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於1958年在政協有關會議上明確指出:“采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曆了350多年的曆史。1605年,來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1625年,另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意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盡管此書尚不完備,但它準確地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代辭書的雛形,成為漢字改革的先聲,對近400年的漢語發展史產生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標點符號的曆史是怎樣的
在我國古代並沒有係統的標點符號,讀文章的人,要自己斷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段為“讀”(音逗)。約在宋代時,開始有了“。”和“,”,明代時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到了近代,我國知識界又吸收了國外的標點符號,於是出現了我國的標點符號係統。 1897年,廣東人王炳耀,首先根據我國古代斷句法,吸收我國新式標點,草擬了稱之為“讀之號、句之號、節之號、段之號、問之號”等10種標點符號。1919年,陳望道寫出《新式標點的用法》,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十種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1920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製定出12種標點符號,我國開始有了“標點符號”這一名稱,其體例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解放後,國家出版總署,總結了“五四”以來人們使用標點符號的規律,於1951年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凡14種,至此,標點符號更趨完善。
較特殊的符號有哪幾種
1連珠號(……):連珠號常用來表示文中整句、整段的省略或刪節。一般兩個省略號連在一起使用。
2波浪號(~):常用於代替重要的字和詞。波浪號可代一個字,也可代一個詞。字典、詞典解釋字義,舉例說明詞義時經常使用。
3隱諱號(×):隱諱號用於不需要說和不便明說的姓名、地點、日期、數字等。本身沒有表示何種讀音,朗讀時可念作“某某”、“叉叉”。
4虛缺號(□):虛缺號表示這個字殘缺或字跡不清,無法辨認。朗讀時可念“什麼”。
5星號():星號一般用在不超過三個注釋(且多為自注)的有注的句子後麵。例: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
6“/”:表示詩句分行。
7“●”“▲”:放在雜誌封麵所刊重要文章的題目前,以示醒目。
8“○”:放在一篇文章末尾,以示全文結束。
漢字“橫行”始於何時
JP2中國古代漢字書寫是豎行,這大約和漢字初期的書寫材料是木簡、竹簡及書寫工具
是毛筆有關。木簡、竹簡,狹窄而長,豎寫起來很方便,毛筆也是從上往下寫方便。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是古代的書寫方式。到漢代以後紙雖然發明出來了,但漢字書寫已有很久的曆史了,習慣的
力量是強大的,仍然是通行豎寫。隋唐出現雕版印刷,到宋代發明活字印刷,都仍是豎排豎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拚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行”排列方式。1909年我國已有了用“橫行”排版的書
,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劉世恩在書中講解拚音方案,說“無師自通,兼識漢字”。有人說漢字“橫行”是從解放後開始的,這是不了解曆史情況的臆猜。又有人說漢字“橫行”始於1915年出版的《科學》月刊創刊號,這也是不正確的,顯然把漢字“橫行”排列方法的使用時間?推遲了若幹年。
漢字究竟有多少
漢字的曆史非常悠久。僅就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甲骨文漢字算起,大約已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了。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舊字雖然消失了,但更多的新字又出現了,因此漢字總的趨勢是日益增加。
夏商陶文500餘字
商甲骨文約有3500-4500字
漢揚雄:《訓纂編》選收了5340字
漢許慎:《說文解字》選收了9353字
魏李登:《聲類》選收了11520字
魏張揖:《廣雅》選收了18151字
梁顧野王:《玉篇》選收了22726字
宋陳彭年等:《廣韻》選收了26194字
宋張麟之:《韻海鏡源》選收了26911字
宋司馬光等:《類篇》選收了31319字
明梅膺祚:《字彙》選收了33179字
明張自烈:《正字通》選收了33440字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選收了47035字
民國歐陽溥存等:《中華大字典》選收48000字
今台灣《中文大字典》收約50000字
日本《大漢和字典》收49964字
今《漢語大字典》選收約56000字
《辭海》與《辭源》有什麼區別
《辭海》最初刊行於1936年,是按部首編排,以字帶詞,兼有語文字典和百科辭典性質的大型綜合性辭典。選收詞目10萬多條,包括成語、典故、人物、著作、曆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的名詞術語等。釋文主要是介紹基本知識,解決讀者“質疑問難”的需要,兼顧各學科的固有體係。《辭源》編纂於1908年,1915年出書。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的特點:以語詞為主,重在溯源,指出每個字、詞最初出現在什麼古書上,做什麼解釋。《辭源》共收詞目10萬餘條。《辭源》不同於《辭海》之處是:《辭源》側重解釋語詞典故、古代文物和典章製度,不收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詞目,收詞止於鴉片戰爭。實際上它是一部古漢語專業性辭典。
字典與詞典有什麼區別
漢字中的字和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古漢語所用的詞多數為單音詞,所以字和詞的界限不怎麼嚴格,因而字書也就是詞書。至近代特別是現代,漢語所用的多數為複音詞,所以字和詞的界限就比較明顯了。由於解字釋詞的重點不同,近代便有了字典和詞典的區別。字典兼收語詞,以釋字為主;詞典以單字為詞頭,解詞為主。兩者既有區別,也有聯係。 字典這個名稱是清代《康熙字典》最初使用的。以往解釋文字的構成和字音字義的書通稱字書。清康熙年間,張玉書等花了6年時間編篡《康熙字典》,收字達47000多個。據傳康熙曾稱讚這部書“善美兼具”,可奉為“典常”,乃稱為“字典”。此後這類解釋單字的書遂都稱為“字典”。以後有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收單字48000多個。解放後出版的《新華字典》較適用,收單字約11100個,詞組、複音詞3500個左右。 詞典方麵,《辭源》編輯較早,規模較大,由陸爾奎等人主編,1915年商務印書館開始刊行。約收詞目100000條,是一部專供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商務印書館曾於20世紀70年代末修訂出版的《辭海》,共4大冊。與《辭源》相媲美的另一部百科性詞典是《辭海》,開始刊行1936年,主編舒新城等,所收詞彙量和體例大致與《辭源》相同。1979年修訂出版的《辭源》收單字14872個,詞目91706條,共計1300萬餘字。現又出版1989年修訂本,篇幅大為增加。
《現代漢語詞典》是解放後一部較有影響的詞典,包括字、詞、詞組、熟語、成語等。康熙以前沒有“字典”和“詞典”的名稱,有的隻是字書、訓詁書和韻書。字書以《說文解字》為代表,以講字形為主;訓詁書以《爾雅》為代表,以講詞義為主;韻書以《廣韻》為代表,以講字的音韻為主。近代開始刊行的字典、詞典就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