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西北四個字是怎麼來的
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並創造了東西南北等方位字。東(J東JJ):日在木中,意思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東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變形。即草木承受南麵充足的陽光,枝葉就長得繁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寫成兩人相背。宮室多坐北朝南,背麵就是北麵,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家”字的本義是什麼
以往學者對“家”字的本義有各種解釋:許慎《說文-宀部》雲:“家,居也。從宀,瞫,省聲。”又雲:“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說文-豕部》又雲:“瞫,牡豕也。”即認為“家”本是一個形聲字,象一座人字架屋頂的房屋,本義則是人們居住的場所;清人段玉裁不同意許說,認為“家”字本義為“豬圈”;羅振玉指出,“蕏”字才是指古代豕圈,此字與“家”字並見於甲文,構形又判然有別,段說乃屬望文生義。 “家”字之本義非“豕之居”是明顯的,至於說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則又不妥;在甲骨、金文中所記“家”字確有不少是含有宗廟意義者,但,宗廟是階級社會的產物,而祭祀祖先的活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卜辭中所記作為宗廟的“家”,隻能是它的引申之義。不過把“家”字本義理解為私有財富的標誌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房屋和家畜並不是主要的財富。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人是在自己的居室內祭祖,稱之為“寢”,即中室,也就是主室。我國春秋時期所說的“家”,大都是指住屋中的主室。在當時,“家”的本義是指家祭和家族。
“喜”從何來
今人都知道,“喜”是高興歡樂的意思,然而“喜”字從何來,至今卻還是一宗尚未斷清的懸案!“喜”字來源甚早,在殷商前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且古今結構變化不大。按漢人許慎《說文解字》釋:“喜,樂也,從篩從口。”許慎沒有詳釋“從篩從口”何以為喜,清人段玉裁和朱駿聲作了說明,他們認為:“篩”是“鼓”的本字。甲骨文象形為一麵飾著羽毛的鼓立於架上;喜下的口,是表示笑的意思。古人有架鼓而鳴以誌喜慶的禮俗,故喜“從篩從口”,乃是一個“聞樂則喜”的會意字。今人陳邦懷卻對此提出了異議。陳認為,古今喜字,隻是最早“食喜
”字的省文。
就今所見,“食喜”字的曆史,也可上溯到殷商早期,《殷墟文字甲編》中有其雛形。
孰知其不先於喜字出現,且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箋釋《詩經》“田?至喜”一句時說“喜讀為5,6食3喜”,宋人的《集韻》還說“食喜,或作喜”,可見,二者在古代有時又是通用的。“食喜古義為“酒食”、“熟食”,也作黍稷等代稱。總之,是指吃喝的。若果如此,則“喜”乃源於人們享受美味佳肴的快樂。 另有劉雲生認為,甲骨文中喜上之篩,既可解為羽飾下“鼓”,亦可解為盛著熱氣騰騰熟食的“豆”(盛器);況且,鼓在先民生活中,雖可表示喜慶,更多的卻是用在戰場上,往往使人聞之心驚。故“聞鼓則喜”,確不如“聞酒食則喜”解釋得合情入理。
為什麼“她”不宜濫用
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的著名作家、語言學家劉半農,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上最先把“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代詞。魯迅說:“‘她’和‘它’字是劉半農創造的”,“這是劉半農打的一個大仗”。 周作人認為,“她”和“他”並用極好,但又怕印刷廠無“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張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個‘女’來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稱時,他一概寫成“他女”。錢玄同建議,造一個“女它”字,或用外國字母代替。
胡適建議用“那個女人”來代替。還有不少人傾向於用“伊”代替。 對於國內關於“她”字的辯論,劉半農在倫敦大學寫了《她字問題》。他說,“她”和“他”很像,容易辨認。並建議再取一個“它”字以代物。“她”字,本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是中性詞,本身不含有任何褒貶之意。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字開始逐漸衍變為含有褒獎之意的代詞,並且應用範圍越來越大,榮譽越來越高。報刊、書籍,包括黨和政府的文件、國家法律、法令、領導人的講話。其中不僅以“她”稱黨、國、政府,稱民族、人民,稱國旗、國徽、國歌、首都,甚至稱軍隊、軍旗、軍事活動……總之,世上一切寄托人們美好、神聖感情的事物,幾乎都是由“她”來代表,非“她”莫屬了。這很有點令人迷惑。漢語發展到今天,用第三人稱指男人有“他”,指女人有“她”,指事物有“它”;“他”、“她”、“它”各司其職,為什麼偏要打亂,以“她”代“它”? 當然,文學作品中的擬人描寫,是可變“它”為“她”或“他”。人們也常寓情於物,將對女性的尊崇、讚美,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寄托於美好的事物,變“它”為“她”;但這些畢竟
屬於文學筆法,加進了主觀的感情色彩。而文學作品以外的文章,如文件、報告、講話,特別是國家法律、法令、外交文件,應行文嚴肅,用詞準確,最好不要濫用“她”字。
“焉得虎子”出於何時
初中《中國曆史》課本第一冊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襲匈奴營帳。班超對部屬三十六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辭海》中“不”字條持同樣說法,但查《後漢書-班超傳》和《資治通鑒-漢紀》,班超原話均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麼“焉”字從何而來?近查新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一卷,“不”字條下雲:“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並注明在《三國演義》七十回,黃忠對劉封的談話,改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太平廣記》引《芝田錄-李琢》條載:“許州西三、四十裏有雌虎暴,統軍李琢曰:‘忠武軍十萬,豈無勇士。’有壯夫跳躍曰:‘某能除。’遂抱持三子歸。琢曰:“嚐聞‘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廣記》是宋人作品,引文當在宋以前。
“三不知”是怎麼來的
“三不知”一詞最早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率師圍鄭,荀文子認為未了解敵情,不可鋌而走險,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難乎?”荀瑤因不聽勸阻而失敗。由此可見,所謂三不知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明代江寧人姚福對此作過一番改正,在《清溪暇筆》中寫道:“俗謂忙襑月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他對“三不知”含義作了明確的解釋,也指出了它的出處。
“囍”是怎麼來的
“囍”字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字,隻要我們的社會還存在,婚姻還存在,恐怕這個字便一時不會消失。因為它和漢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心理有密切關係,而這些東西又是具有極大的穩定性的。“囍”字寄托著燕爾新婚的一對新人對自己愛情生活幸福美滿的殷切期望,寄托著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對親人婚姻美滿、和諧的美好祝願。這個字不僅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通俗,用得非常普遍。
“囍”字傳流甚廣,婦孺皆知,又是個名副其實的漢字,那麼,在詞典中,至少是現代漢語詞典中,就應該有它的一席之地。詞典在收字時不予考慮的,是一些民間流傳的俗字,主要是一些異體俗字,或應用範圍比較窄的俗字。而“囍”字則非如此,在實際中沒有任何一個漢字可以作為它的正字而代替它。故語文詞典應收“囍”字。
雙“喜”的由來,有這樣一則傳說,據說與宋朝王安石有關。王安石23歲去趕考,在馬家鎮遇見馬員外家的走馬燈上閃出“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的征聯,不由得拍手稱讚:“好個上聯!”員外聽後出來,王安石已經走了。翌日,王安石在考場上文思大發,一揮而就。考官見他聰明,便指著廳前飛虎旗試他:“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聽後,信口對曰:“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主考官聽後連聲讚歎。
王安石考畢回到馬家鎮,信步來到馬員外家,馬員外請他對走馬燈上的對子。王安石信手寫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員外見他才華出眾,便將女兒許配給他,擇吉日在馬府完婚。正當新人拜天地時,報子報道: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乘著酒意,揮筆寫下大紅雙“喜”字貼在門上,並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從此,雙“喜”字便傳開並在舉辦婚禮時張貼了。
“老子”是“兒子”是怎麼回事
“老子”一俗語,目前人們普遍都把它當成“長輩”的含義來使用。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它的含義是“兒子”。 “老子”一詞最初源於道教祖先李耳的俗稱--老子。據書載,老子為河南鹿邑人。《玄妙內經》《史記-老子傳-正義》諸書載,老子誕生時,是“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相傳李耳割開母親左腋誕生之後,母親見他一下地就是個白頭老漢,痛呼一聲:“我的老子呀(即“我的老兒子呀”)!就昏厥過去了。於是後人就俗稱李耳為老子。 今人往往榮耀地自稱為“老子”。殊不知,老子的真正含義是“子”,即相貌老化了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