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北”的原意是什麼
古代為什麼稱戰敗為“敗北”呢?原來“敗北”的“北”是方位詞,叫是“背”的初文。《說文解字》中說:“北,乖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為人體的部位與胸相對的背部。古人說敗北,意思是打不過轉背而逃。後人沿襲古人的用法,把失敗稱作“敗北”。
“傻瓜”是怎麼來的
古時候,薑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秦嶺地區的瓜州。他的子孫就用地名來取族名叫“瓜子族”。瓜子族人勤苦、誠實、肯幹,受雇於人時,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幹不歇手,人們誤認為這是“愚蠢”,就把“愚蠢”的人稱為“瓜子”。清《仁恕堂筆記》有:“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肅。後來,人們把“瓜子”和形容詞“傻”字聯係起來才出現了“傻瓜”一詞。
“王八”是怎麼來的
自古以來,罵人之詞以罵畜生、雜種、王八者占多。早先,這“王八”一詞並無辱罵之意。《史記-龜策傳》載八名龜之名,其八曰王龜。唐宋之前,俗稱王八的烏龜與龍、鳳、麟合稱為“四靈”,被視為祥瑞。古人以龜起名者甚多,對龜(王八)絕無貶意。 五代前蜀主王建排行第八,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裏人渭之賊王八(見《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八”作為罵人之詞大概源於此。清朝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八中對“王八”一詞作了解釋,王八明人小說又謂忘八,即忘掉悌孝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無恥之徒。還有人將娼婦之夫比作王八,說龜不能性交,縱牝者與蛇交。罵人王八,意即其妻有外淫之事。再者,古娼家頭著綠頭巾,而後人以為烏龜之頭為綠色,於是稱娼夫為烏龜頭、王八。
“爬灰”是怎麼來的
《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時說:“……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爬灰”是一俗語,又叫“扒灰”,指的是公公與媳婦發生不正當的兩性關係。 翁媳亂倫,為何叫做“爬灰”呢? 一種說法是,這一俗語源於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兒子王蚞,早年辭世,他的妻子青年守寡,另築小樓居住。王安石出於對兒媳的關心,經常去探望她。而媳婦卻錯解了公公的意思,以為王安石心懷不軌,於是題詩於壁,以明心跡。王安石見了題詩,頗為尷尬,就用指甲扒去壁灰。這樣一來,外間就有了“扒灰”的說法。
顯然,這種傳說是牽強附會的,很可能是政敵捏造出來用以誣蔑王安石的。 另一種說法是:“爬灰”是諧音轉語。爬灰必汙膝,“汙膝”與“汙媳”諧音。這一說法源於清代李元複《常談叢錄》:“俗以淫於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汙媳之隱語,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則膝汙也。”
這一說法似乎可信。但仍難以自圓其說:“爬灰”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事。而“扒灰”者,又何以必定汙膝呢?清代王有光另有一說。王氏在《吳下諺聯》中談到“扒灰”的來曆:過去,神廟遍地,香火特盛。為了敬鬼神,人們往往大量焚燒塗有錫箔的紙錢。日久天長,錫灰漸多,廟主將錫灰出售,倒能獲得好價錢。消息傳出,貪利之徒就往往到寺廟中偷扒錫灰。“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 看來,王有光的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扒灰”的目的是為了偷錫,而“錫”“媳”諧音,“偷錫”轉為“偷媳”,這或是“扒灰”一語的來源。
“銅臭”是怎麼來的
東漢時,崔烈花了五百錢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大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由於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一日崔烈問他的兒子崔釣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麼議論?”崔釣說:“論者嫌其銅臭。” 那時的錢幣是銅製的,銅錢多而發臭,是人們諷刺崔烈花錢買官。此事見《後漢書-崔烈傳》。後來,人們便以“銅臭”一詞來諷刺隻知鑽錢眼的市儈氣。
“上當”是怎麼來的
很早以前,清河地方有一家姓王的富戶,在城裏開了一片當店。世代傳承,當店越開越大。但各房族人都懶於營業,而將名下的一份資產作股存在店裏,另外選擇一人,把典當營業事務全委托於他,族人就按股金分利金,遊玩過日子。 到了清光緒年間,主持店務的人叫壽苧。他是一個好讀書的文人,還喜歡校刻書籍,如《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就是由他刊行的,而對於典當事務反而很隨便。王氏眾族人見此情況都很不滿,想對他來一番傾軋。於是,從自己家裏拿一些無用的閑物件,到自家的當店裏來典當,還自估高價,要夥計如數付給。夥計沒有辦法,隻好照辦。就這樣,眾多的族人都來敲詐,日子一久,當店就破產倒閉了。 時人就此編了一句歌謠:“清河王,自上當。”把物件質於當店叫上當,由於王氏族人自家詐騙了自家,使得當店破了產,因此後來就把被欺騙使事情敗壞的叫作“上當”了。
“溜須”之典是怎麼來的
宋真宗時,靠獻媚邀寵爬到副宰相的丁渭,一次與宰相寇準一起在朝房用飯,丁渭看到寇準的胡須上粘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去為寇準溜須拂拭,並對寇準的胡須盛讚一番。寇準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後來人們便稱丁渭為“溜須宰相”。“溜須”典出於此。
“胡說”是怎麼來的
“胡說”一詞出現在所謂“五胡亂中華”時期。胡人是古人對我國北部、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稱呼。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統稱“五胡”,當時由於西晉王朝腐朽,胡人打進中原,趕走西晉統治者,主宰了中原。漢族封建統治者說話、辦事都以封建禮法為依據,而胡人因文化背景不同,並不以漢人的禮法為說話、辦事的依據。所以當時漢人把亂說和沒有根據的言語稱為“胡說”;把越軌的行為稱為“胡鬧”,這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歧視。
“混帳”是怎麼來的
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過著群居的遊牧生活。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到處遊蕩。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來。白天,男人們去放牧,隻留下老人或婦女看守帳篷。這時,在家的一些年輕小夥子為了找年輕姑娘談情說愛,就亂竄帳篷,混進姑娘帳篷裏去。有時候,年輕小夥子碰上嚴厲的老頭,老頭就會憤怒地罵一句:“你又混帳了!”“混帳東西又來了”。年輕小夥子自討沒趣,急忙退出帳篷。後來,“混帳”、“混帳東西”這句話漸漸變成了一句責罵不明事理者的俗語了。
“借光”是怎麼來的
據《戰國策-秦策》記載,戰國時秦國將軍甘茂曾對齊國使者蘇代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條江邊住著不少人家,每晚,姑娘們都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買不起燈燭。其餘的姑娘嫌棄她,說她愛占小便宜,拒絕她來。這位姑娘說:“我雖然買不起燈燭,但是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把屋子打掃幹淨,把坐席鋪設整齊,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麼損失呢?”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後來,人們就將請求別人提供某種幫助和從別人那裏分享某種榮譽稱作“借光”。
“黃色”的真意是什麼
人們為什麼把格調低下、內容不健康的書刊、錄像製品稱為“黃色”呢?原來雌黃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毒性很大的顏料,古代的紙張漂白能力差,故略帶黃色,雌黃正好是半透明的檸檬色或略帶淺褐色,塗上去既能把墨色掩蓋,又和紙的顏色近似,不易分辨。所以說,“黃色”也是一種弄虛作假的潛在的精神毒物。
在國外,也將不健康的書刊、歌曲等稱為“黃色”。它的來曆是,1887年間,法國蒙索明市的一個廠主為了破壞工人罷工,收買了工賊所組織的假工會,當時罷工的工人怒火滿腔,組織工人起來搗毀了這個假工會會所的玻璃窗,資方假工會就以黃色紙裱褙擋風遮陽,因而此工會被稱為見不得人的“黃色工會”,後來,“黃色”就成為低級趣味的代名詞。另說19世紀美國有兩個報業資本家為了賺錢,在他們所辦的報紙上競相登載低級趣味的連環畫,“黃色孩童”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黃色報紙的起源。後來人們就以“黃色”象征腐化墮落。
黃色書籍往往被人簡稱“黃書”。殊不知,我國明清之際王夫之有一部政論著作名《黃書》,上述簡稱易引起誤會。另外,“掃黃”也不宜稱“治黃”,因為報刊上早已把整治黃河簡稱為“治黃”了。
為什麼說“美人”、“香草”原為男士
漢語的“美”字,除指容貌、儀表外,還指人的才德和品行。《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充實之謂美”。這些話顯然都不是指美麗、姣好而言。 香草本義為具有芳香氣味的草類。古人以此比喻高潔,進而以之比喻忠貞之士。所謂“十室之內,必存忠信,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便是。屈原辭作最好為“香草”“美人”之喻,有時是比喻,有時是自喻。屈原作《離騷》,以美人專指君王,香草泛稱君子。漢朝王逸《離騷經章句》雲,“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媲君王。”《離騷》裏麵還有著名的“美人遲暮”一句,後世輾轉引用,以致望文生義,解作女子年老色衰,其實是錯解。屈原當時擔心會“遲暮”的美人,指楚懷王,還是個地道的須眉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