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魯迅的《阿Q正傳》裏有這麼一段文字:這拳頭還未達到身上,已經被他抓住了,隻一拉,阿Q蹌蹌踉踉地跌進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君子動口不動手!”阿Q歪著頭說。王胡似乎不是君子,並不理會,一連給他碰了五下,又用力一推,至於阿Q跌出六尺多遠,這才滿足的去了。

阿Q眼看要大吃苦頭,“好漢不吃眼前虧”,設法免遭皮肉之苦,竟說出“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作擋箭牌,衝著王胡說固然可笑,由阿Q的嘴說出來也顯得十分滑稽。 “君子動口不動手”是句諺語,是句連阿Q都能張口就來的諺語。漢語裏有大量的諺語,而且是自古就有。《史記》裏就有很多古諺,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等等。可以說諺語是人們根據自身對自然界對社會對人生的切身感受而生發出來的,是在使用中不斷得到凝練,並廣泛流行開來,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義的短句。它們具體來源於何時何地,是誰創造的,一般搞不清,隻是在人們之間口耳相傳,曆久不衰。它們相對穩定,也有一定的靈活性,一個諺語常常有好幾個說法。

諺語常常也稱俗語,如《紅樓夢》中的兩段:紫鵑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說,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況且這裏自老太太、太太起,那個不疼姑娘?”(82回) 那劉姥姥先聽告艱難,隻當是沒想頭了,心裏便突突的;後來聽見給她二十兩,喜的又渾身發癢起來,說道:“噯,我也是知道艱難的。但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

所謂“俗語說的”實際上就是諺語。有人認為諺語不同於俗語,應有區別。即便有些區別,那也是大同小異。就具體的一句話而言,也很難定個界限,說哪個是諺語,哪個是俗語,如“這山望著那山高”、“人怕出名豬怕壯”、“淹死都是會水的”、“好了傷疤忘了疼”等等。

說話、寫文章使用諺語或俗語,可以帶來很好的修辭效果。例如上麵說到的《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出口說話多俗語,十分生動形象,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點。再如毛澤東《論十大關係》裏有一句話:“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用諺語來說明道理,既活潑生動又十分準確貼切,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為什麼說歇後語是隱而後發的妙語

下麵是《紅樓夢》中的兩段話:鳳姐笑道:“我說他們不用人費心,自己就會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要我去說和;趕我到那裏說和,誰知兩個在一塊兒對賠不是。倒像‘黃鷹抓住鷂子的腳’--兩個人都‘扣了環了’!哪裏還要人去說呢?”說的滿屋裏都笑起來。(30回) 那寶玉是個“丈八的燈台--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的,隻知嫌人家醃,這是他的房子,由著你們糟蹋。越不成體統了。

其中的“黃鷹抓住鷂子的腳--扣了環了”和“丈八的燈台--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都是歇後語。 歇後語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語彙。這種語彙,曆來有許多不同的叫法。如“藏詞”、“縮腳語”、“歇後語”;還有“解後語”、“譬解語”、“俏皮話”等等。 歇後語結構上最明顯的特征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就像是謎麵,後一部分是謎底,是意義的中心所在,所以歇後語是隱而後發。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歇後語最初隻在群眾口頭流傳,後來被逐漸吸收到書麵語裏來。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不少歇後語出現,如《戰國策-楚策》有如下一段記載: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如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裏哉?”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和“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已經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歇後語了。《戰國策》為西漢末學者劉向所輯,這表明,早在兩千年之前,漢語裏就已經存在前引後注的歇後語這種語言形式了。 歇後語的結構和語義特點決定了這種語言形式有它獨特的修辭作用,因此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它最基本的修辭作用在於通過前一部分所表示出的形象、感情等色彩,使後一部分表示的語義形象化,並在此基礎上,使語言具有詼諧性和諷刺性的特色。如“何仙姑回娘家-雲裏來霧裏去”、“兩個啞巴吵嘴-不知誰是誰非”、“木匠吊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鐵匠繡花-軟硬功夫都有”,等等。歇後語的詼諧性和諷刺性對於塑造藝術形象、表現人物性格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歇後語是一種結構較固定,前引後注,有強烈修辭色彩的一種語彙。

為什麼使用縮略語要使人能明白

我們都知道“北大”就是北京大學,“清華”就是清華大學,“安理會”就是“安全理事會”。“北大”、“清華”、“安理會”等是上述名稱的簡稱,從語言的角度看,它們就是縮略語,長話短說了。縮略語是通過提取詞組中的特征要素壓縮而成的,兩三個字的居多,四字以上的不多見。按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由原詞語中的詞或詞素構成,如:掃除文盲→掃盲、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青年、少年→青少年、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北大附中。一類是由原詞語中抽出各組成詞中的共同成分與一個數詞構成,如: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三好,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四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雙百方針。再一類是由簡稱再次縮略而成,如:四個現代化→四化。

光漢語有縮略語,幾乎所有語言都存在縮略語這種語言形式。如我們在報紙、電視上經常看到“UN”就是“聯合國(UnitedNation)”的縮寫,USA就是“美國(UnitedStatesofAmerica)”的縮略;kg是“千克(kilogramme)”的縮寫,phD就是“哲學博(Doctorofphilosophy)”的縮寫,等等。可見,縮略語這種形式在英語中也是很常見的。 縮略語能簡潔明了地表達事物或現象,使語言言簡意賅,而且在談話或寫作中使用,既省時又省力,所以在古今口語和書麵語中都有大量的使用,尤其是現代報刊上,俯拾即是。

但是,縮略語如果數量太多,也會產生麻煩,往往造成大量的同形詞,從而造成意義所指模糊不清。例如,“南大”、“山大”、“人大”這些簡稱,所指對象就不確定。一般人認為“南大”是南京大學,但有的地方像天津人則認為是南開大學;“山大”有人指山東大學,也有人指的是山西大學;“人大”既可能是中國人民大學,也可能是人民代表大會。所以進行詞語縮略時,要盡量避免同形詞,以免讓人產生誤會。如果隨便對詞語進行縮略,有時甚至會鬧笑話,例如,有人把“協會(association)”縮寫為“ass”,因而見笑於人,因為“ass”是“驢子”的意思,“associatian”的真正縮寫應是“assoc”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縮略語在各語言中都在大量增加。縮略語本來是為了省時省力而產生的,但急劇增長的結果,反而增加了人們辨認和記憶的負擔,從而給使用者帶來不便。因此在縮略詞語時,必須本著意義所指明確的原則,這樣才能真正地、更好地發揮縮略語的作用。

二、文字

漢字的筆形有多少

漢字的筆形,就是漢字的筆畫形式。

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由一筆一畫等筆畫寫成了每一個漢字。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這是漢字不同於世界各種文字的一個特點。漢字從甲骨文字演變到楷書時,字體已基本定形,筆畫也基本定形。楷書的筆畫平直,結構方正,已是一種成熟的筆畫字形。 漢字有多少種筆畫形式?古代從楷書的字形上,總結出了一個“‘永’字八法”。唐代張懷馞在《玉堂禁經-用筆法》中說:“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並認為“傳授

所用八體該於萬字”,意即一個“永”字的筆法概括了所有漢字的筆法。元代李溥光在《雪庵八法-八法解》中說:“‘永’字之法有八,曰:側、勒、努、策、掠、啄、石桀。”“側”就是“點”,“勒”就是“橫畫”,“努”就是“豎畫”,“”就是“勾”,“策”就是“仰橫”(也稱“挑”、“折異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