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處處頤和園
頤和園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園林,也是旅遊熱點之一。當人們置身園內,多流連於精致的亭榭樓台、綺麗的湖光山色,而其間眾多的佛教建築卻很少有人留意。其實,頤和園在初建時,無論在設計思想還是建築藝術上,都深受佛教的影響,園內許多重要建築都與佛教有關。
作為園內的主要建築,在萬壽山從前山到後山的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的佛教建築有大報恩延壽寺(遺址在今排雲殿)、佛香閣、智慧海、香岩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等。
現今的排雲殿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所建,是慈禧太後當年為自己舉行六十大壽慶典的場所。但在清漪園時期,這裏卻是大報恩延壽寺大雄寶殿的所在地。乾隆帝在《禦製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碑記》中說:“山居昆明湖之陽,加號曰萬壽,創建梵宮,命之曰大報恩延壽寺。殿宇千楹,浮屠九級……以茲為樂林、為香國……”可見,這裏要建造的是一塊梵土佛國,並且規製十分宏大。與此相適應,在寺後的半山腰上,建起了一座九層寶塔,名延壽塔。但此塔在建了八層之後,乾隆帝忽然改變了主意,下令把即將完工的寶塔拆毀,而在原地改建佛香閣。關於乾隆帝毀塔建閣的原因,曆來說法不一,大概與園內景物的協調有關,或以為西山本來多塔,再建則有重複雷同之弊。佛香閣建成之後,以其宏大的氣勢,使頤和園前山的景觀為之一變,也與周邊皇家氣派的建築更加協調。
從佛香閣往上,至山頂最高處就是著名的智慧海。智慧海是一座磚石結構的無梁佛殿,這座建築的外牆上塑有1110尊琉璃佛像,看上去五彩紛呈,耀人眼目。在其前麵的牌坊上方,前後都題有匾額,分別為“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連起來恰是一首佛門偈語。智慧海內供奉著三位菩薩:觀世音居中,文殊和普賢端坐其後。
在幽靜的頤和園後山,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從北宮門進園,遠遠就能望見山坡上一組蒙藏風格的寺廟建築,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小布達拉宮”的四大部洲建築群。其中心大殿“香岩宗印之閣”供佛三尊: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為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法相莊嚴。眾羅漢分列於兩側的高台之上,其雕塑藝術十分精美。在香岩宗印之閣的周圍,有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這些建築的特點是平台尖塔,紅基白牆,漢藏風格融為一體。在這些塔式建築的四簷下,數不清的大小鐸鈴在山風中叮咚作響,大的渾厚,小的清脆,宛如佛樂悠揚,成為園內的一大奇觀。
香岩宗印之閣的東西各有一座喇嘛寺廟,分別稱作善現寺和雲會寺,當年這裏僧侶眾多,香火旺盛,經常舉行大型的宗教法事活動。
北京是帝都,頤和園又是皇家專享的園林,禁苑之內出現這樣一組喇嘛寺廟建築群,應與清朝政府推崇黃教,拉攏蒙藏上層人士的政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