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的草原47(3 / 3)

布拉戈維申斯克也是大學之城,據說有十幾所高等學校,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我們的經曆驗證了這一點。在勝利廣場,我們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她介紹自己叫柳芭,是藝術學院畢業的,因為沒有找到工作,她在廣場上以“陪照”來賺些小錢。姑娘身穿一件短袖T恤,上麵印有一個大大的漢字“舞”,亭亭玉立的身材表明她是接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每當有中國遊客來到,她就主動上前用漢語問:“要和我照相嗎?十個盧布。”國人在境外往往願意與金發碧眼的老外合影,而她又是個標準的斯拉夫美女,故而生意相當不錯。我們推算,一天下來,這位學藝術的女孩賺個幾百盧布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總是尾隨我們的一位小夥子也是大學生,他自稱師範學院畢業,沒有去當老師,卻幹起了兜賣旅遊紀念品的營生。他一路尾隨旅遊團,就是為了推銷他的各種小物件,有蘇聯時期的錢幣和郵品,也有帶列寧或斯大林頭像的各種紀念章,價格在十幾到幾十盧布之間,如果買得多,還可以優惠。小夥子一路追隨我們,主動搭訕,讓我們很過意不去,後來大家或多或少都買了些他的東西才罷。

在導遊的安排下,我們還訪問了當地一位市民的家。沿著結雅河(黑龍江支流)荒涼的河灘,汽車開行了半個小時,來到了位於市郊的一個普通庭院。木柵圍起的院子裏,種著蔬菜和花木,靠牆堆著很高的木柴垛,足見這裏林木資源的充沛。沿著小徑來到主人的俄式木刻楞房子前,主人已經在門口歡迎我們。這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者,叫彼什柯夫,他稱呼我們為“托瓦利什—基塔因”(中國同誌),並笑著把我們讓進客廳。據介紹,老人的老伴已經過世,兩個兒子在外地工作也不常回來。老人當過兵,在機關做過公務員,現在靠退休金生活。我們問他是否去過中國,他說隻去過對麵的黑河;問他對中國有什麼印象,老人說,中俄兩國都選擇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但中國發展得更快,這是因為中國沒有放棄社會主義。他招待我們喝茶,茶具是俄國特有的茶炊,茶葉則是俄羅斯人喜歡的傳統紅茶。老人家裏似乎不怎麼來客人,我們這些遠方來客使他興奮。在拍照時,他來者不拒,幾乎同我們每個人合影,笑得像個孩子。臨別時,我們的一位女教師將一把很有中國特色的工藝折扇送給他,老人高興地擁抱並親吻了她,像是對待自己的女兒。彼什柯夫老人善良、友好,給我們此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兩天裏,曾想詢問一下當地人是否知道他們城市的曆史,但終於沒有說出口。一是沒有合適的翻譯,其次還因為所有的場合都不適宜談論這樣的話題。然而本文結束時,我還是有一些話想說。

中國與俄羅斯(包括前蘇聯)是兩個世界性大國,縱觀兩國關係的曆史,其間恩怨情仇曆難盡述,而璦琿事件,算得上是中俄近代關係史的一個縮影。物換星移,當代中國已經成長為東方的巨人,中俄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地位也與一百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曆史的煙雲已經散盡,熱絡的交往中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那段血與火的往事。但曆史決不應該被忘記,我們也不能夠停下對曆史的思考。落後將挨打,貧弱必受辱——大江作證,黑龍江滔滔的流水曾經被祖輩的鮮血染成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