們都對我投來驚訝和羨慕的眼光,我的心一下子高興得蹦了起來!那幾天,我一直處在激動、自豪之中。原來我的文章還行,說不能發表,這不是發表了嗎?誰說我不行?我能行!我們這個隻有幾百人的學校,有哪個學生能寫出這手好文章呢?我一下子感到我非常偉大,非常有出息。

就這樣,一篇廣播稿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使我不論在做人還是在寫作上都樹立了自信,充滿了豪情,不論受到多大的挫折都勇往直前。二十多年來,我的作品越寫越多,越寫越好。我36歲的時候,成為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48歲的時候,成為著有7部作品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並榮獲1994年度《人民日報》“金台雜文獎”等9個獎項。

有人問我成功的奧秘,我回答他:“靠我的積極主動的認知,靠我的強烈的自信。”

古人說得好:“人無自信,誰能信之?”自信,是人類的一種積極的認知,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自卑:人類的消極認知?

相反,人類中的自卑思想則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知。

這裏有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個士兵騎著馬給拿破侖送信,由於馬跑得太快,在到達目的地時猛跌了一跤,那馬就此一命嗚呼。拿破侖接到信後,立即寫了一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吩咐士兵騎自己的馬快速把信送過去。士兵看到那匹裝飾得華麗無比的駿馬,便對拿破侖說:“不,將軍,我是一個平庸的士兵,實在不配騎這匹華美強壯的駿馬。”

拿破侖回答道:“你錯了!你是光榮的法蘭西士兵!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這是拿破侖的眼光。正是自信,使他產生激情和力量,使他崛起。在這位偉大的統帥眼裏,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素質。像這位以為自己身份低微就看不起自己的法蘭西士兵,怎麼能有驚人的成就呢?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自卑的青年。

小麗是一名大二女生,學習成績優秀,英語口語十分流利,同時寫得一手好文章。每當係裏、班裏舉辦諸如演講、唱歌、體育、文藝等比賽活動,她總是在心裏頭發生強烈的衝突。一方麵她很想參加這些活動,好好鍛煉一下自己;另一方麵,又對自己信心不足,認為強手如林,擔心自己沒有能力競得過別人。特別是認為自己長相不亮麗,身材不苗條而產生自卑自賤的念頭。於是,她就是在這樣的自卑心態下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有一次朗誦比賽,當掌聲響起的時候,她居然因自卑情緒而臨時宣布放棄。

自卑自賤,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消極的認知”,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它影響著人的情緒、智商和行為,它銷蝕著人的意誌,阻礙著人的成功。為什麼一些人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後病情加速惡化,很快就邁向死亡?為什麼有的人捧著半壺水居然躺倒下去,走不出沙漠?因為他們的認知是消極的,他們的“心”巳死,不相信自己的潛能,其意誌早巳被摧毀。

“積極主動”——邁向成功的態度和思維

心理學中有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其基本特點是把不管生活處境多麼糟糕多麼惡劣,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可以選擇追求美好的未來。

維克托·弗蘭克是最早提出“積極主動”的猶太籍心理學家。他說:“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人們也會擁有最後一種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即使是在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維克托·弗蘭克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積極主動心態的人。

在二戰中,維克托·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裏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突然有了這種全新的感受:“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人們也會擁有最後一種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由此開創了獨具一格的心理學流派。

在最痛苦的歲月裏,弗蘭克沒有消沉,而是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而是把未來生活看得十分美好。他在腦海裏設想著,自己出獄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講給自己的學生們聽。他正是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在獄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讓自己的心靈衝破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以至他出獄時大家都不相信他還活得這麼健康和年輕。

生活往往如此,積極主動的態度,往往有積極的結果,反之亦然,消極的態度往往是消極的結果。

拿上麵“半壺水”的故事為例。為什麼同樣是擁有“半壺水”,有的人信心倍增,走出了大沙漠;而有的人卻萬念俱灰,永遠躺倒在沙漠裏呢?認知不同,態度不同所致。前者具有積極的認知,積極主動的心態,因此往往激發人生的熱情和潛能,得到積極的結果;後者則帶有消極的悲觀的認知和態度,結果隻能是“心死”,窒息了人生命的潛能,最終走向消亡。

一位哲學家說得好:假如你被關進了監牢往鐵窗外看,樂觀的人總是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悲觀的人則看到地下的汙泥。這話很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曹操和他的《龜雖壽》

人們常說,有生就有死;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的生老病死同樣如此。

對生老病死,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知態度。

有的人對死亡充滿恐懼和困惑,對衰老和疾病感到不安,以至哀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從而產生聽天由命、無所作為、及早行樂甚至是“玩完算了”的思想。這就是一種消極的頹廢的認知。這種消極的頹廢的認知導致了行為的消極和頹廢,是注定與成功無緣的。

有的人則不同,對人的生老病死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顯得十分從容和樂觀。

曹操,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12年(公元207年),57歲的他在統帥大軍北征烏桓途中,寫下了著名詩歌《龜雖壽》。他寫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栃,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巳。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對生命和死亡多麼樂觀的認知!在曹操看來,神龜雖然長壽,也有死亡之時,螣蛇雖然可以駕霧騰雲,但也不免化為土灰。任何鮮活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惟有胸有壯誌,積極奮發向上(盡管自己巳是“老驥伏栃”),建功立業才是永恒偉大的;人固有生老病死,但不能靠天安排命運,要積極行動起來,隻要努力鍛煉身體,保持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養頤之福”,延年益壽。

曹操正是憑著這種對客觀事物正確的認知,積極的人生態度投身於人生奮鬥,幹出了“一掃群雄,統一北國”的偉大事業。

我們在幹事業時,多麼需要曹操這種積極的認知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兩個摩爾的故事

在美國,流傳著“兩個摩爾”的故事。

鮑勃·摩爾參加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的招生考試時,考得很糟糕,列入考試的5門功課有3門不及格而名落孫山。落榜後的他十分沮喪自卑,整天把自己關在黑房子裏怨天尤人,唉聲歎氣。那年夏天,他的家鄉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暴雨,山洪暴發了。他不幸被洶湧的山洪卷進了咆哮的河流。這時,絕望的他隻有等死。他想,完了,一切都完了!他再也無力掙紮,隨波逐流等待著死亡的到來。突然,他的腦袋被什麼給砸了一下,巨痛使他清醒過來。他突然想到去年他與女朋友在這條河漂流探險時,曾在下遊遇到一棵粗壯的老樹,老樹有一條粗大的枝丫,正好斜著伸在水麵上。隻要能夠抓住樹丫,就能保住生命。想到這裏,他心中充滿了希望和生力。終於,他找到了那根枝丫,然而,這根枝丫早已老朽,當他拽住的時候,那枝老枝丫“哢嚓”一聲斷為兩截。他隻好抱著斷落的樹杈,繼續在咆哮的洪水中掙紮漂流。好在沒出多遠,就被岸上的救援人員搶救上岸。

事後,他告訴人們,是那枝樹杈使他充滿著生的希望和勇氣,“要是我早知道那根樹杈是枯朽的,我早就放棄了,就決不會堅持遊到那兒的。”

得知這個故事後,摩爾的父親給他打來電話:“你瞧!連死神都害怕希望。隻要你心中還有希望,那麼,再大的困難,再大的挫折你都能戰勝!就拿你考哈佛來說吧,你已經通過了兩門功課,那就能夠通過更多的考試。記住,哈佛大學就是你生命下遊那棵緊貼著河麵成長的大樹!”

父親的話,改變了他。從此,他變成了另一個摩爾。他以全新的認知審視自我,重新走進了學校,走進了教室,拿起了課本。不久,他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進了哈佛大學,並成為動機激勵教育學科最出色的學員之一。後來,他的代表作《你也可以當總統》一書成為美國最暢銷書之一,鼓舞和激勵著成千上萬的奮鬥者,使他們由一個個無名之輩成為萬人矚目的成功人士和社會名流。

這裏有兩個摩爾。第一個摩爾是帶著有消極認知的摩爾,在失敗麵前,他沮喪、沉淪、自卑,差點走向死亡;第二個摩爾是帶有積極認知、“積極主動”的摩爾,麵對困難和挫折卻充滿著希望、信心和活力,奮發圖強,最後走向光明、新生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