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知識決定人生成敗(1 / 3)

在農業社會,暴力是權力,是支配社會的一切;在工業社會,金錢是主宰,是最高的價值物;而在未來社會,知識才是真正的掌權人,一切都由知識來衡量。——托夫勒

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社會

有這麼3個人,一個是計算機軟件高級工程師,一個是計算機維修技工,一個是打工的初中生。他們一同到某計算機公司求職。結果是第一位年薪50萬元,還提供了住房,安置了家屬就業;第二位年薪8萬元;第三位被拒絕,繼續回去打工,每月1000元到1500元。

以上的事實說明了這麼一個現象:知識、技術水平越高,越受社會歡迎;反之,就越會被社會淘汰。道理很簡單:我們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和技能的含量不但決定著你一個人的就業的難易,崗位之優劣,更決定著人的命運和成敗。

有這麼一則“30歲前如何的10萬年薪衝刺”的故事:

小王,男,28歲,碩士學位。他學的專業是材料加工與自動化。24歲時他大學畢業,就有三家IT公司同時錄用了他。他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了一家技術力量和發展潛力最好的公司。他在公司幹的是技術翻譯工作,他出色的英語能力和計算機專業操作技能使他他的發展十分順當,從業3年,其薪酬直線上升,居公司同行前列,至今巳是年薪10萬元的白領。目前,他正考慮新的職業定位:到公司的海外部從事技術服務工作,到時候他的年薪將再躍上一個台階。

為什麼這位小王不到30歲就“年薪10萬”了呢?他的奧秘在於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精通,正象他說的那樣:“我在學校裏跟老師做課題時,就十分注重計算機和自動化方麵動手能力的培養。而且在專業之外,我還對營銷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知識的積累和精通,使他得到了公司的青睞,成為一名受公司重視的高薪白領。

再來看看“打工精英”或“打工皇帝”們的經曆和身價吧:

楊元慶,聯想集團總裁兼CEO。198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8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取得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聯想集團工作;1994年,出任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2001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5至2006財年的薪酬為2175萬港元。

譚群釗: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兼資深副總裁、總裁。1976年出生,1996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並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參與完成的項目獲石油與化工局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999年入主創業盛大網絡公司。2001年參與引進網絡遊戲“傳奇”,同年組建技術保障中心,成功建立網遊技術運維體係。其個人身價為6.46億元人民幣。

這組文字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知識社會裏,知識精英和技術精英最受企業歡迎;知識技術水平越高,其年薪或身價就越高。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說:“在農業社會,暴力是權力,是支配社會的一切;在工業社會,金錢是主宰,是最高的價值物;而在未來社會,知識才是真正的掌權人,一切都由知識來衡量。”這句話告訴我們,知識和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最主要的因素,是獲得財富的重要的因素。

有一個名詞的變化很值得人們深思:過去大家常說最有錢的是“資本家”,現在卻變成了“知本家”。

什麼叫“知本家”呢?知本家就是知識型勞動者,擁有豐富知識和技術,這種知識和技術巳成為企業重要資產和資本,因此他們是“知識資本家”。一些有重大科學成果和發明專利的專家學者都是知識資本家,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其占有相當股份的“袁隆高科”股票上市之時,他就成了億萬富翁;還有騰訊董事長馬就因為發明了QQ而成為巨富。這種“資本”不同於傳統資本,它具有迅速擴張急劇發展的特點和能量,因而他們富得更快,而且其規模驚人,如比爾·蓋茨幾年的功夫就達到身價數百億美元,而傳統產業如洛克菲勒者幹了一輩子才達到身價10億美元。

知識倍增的年代

當今年代,知識和技術正在以越來越迅猛的速度發展。有人說是“知識爆炸”,也有人說是“知識倍增”。現在一年的變化,可以相當於過去一兩百年的變化,全球每5分鍾就有新技術、新發明誕生,相當於中世紀500年乃至上千年!而且越來越快!

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周年,在20世紀上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縮短為5年。到了80年代,幾乎到了每3年就翻一番的程度。進入了21世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是怎樣的“倍增”,怎樣的“翻番”呢?

知識和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同步現象就是其“折舊率”也越來越高。專家曾經推出這樣的“知識折舊理論”:“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得折舊80%”。美國約克郡大學副校長詹姆斯爵士說:“我1931年在牛津大學取得第一個化學學位。”但是他看到了近年牛津大學的化學試題之後說:“現在有近三分之二的試題是我畢業時還沒有的知識,不僅我現在不會做,而且以後也答不出來。”

學術界中有這麼一個反映知識變化的公式:

C(學習速度)<L(變化速度)=D(死亡)。

就是說,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體單位也好,如果學習的速度趕不上社會變化的速度,就無法生存!這是我們在知識社會期麵對的機會和挑戰。

比爾為什麼不會下崗?

比爾是褔特汽車公司的一名裝配工人。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他這個部門很快就要“全麵自動化”,不再使用人力了。同事們又惱又愁——他們大都步入中年,本以為可以在裝配線上幹一直幹到退休。比爾的處境同他們一樣,同在這艘即將沉沒的船上。但是,他為自己製造了救生艇。

在一切都沒有定案之前,比爾利用晚上時間去學習計算機硬件修護,並將此事告訴主管。大約過了一年,事情真的發生了,公司遣散了110名工人,以機器人取代之。比爾收到被解雇通知後,要求與主管麵談一次。他告訴主管:“你可能很需要一個人,讓這些新機器保持最佳狀況態。而且這個人十分熟悉裝配線的作業情形和可能注意的事項。”主管忙問:“誰?”他回答道:“我!”主管十分高興,很快的上級推薦了比爾。後來比不但保住了工作,還增加了薪金,而且還多了一個新的頭銜:硬件維護工程師。

不斷適應社會,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使自己生存和發展,這就是知識經濟、知識社會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想想看,假如比爾不努力學習計算機硬件修護技術,等待著他的是將是什麼呢?那就是與110名工人同樣的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我為不懂得學習的人感到可悲”,這就是我對青年們講得最多的人生忠告。

成功小揭示

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得折舊80%。

知識、技術水平越高,就越受社會歡迎;反之,就越會被社會淘汰。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

人生思考題

1、為什麼說“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得折舊80%”呢?

2、要做到“30歲前年薪30萬元”或成為百萬富翁,你應該怎麼做?

知識資本導致世界財富的大轉移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轉移》中說,“知識資本最終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即財富將從傳統的“有形資產”(如土地、黃金、貨幣)轉移到擁有“無形的資產”(知識、專利、技術)中來,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這句話揭示了現代社會知識和財富之間的關係,那就是知識就是金錢;知識資本導致世界財富的大轉移;知識打造著財富的神話。

知識打造著財富的神話。

在今天和未來世界,知識已經成為財富的主宰者;知識總在打造著財富的神話。據統計,近年來全世界的百萬富翁,80%是電子計算機高科技和風險投資產業的年輕人。

有這麼一位出生於二十世紀50年代的美國青年,從小喜歡看電子、經濟、曆史和人物傳記的書,大學時光放棄了讀哈佛大學的學業,創辦了電腦軟件公司,他憑借超前的眼光、領先的科學技術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研製出世界一流的軟件產品,受到全世界廣大用戶的歡迎,一路做大做強,其巨額財富滾滾而來,最高時達800億美元,成為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富的軟件產業巨頭。他,就是用知識創造了人類財富的神話的美國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

有這麼一種人,用自己的實踐印證了“知識就是財富”的現實。科技實業掌舵人陳天橋,原來是個複旦大學畢業生,創辦高科技實業“盛大網絡”,6年創造價值150億元,成為2004年胡潤中國百富榜第1名。

喬布斯是個令人羨慕的億萬富翁,他的成功和財富來自他的知識、發明和創新。他先後領導和推出了麥金塔計算機、iMac、iPod、iPhone等風靡全球億萬人的電子產品,把電腦和電子產品不斷變得簡約化、平民化,引領全球資訊科技和電子產品的潮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生活的方式。他是一位是用知識改變世界的天才,人類罕見的“知本家”。

網絡軟件專利發明人、“QQ”之父、騰訊控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28歲發明“QQ”,成為億萬富哥,身價為1·41億美元,榮登“2004年中國福布斯富豪榜”,被美國有線新聞網評為“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之一”。

當今職場哪些人收入最高?是有知識的聰明人。什麼是“有知識的聰明人”?第一是這個人學習領悟能力大;第二是學了以後可以變為已有,並在不同領域裏變通,舉一反三,加以升華;第三是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種人實際上就是富有知識、善於運用知識、轉化知識和富有實戰和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知本家”,這樣的“知本家”所獲得的年薪百萬或千萬這樣的高收入無疑是自然而然的了。

有人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後先後出現的4代富翁:第一代靠體力,第二代靠魄力,第三代靠財力,第四代靠智力。所謂“智力”,就是知識、技術、專利和創新。像上麵所說的陳天橋、譚群釗等就屬於靠“智力”致富的“第四代富翁”。

相反,如果沒有知識技能,沒有專業技術,你就會處在極為不利的困境中,如失業、下崗,隻能靠打工、當保姆謀生,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在當今年代,高科技往往帶來高利潤。資料表明,人類的太空事業已經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據統計,美國將空間技術轉化為產業,巳創造出2萬億美元的利潤;1969年耗資240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營後衍生出數千億美元的市場;美國在載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資都有9美元的回報。歐盟、俄羅斯等在人造衛星民營應用上每年都取得巨大的經濟收獲。可以說,誰擁有尖端技術,誰占領了太空,誰就獲得巨大財富。難怪當今的21世紀,各國在太空領域進行著你追我趕的科技大拚比。

“聰明、更聰明、最聰明的國家”

美國著名作家、《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認為:當今世界已進入了知識經濟激烈競爭年代,新技術越來越增強了知識的價值;人們將越來越少提及“發達、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而是越來越多地提及“聰明、更聰明、最聰明的國家”;發達國家對付像中國這樣的低收入的新興經濟體的唯一戰略就是“越來越聰明”而不是“越來越便宜”地工作。

什麼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聰明”就是越來越擁有優勢的領先的知識、技術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