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字典》是1975年由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統一規劃,由當時已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和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鄧小平同誌親自組織,由四川、湖北兩省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和語文工作者編纂的。於省吾、王力、呂叔湘、朱德熙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任該字典的學術顧問;主編徐中舒教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學部委員、飲譽海內外的古文字學家和曆史學家;副主編李格非、趙振鐸、冉友僑、朱祖延、李運益、晏炎吾等,治語言文字學成績斐然。
《漢語大字典》是真正的“大字典”。 一是“大”。《漢語大字典》是繼《康熙字典》之後我國文化史上最大的一部字典。全書共分8卷(其中第8卷為附錄和索引),每卷約200萬字,共收楷書字頭54678個。比《康熙字典》還多7643個,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譽為當今世界上收集漢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出現過的漢字,都能在《漢語大字典》中查到。
二是“字”。《漢語大字典》的編纂體例以“字”為中心,集形、音、義於一體。對每個漢字的形、音、義都有曆史的、全麵的反映。在字形方麵,對古今楷書漢字作了整理,並收到能夠反映形體演變關係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字和隸書形體,以反映漢文字的結構、演變;在字音方麵,采取現代、中古、上古三段標注法,使小學生也能正確讀出每個字的普通話讀音;在字義方麵,凡在古今著作中有書證,並可據以確立義項的,都一一分列,義項完備。對多義字的解釋,則按照本義、派生義、通假義順序排列。理清其源流,反映其發展。
三是“典”。《漢語大字典》具有字典的典範性。每一字頭、字形的確定,古文字形體的選取,字音的標注,義項的建立,都逐一經過嚴格的審核,按照規範化、標準化的原則進行處理。從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間,編纂人員製作的資料卡片就近600萬張,編寫的16開油印初稿本重疊放置在一起高達2米多。
全書八卷於1990年出齊,出版者為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字速記是怎麼來的
在國外,古希臘的羅馬時代發明了草書速記。到17世紀出現了按拚音係統的速記。 我國速記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從書法中的草書快速寫法算起。《說文解字》中稱“漢興有草書”,這就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漢字的草書速記了。我國按拚音係統的速記是在19世紀末期產生的。當時曾出任清政府駐美公使翻譯的洋務派人物蔡錫勇,寫了一本《傳音快字》的速記書。把漢語的速記歸納整理為24個聲母和32個韻母,稱之為“快記”,其後,蔡錫勇的兒子蔡璋編寫出了《中國速記學》。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漢語速記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記符號應運而生。1955年,全國第一所速記學校在北京創辦。
四角號碼檢字法是誰發明的
利用四角號碼檢字法,隻需要記住“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六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四句口諺,便可簡捷地翻到所查的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供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福建長樂縣人高夢旦,早就覺得《康熙字典》檢查不便,思創新法。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隻按字形,不管字義,將舊字典的214部,就相近者並為80部,並確定上下左右的部居。他自認此法還不完善,故未公之於世,繼續研究。“五四”運動後,一個叫王雲五的人進入了商務印書館,高夢旦見其思維縝密,便把自己的研究草稿交給他整理,支持和讚助他深入研究下去。王雲五在高夢旦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幾年的再探索,終於在1926年發明了四角號碼檢字法,並立即應用於該館所出版的字典編排。因此,可以這麼說,四角號碼檢字法的奠基人是高夢旦,集其成者是王雲五。
說來有趣,高夢旦當年的創造得力於林語堂創造的一種首筆檢字法的啟發,而王雲五的發明,又受到了林則徐的人名簿索檢法的啟發。據記載,林則徐為披閱公牘的方便,曾創訂四冊人名簿,題名《千古江山》,凡姓字第一畫是撇的,則入“千”字簿;第一畫是橫的,則入“古”字簿;第一畫是點的,則入“江”字簿,第一畫是豎的,則入“山”字簿,查閱十分方便。林氏的這種檢字法,與比他後出的“上下左右部居法”和“首筆法”很相似,而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則主要是在林則徐的人名簿索檢法的啟示下,根據“上下左右部居法”和“首筆法”研究出來的。
漢字部首何其多
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形聲字一般有意符和音符兩個部分。把意符相同的漢字歸攏成部分,並拿一個字作為這一部分的領頭,這個漢字就是這一部分的部首。如吐、嚇、唱、嘴、吟、吵……都有一個意符“口”,歸攏在一起。“口”就是部首。
部首的創製人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他編纂的《說文解字》共收集9353個漢字他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特點,將這些漢字加以歸類。一類就是一部,一共歸納出540個部,每一個部都把一個共同的構字部件拿出來,作為這一部的代表,在排列時將它列為這一部的第一個字,這第一個字就成為部首。
許慎所列540個部首有兩個明顯的弱點:1大多太細。2排列原則不好掌握。許慎當時使用的是篆體漢字,不能像楷書那樣有明顯的筆畫可數,不可能按筆畫來排列,因而許慎用“據形係聯”(即按形聯係)的辦法來排列。這樣,往往一個部首的排列次序,全無次序和規律可言,查閱一個漢字,往往要檢閱全篇。
南朝顧野王編纂的《玉篇》,對許慎540個部首作了一些調整,它使用的是按義歸類排列的方法,歸納成542個部首。 明代梅膺祚《字彙》,部首和部首的排列有了很大的改進,隻設置了214個部首,且按筆畫多少排列,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這種方法,為後來的字典、詞典部首的使用和排列奠定了基礎。
清代的《康熙字典》、近代的《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工具書都沿用了《字彙》214個部首及其按筆畫多少排列的辦法。 舊部首確立原則是“從義歸部”。舊部首的位置不固定,如“明”、“牧”同是左右結構,但“明”屬“日”部,“牧”屬“文”部。有的字的部首也很難確定,如“罷”屬“網”部,往往給查字帶來不便。
1954年出版的《新華字典》,對舊部首係統作了改革。凡一個字的幾個組成部分都具備首資格的,實行多開門的辦法。如“刖”屬“月”部,也屬“刂”部,部首不變形。另立“刂”部,不屬“刀”部。為適應漢字簡化的新情況,一部分部首另立簡化部首,如“鳥”另立“鳥”部。
1964年,由文化部、教育部、文改會和語言研究所聯合組織的查字法整理工作組製定了一個新的《部首查字法》(草案)。這個草案對舊部首作了刪、合、分、改、增五個方麵的調整,部首定為250部。確立“依據字形定部”的原則,取上、下、左、右、外、左上角等部位作部首。部首位置固定。除按部首排列外,輔以筆畫筆形的編排。
1962年修訂的《新華字典》設191個部首,1972年再次修訂的《新華字典》改為189部1978
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是189部。1979年新版《辭海》設250部。1983年7月,在文改會和文化部出版局聯合主持下,建立了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漢語大字典編纂處、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人員組成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工作組。這個工作組擬訂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草案》,選用了201個部首。 根據以上字書、辭書統計,除相同的部首以外,迄今出現過的部首共有597個,其中比較常用的有200個左右。
為什麼說漢字將長期立足於世界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著的文字。全世界至少有11億人在使用它。可是,百多年來,它卻不斷遭受內外夾擊。解放以後,對於漢字大體有三種態度。1廢除漢字,實行拉丁化。2
漢字與拚音文字暫時並存。3讚成文字改革,但反對拉丁化,主張漢字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隨著中國的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漢字仍以自己強大的活力,同漢語一道,在世界語言之林贏得了自己崇高的地位。現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校開設中文係或專業,我國有60多所高等院校為外國人開設漢語課程。漢語聲韻豐富,組成音節多,信息含量大,詞彙容量大,詞形簡短;詞形的簡短,又將使漢語成為說、寫和機器處理的高效率的語言;漢語具有凝聚力與吸附力,不存在某些語言可能出現的分裂。漢語的這些長處,都與使用漢字分不開。沒有漢字,就不會有漢語的這些優勢;廢除漢字,也就廢除了漢語的這些優勢。可以肯定地說,漢字不可能被拚音文字取代,漢字將長期立足於世界。
大寫數目字的來曆
在我們日常使用的簿記、賬冊以及鈔票、支票中,常見到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這10個字,這就是人們沿用已久的10個數目字的大寫。這10個字的本義是什麼呢?用作數目字的大寫曆史又是怎樣演進的呢?具體說來,這10個字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音義俱同,二是音同義異。有些字之所以成為大寫,完全是“假借”的緣故。第一種情況有壹、貳、叁、伍、柒等字。壹,《說文》解釋為“專一,以壺吉,吉亦聲”,有表示專一、統一的意思。貳,在古漢語裏可當“二”用,有不專一,不一致的含義。古書中無“叁”字,是後人將“參”字的三撇拉平變成的。伍在《說文》中解釋為:“相參伍也,從人五。”柒,古字書上本無此字,是後人為表示“七”意而造出來的。肆、陸、捌、玖、拾同屬第二種情況。對於“肆”字,近人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將其解釋為用手整治、陳列屠後的死牲的形狀。此字後來變化為市肆、縱恣的意思,與“四”無關係,其所以成為四的大寫,是出於假借。“陸”字道理亦同。“捌”字出現較晚,最早見於漢代的《急就章》:“無齒為捌,有齒為粑(即耙)”,可見此字是一種農具的名稱。玖,按《說文》解釋,為“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王,久聲。”可見與九也無關係。拾,《說文》上說:“掇也,從手,合聲”,實際上是指用手取的意思。 漢字數目的大寫,現已公認是武則天的功勞。另據清人記載,明初,戶部尚書開濟向朱元璋上奏,要求將這十個字用於“官私文書”,“以防奸胥改竄之弊”,朱元璋準奏後這種用法便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