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方向決定成敗(3 / 3)

鄭淵潔的巨大成功,完全得益於他“於自己喜歡的事”。

肖峰,198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被分配在北京一家幹部學院做教師。然而,當教師,教數學並不是他的“最愛”。他喜歡上了心理學,他覺得這裏有著無窮的精彩世界。在家人朋友強烈的反對聲中,他報考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生,並從此走上了心理健康谘詢的道路。畢業後,又被分配一家學術性的雜誌社工作。然而他並不喜歡這種工作,沒多久就放棄了這份別人認為是很不錯的鐵飯碗,一心一意辦起他的心靈家園——慧源心理中心。幾年來,他幹得十分開心、投入,幾年來他的慧源心理中心越辦越紅火,共培訓了上萬名學員,80%學員經過自信心理訓練,樹立了自信,打造了“陽光心理”,走上心理健康之路;而他同時心理學著述取得豐碩成果,著有《登上心理健康快車》《妙語解千愁》、《心理悄悄話》、《巧開心鎖》等十幾部心理學暢銷書,並被聘為多家電視台有關心理、家庭教育、兒童遊戲節目顧問和策劃人。

一個人要是喜歡幹一件事業,他就會全力以赴,激發出全部生命潛能,就會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和創造力,因此就容易獲得成就和成功。這就好象巴爾紮克喜歡寫作,貝克漢姆喜歡踢足球,聶衛平喜歡下圍棋,成龍喜歡演武打戲,卓別林喜歡演喜劇,巴菲特喜歡炒股票,鄧亞萍喜歡打乒乓球,李雙江喜歡唱歌,候寶林喜歡說相聲,伍茲喜歡打高爾夫一樣。

盡早做你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這個詞對當代青年特別是大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不少大學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說到底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選擇、規劃和把握人生的方向,選擇人生的奮鬥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就業最先行、最基礎的一項準備工作,也是大學生實現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的關鍵一環。古人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搞好“職業生涯規劃”實際上是思想上的“預熱”和“準備”,是在確立人生發展方向和目標,因而是邁向成功的關鍵。在就業壓力嚴峻、競爭激烈的今天更是這樣。

美國有個億萬富翁叫比爾。拉福,從小立誌經商,要做一名出色的企業家。中學時代起他就與他的父親共同製定了自己的人生計劃並嚴格按這個“計劃”實施:中學畢業後,先考取工科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後再進入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取得“經濟學碩士”後,他不急於下海經商,而是按設計好的步驟考取公務員,在政府機關裏鍛煉了5年。5年後他又按設計步驟到跨國公司打工兩年,兩年滿後才正式辭職自己幹,當小老板。經過二十年的奮鬥,他終於成為億萬富翁。1984年,他在北京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時深情地說:“假如沒有當年我和父親一道製訂的職業生涯設計,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

其實,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是進了大學才有的“課程”,而更多的還是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是每個追尋成功看青年時刻都可以做的事。

來自台灣的劉謙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現代著名魔術師?同樣是因為他從小喜愛魔術,早早就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他沒有正式拜師學藝,僅憑借自己對魔術的喜愛一直堅持了下來。他從7歲開始自學魔術魔,12歲的時候就從世界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手中拿到了台灣青少年魔術大賽的金獎。

林書豪為什麼成為世界籃球界的巨星,成為“亞裔球員在NBA新的標杆和榜樣”?同樣在於他的理想和職業生涯規劃。從小愛打籃球,高中時就有夢想,於是步步攀登,進入哈佛大學後竟然進軍NBA為榮耀和奮鬥目標。這一切,無不成為他鑄就輝煌的基石。

青年人充滿各自理想、夢想,比如說,同樣是大學畢業,有人選擇了攻讀碩士、博士,有人選出留校教書育人,有人選擇到企業當白領,有人選擇出國,有人則選擇自主創業,當老板,當億萬富翁;這一點一點都沒錯,可是你經過“職業生涯規劃”了嗎?

青年人要獲得成功,就要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無論你是大學生、中專生或職業學校學生,還是中學生或軍營中的士兵。

確定人生方向往往要“好事多磨”

人生的方向是一件複雜的係統工程,不是做了一次或兩次“職業生涯規劃”就可以完全解決了的,換句話說就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要經過較為長期的無數次的實踐、摸索和體驗才能完成的大事。不少人開始還不確定某個方向,但經過社會實踐、人生體驗和心靈感悟,最後才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總之,確定人生方向要勤於思考和實踐,好事多磨。

魯迅最初是學醫的,到日本仙台醫學院留學,為的就是學好醫術,回國為民造福。然而,看一場電影徹底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電影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人殺害,其他中國人就象看客一樣無動於衷,心靈早已麻木,這是多麼可悲的狀況!這一幕給青年的魯迅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學醫救國,巳不是當務之急;真正的當務之急是喚起民眾,醫治民眾那麻木的心靈!惟此才能救中國!於是他改弦易轍,回國後拿起文學之利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民眾呼號,用筆救國,用文字救療沉睡的中華和千年的國民性。

人生方向的扭轉,使魯迅激情和潛能得到充分施展,寫下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不朽名篇和數百篇投槍匕首式的雜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成為文學界思想界的“民族魂”。

同樣,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肈中博士,從台灣讀機械專業到選擇了理論物理,到赴美國從事實驗物理研究,經曆了多次“方向的選擇”。他的人生方向,是反複地認真地思考、體驗和實踐,不斷地調整和修正的結果。

你知道美國新聞大王普利策嗎?他是怎樣成才、成功的?讓我們來看看。

1864年,17歲的普利策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匈牙利到歐洲各國謀生。最初,他想當兵,先後報考奧地利、法國、英國等外國軍團,均因年齡小、視力不好、身體單薄而被拒絕。他又流浪到德國漢堡,在一位好心人的指引下,由海上偷渡到美國。他會騎馬,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一名騎兵。但南北戰爭很快就結束了,他就退伍的他就留在紐約謀生。紐約不是窮人的天堂,求職屢屢失利的他隻好來到西部的聖路易斯,先後做過水手、騾夫、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等,但沒有一樣是他興趣的。後來他幸運地找到了圖書館的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2小時,換取任意借閱圖書的便利。不久,他接觸了《西方郵報》的兩個股東,成為該報的一名記者。他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做新聞。

古今中外,有多少象普利策這樣的名人、學者在確定人生方向中同樣是經曆了長期的深刻的思考、體驗和實踐,不斷地調整和修正,也就是說經過反複的“好事多磨”後,最終才確立了符合自己實際的人生方向和目標。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青年借鑒。

成功小揭示

符合社會需求是成功的基礎。

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的人容易成功。

興趣是成功之母。激情是成功的基石。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最容易成功。

青年要獲人生輝煌,就要盡早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人生思考題

1、確定人生方向和目標時要注意哪些原則?為什麼?

2、為什麼要盡早做你的“職業生活規劃”?

3、人生發展方向是一帆風順、一成不變的嗎?為什麼?

要點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哪裏走?

一個人看不到找不到方向,摸不到目標比死還可怕。

方向決定一切,方向決定成敗。

確定人生方向需要抓住三個原則:一是結合社會需求;二是要結合自己的長處、優勢;三是要結合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青年要獲人生輝煌,就要盡早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確定人生方向要勤於思考和實踐,好事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