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土那麼小,沒有什麼自然資源,為什麼那麼發達?因為新加坡人腦袋很聰明,他們充分利用了本國的陽光、海水、沙灘和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整天都在想如何變得更聰明,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事實就是這樣:哪個國家“聰明、更聰明、最聰明”,哪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就會在知識和科技的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成功小揭示
在農業社會,暴力是權力,是支配社會的一切;在工業社會,金錢是主宰,是最高的價值物;而在未來社會,知識才是真正的掌權人,一切都由知識來衡量。
在今天和未來世界,知識就是金錢;知識打造著財富的神話。
人生思考題
1.微軟公司是世界軟件產業的龍頭老大,它靠什麼取勝?
2.為什麼說“當今社會,知識主宰命運,知識創造財富”呢?
知識決定你事業的成敗
現代企業靠什麼取勝?
眾所周知,美國微軟公司是世界軟件產業的龍頭老大。微軟靠什麼取勝?靠的是領先的知識、技術的創新和市場開發。公司開發“WINDOU95”第一張光盤,集中了一大批尖端的軟件工程師,投入2.5億美元!取得了近乎壟斷的技術優勢、產品風靡世界市場之後,他的第二張光盤的成本就大大降低,才幾美分。靠技術取勝,靠市場取勝,就這麼簡單。
……騰訊公司是即時通訊領域的領導者,也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騰訊公司一直以追求卓越的技術為導向,並處於穩健,高速向前發展的狀態。公司主要產品有IM軟件、網絡遊戲、門戶網站以及相關增值產品。騰訊公司自主開發的即時通訊軟件——騰訊即時通信(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簡稱TIM或騰訊QQ),擁有數以億計的活躍用戶,已成為華人地區最大的即時通訊網絡。騰訊QQ龐大的用戶數體現了騰訊公司對強負載大流量網絡應用和各類短訊通信應用的技術實力。
知識、信息和科技是第一競爭力。在現代經濟中,科技和知識決定著企業的興衰——誰一旦取得了優勢,誰就將進一步取得優勢;相反,誰一旦失去優勢,誰就將進一步失去優勢!這可以說是當代市場經濟中的一條鐵律。
因此,世界各跨國公司紛紛致力於高科技開發,不惜重金投入,以取得競爭優勢。美國國際通用電器公司(IBM)每年投入科技研發費是50億美元;MK製藥公司每年投入15億美元,占總收入10%以上;世界300家大公司每年投入的科技攻關費達到2160億美元。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海爾集團每年投入數以十億元計的資金來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國內具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著名高科技企業如中興通訊每年都將占總收入的10%以上的資金投入知識創新和新產品開發。
著名民營企業深圳華為集團是個從頭到腳都是高科技的企業。它的成功奧秘是舍得下本錢搞新商品的研發。《華為基本法》將“每年收入中至少拿出10%投入技術研發”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章程寫下來。僅2003年,華為就在研發上投入了30億元人民幣。在20000名員工中,研究人員就占46%,在全球範圍內成立了10多個研究所,其NGN、WCDMA、ASIC芯片等研發項目都是采用跨國同步發展的模式。
相反,缺乏知識創新者終將被淘汰。當今世界500強,每年淘汰好幾十個;美國矽穀,每年都有10000個企業誕生,但也有上萬個企業倒閉;中關村也是如此。為什麼破產?為什麼倒閉?原因是明擺的:缺乏核心技術,缺乏知識創新,缺乏一流人才。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商界出現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飛龍集團。這最初是一個來自沈陽的隻有60多職工、注冊資金75萬元的小廠,因開發了保健藥品“延生護寶液”而迅速崛起。飛龍的“秘密武器”不是靠科技進步和領先,而是開展大規模的密集型廣告大轟炸:用數百萬、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打廣告,短期獲取超額銷售量和利潤,1993、1994年廣告費超過億元,獲利潤超過2億元,一躍成為中國保健品行業的龍頭老大,其發展速度居全國醫藥行業首位。飛龍的創辦人薑偉因此先後榮獲三大桂冠:全國傑出青年企業家、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國改革風雲人物。
然而,科技和管理的競爭是殘酷的,不出三四年,飛龍的科技含量很低的產品再也不具備競爭優勢,高密度的廣告轟炸產生了消費者的關注度消退,同時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紛紛擁入市場展開競爭,飛龍於是很快就陷於絕境,而出現了種種危機:根本沒有找到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廣告支出調控無力,財務惡化,銷售市場一瀉千裏,公司宣布進入休整期,“搶注偉哥”失敗,公司的“飛龍”產品,連同薑偉本人的名字從此在經濟界銷聲匿跡……
知識技術推助你成功,帶給你財富
在現代社會,成功靠什麼?致富靠什麼?許多成功人士都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成功來自知識和科技。
沈陽市有一個有名的品牌酸菜叫“榆園酸菜”,它的創業者是一位名叫羅剛的中學生物教師。他有一個特別喜歡吃酸菜的朋友,有一天對他說:“你在大學時就學過食用菌,後來又跟著導師搞了不少這方麵的研究,你能不能研究研究,讓我一年四季都吃上可口的酸菜呢?”朋友的話讓羅剛心裏一動。
他開始考察市場,發現賣酸菜的人還真不少,但大多是由衛生條件很差的小作坊利用醋酸精泡的酸化白菜或甘藍。他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和同是學生物出身的妻子一道,利用住處作為廠房,買了幾口大缸,運用他們學過的生物技術,日夜鑽研,製作出市民喜歡的“黃袋酸菜”,很快在市場上暢銷。由於“黃袋酸菜”的暢銷,很快就出現了假冒劣貨。為了保權益,他注冊了商標,起名為“榆園酸菜”。幾年創業,他踏上了千萬富豪的行列,目前他投入數百萬元建起了占地30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年加工1億公斤蔬菜,出品各類酸菜5000萬袋;經營蔬菜基地50000畝,帶動當地農戶5000戶就業。
當掌聲響起的時候,這位“酸菜王”向大家透露了成功的奧秘:“我的成功完全是靠科技創新!”
竇鐵成原本是一個隻有初中文化的工人,愛崗敬業,快樂工作使他成為中國中鐵一局的“金牌員工”、“工人教授”。30年來,竇鐵成先後提出施工設計變更6次,解決技術難題52項,為企業創造效益和節約成本1380萬元。他負責安裝的38個變、配電所,全部一次性送電成功。他親手帶出了300多名徒弟。中國中鐵一局電務公司目前共有電力工技師42人,其中35人是竇鐵成的高徒。如今,“竇鐵成”三個字幾乎成了中鐵一局電務公司技術保障的一個品牌,他也被同事們親切的稱為“竇教授”。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這就是“工人教授”竇鐵成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就是“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勞動和低收入階層,然而改革開放了,不少農民卻成了財源滾滾的富人。
四川有個農民叫周興和,隻有小學文化,但他刻苦學習技術,以秸稈為原料,用3年時間研製出高檔建築材料“秸稈隔牆板”,這個科技環保項目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獲得了國際愛因斯坦發明金獎,其產品年收入為3000萬元。知識和科技,給他帶來財富和成功。
海南省有一位被譽為“西瓜大王”的農民,他的名字叫梁亞寬。他沒讀過大學,16歲就開始學習鑽研種西瓜,他利用花粉基因原理,培育出優良品種“創利1號”並獲得國家專利局專利商標。“創利1號”的特點是高產、優質、抗病,其畝產平均達3000公斤,最高可達5000公斤,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一躍成為擁有數千萬元資產的農民實業家,並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帶頭人”、“海南省科技轉化獎一等獎”、“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創利1號”具有極強的輻射示範效應,帶動了千家萬戶跟著他學,他創辦了擁有300多名會員的海南省第一家西瓜協會,帶出了數十位創百萬元的種瓜老板。那年他的“創利一號”係列西瓜種子被國家航天局帯上“神州7號”大空飛船,他因此成為第一位出產“航天西瓜種子”的西瓜大王。
為什麼同樣是農民,同樣是種地養豬羊,同樣是辛勤勞動,可為什麼有的人成了百萬富翁,有的人卻掙不上飯吃,掙紮在貧困線下?多是因為其知識、技術和觀念的差異。“胡椒大王”、“西瓜大王”、“菠蘿大王”,哪個不是靠知識、技術致富的呢?
成功小揭示
在現代經濟中,科技和知識決定著企業的興衰——誰一旦取得了優勢,誰就將進一步取得優勢;相反,誰一旦失去優勢,誰就將進一步失去優勢。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知識總是實實在在地推助你成功,帶給你財富。
人生思考題
1、微軟公司是世界軟件產業的龍頭老大。它靠什麼取勝?
2、為什麼同樣是農民,同樣是搞種養,同樣是辛勤勞動,可為什麼有的人成了百萬富翁,有的人卻掙不上飯吃,掙紮在貧困線下?
學習力是競爭時代的第一競爭力
當今競爭時代,什麼是第一競爭力?世界著名企業家戴爾做出了驚人的回答。他要求所有員工和應聘者都要具備如下5種能力:迅速學習的能力;在變化環境中生存的能力;遞交成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團隊的能力,其中“迅速學習的能力”是第一位的。他認為學習能力是形成創造能力的基礎,是最持久的競爭力。戴爾是個有眼光的企業家,他告訴他的員工,在知識經濟社會,在競爭時代,學習力就是說是第一競爭力,而且是最持續的第一競爭力。
成功人士是怎樣學習的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十分注重個人的學習。有人問他,你是不是老是瘋狂學習和工作到清晨4點?他答道:偶爾。但大部分是夜裏十二點,然後吃夜餐,然後回家再閱讀一個半鍾頭。可以說,勤奮學習打造了這位世界首富。
聯邦快遞的創始人史密斯,每天要花4個鍾頭閱讀新知識;世界500強企業的CEO們,每星期要讀30本雜誌和圖書。
亞洲首富、韓國著名企業家孫正義,年青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住院兩年,閱讀了2000部書籍,平均每天閱讀2·7部,真正把醫院當成了圖書館。
華人首富李嘉誠,夜裏睡前要學習2個鍾頭。他說他就是靠不斷學習,提高素質來領導和支撐他的巨大的商業王國的。
台灣著名企業家陳茂榜的學曆隻有小學畢業。1976年,因為在企業上卓越的成就,榮獲美國聖若望大學頒授名譽商學博士學位。陳茂榜的實力來自他幾十年來從不間斷的自修。十五歲時,他在文明堂當店員時,堅持每天晚上九點打烊之後刻苦讀書。他依自己的興趣,先從小說、傳記等讀起,漸漸涉及經濟與文學等較專門與深入的書籍。他在書店工作了八年,也讀了八年的書。
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盧柯,以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躍進世界前列,以其傑出的貢獻榮獲近30項國際國內自然科學獎。有一次,他回母校作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透露一點“奧秘”。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多年前的今天我讀書,現在我還在讀書。要建議大家利用現在大學良好的環境,抓緊時間讀書。”他讀書非常勤奮,專業視野相當廣泛。他究竟讀了多少書?他的那份“簡曆”很能說明問題:20歲,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機械係;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25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7歲,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30歲,成為博士導師;32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研究室”主任;36歲,出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獲中科院院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