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長撇”,“啄”就是“短撇”,“石桀(zé)”就是“捺”。“‘永’字八法”是從筆法的角度論述的,筆法是漢字的書法。但“‘永’字八法”也涉及漢字的筆畫結構,因此,也是關於漢字筆畫形式的概括。實際上,“永”字具備了漢字點、橫(一)、豎、撇、捺、挑、鉤、折八種主要筆形。
關於現代漢字的筆畫,一般將點、橫、豎、撇、捺五種作為基本筆形,挑、鉤、折三種作為變形。這三種變形在字的不同位置,又有不同筆形。因此,由五種基本字形又形成(派生)20多種變形筆畫(詳見“漢字筆畫名稱表”)。究竟派生出多少種變形筆畫,各家眾說不一,但這是比“‘永’字八法”細致得多的筆形分類。 了解和熟悉漢字筆畫分類又有哪些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作用:一是為了寫好漢字,學習書法,知道如何下筆、用筆;二是便於使用筆畫檢字和筆畫索引;三是在計算機輸入漢字方麵,熟悉漢字字形和筆形,對研究和使用漢字編碼有著重要作用。
這裏簡略地談談怎樣使用筆畫檢字和筆畫索引的問題。在筆畫檢字和筆畫索引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必須正確地數好筆畫數和弄清楚每個字筆畫的筆順。如果這個字應該是5畫,而錯數成4畫,或應該是4畫,而錯數成5畫,就找不到這個字。筆順也是如此,如果這個字的第一筆是橫,而誤以為是豎,也同樣查不到這個字。例如:“楊”字,右旁是“橫折折鉤”;“建”字,左旁是“橫折折撇”,這兩種筆畫都各算一畫,“楊”字是7畫,“建”字是8畫。如果你不熟悉筆形,將“橫折”作為一畫,“折鉤”和“折撇”又各算一畫,這兩個字主各多算了一畫,“楊”字誤算為8畫,“建”字誤算為9畫,這樣在筆畫檢字和筆畫索引中就找不到這兩個字。
以《辭海》為例。在正文之前,有“辭海部首表”、“辭海部首筆畫筆形索引”、“辭海部首筆形索引”和“筆畫查字表”,都離不開筆畫或筆形(筆順)。如果在“筆畫查字表”中查“楊”字,“楊”字7畫,第一筆是橫,第二筆是豎,在七畫中找到“一丨”這一部分,就找到了“楊”字,可以知道“楊”字在正文多少頁,從多少頁就可以找到關於“楊”字的解釋和字例,以及與“楊”字有關的詞。
在現代漢字信息處理技術方麵,筆形已被作為計算機漢字編碼的一種方式,使用這種編碼方式,必須熟悉漢字字形、筆形。從上述情況來看,了解筆形和熟悉筆形十分重要。怎樣去了解和熟悉筆形呢?《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所收7000個字,就是按筆畫數排列,筆畫數的字以筆順“橫、豎、撇、點、折”為序。通過查閱《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可以正確地掌握現代漢語通用字的筆形。
漢字是由哪些部件構成的
前麵已經談到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那麼什麼是漢字的部件呢?可以這麼說,部件是由筆畫到漢字字形構成的中間結構單位。先由筆畫構成部件,再由部件構成整個漢字字形。
大多數漢字字形均由兩個以上的部件構成,隻有少數漢字的字形是由一個部件構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論述了“文”和“字”的兩種不同含義。許慎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蜪多也。”意即“文”是“依類象形”而成,是不可分割的獨體;“字”是“形聲相益”而成,因而是可以分割的合體。獨體如“日、月、山、水”等,本身就是一個部件,是屬於由一個部件構成的漢字;合體如“明、嶺、江、培”等,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構成的漢字。“明”由“日”、“月”兩個部件構成;“嶺”的繁體字是“嶺”,由“山”、“令”、“頁”三個部件構成;“江”由“水”、“工”兩個部件構成;“培”由“土”、“立”、“口”三個部件構成。
人們常說姓什麼時的“木子李”、“弓長張”、“立早章”、“言西早譚”、“言午許”等說法,實際上就是說的這個姓構成的部件。在說明某個字的寫法時,也常說:“鴻,江鳥鴻”,“痰,病字頭,兩個火”,“笛,竹字頭,自由的由”,“析,木字旁,斤兩的斤”等,這裏所說的也是構成這些漢字字形的部件。如:“李”字由“木”、“子”兩個部件構成,“張”字由“弓”、“長”兩個部件構成,而“鴻”字雖說是“江鳥鴻”,實際上是由“水”、“工”、“鳥”三個部件構成。
筆畫越多、字形越是複雜的字,構成這個字形的部件也就越多。例如:“贏”字,由“亡”、“口”、“月”、“貝”、“凡”五個部件構成。 關於對漢字構成的分析,還有一種說法是“偏旁”,認為漢字的字形是由筆畫構成偏旁,再由偏旁構成整字的三級結構單位。偏旁與部件並不完全等同,是有時(在某些漢字字形上)可以等同,而有時(在某些漢字字形上)又不能等同。例如:現代漢字中90%是形聲字,形聲字分為形旁和聲旁兩部分,如“湖”字,“水”是形旁,“胡”是聲旁,“水”和“胡”都是偏旁,但“湖”字是由“水”、“古”、“月”三個部件構成,在這裏,偏旁不等於是部件;再以“組”字來說,“糸”是形旁,“且”是聲旁,“糸”、“且”都是偏旁,又都是部件,在這裏偏旁和部件相同。
據倪海曙、周有光等語言文字學家分析,漢字的偏旁約為一千四五百個;據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處與武漢大學合作,用電子計算機將《辭海》(1979年版)所收11834個規範漢字進行分析結果,構成這些漢字字形的部件共有648個。
由部件組成的漢字結構模式,也就是各個部件在方塊字中處於什麼部位,可以分為4種基本模式:
(1)單一結構。指一個部件就是一個方塊漢字。這種單一結構的字本身就是一個部件,不和其他部件結合,因而也叫做“獨體字”。如:日、月、山、水。
(2)上下結構。指一個方塊漢字由上下部件構成。如:盲、芒、男、孟。(3)左右結構。指一個方塊漢字由左右部件構成。如:相、江、科、耐。
(4)包圍結構。也稱內外結構。指一個方塊漢字由內外部件包圍構成。如:病、司、同、周、匡、畫、困等。
上下、左右、包圍(內外)三種結構,由於在眾多漢字中部件結構方式的多種多樣,又可以細分成多種結構。例如:
(1)上下結構中可細分出上中下結構,如:靠、曼、暮等字。
(2)左右結構中可細分出左中右結構,如:辯、街、獄等字。
(3)包圍結構中可細分出:①兩麵包圍,如:尼、可、趕等字;②三麵包圍,如:同、醫、畫等字;③四麵包圍,如:囚、圍、園等字。
了解和熟悉漢字部件構成的方式,有利於學習和掌握漢字,避免誤寫。現代漢字信息處理技術也與漢字部件有關,在多種多樣的漢字編碼方案中,有一部分編碼方法是采用漢字部件拚合漢字的輸入方法。
漢字注音是怎麼來的
有些文章說,清末的盧戇章是漢字拚音的最早發明者,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 漢字拉丁化拚音的曆史絕不隻90多年。反溯上去:前清的劉獻廷曾“遍考華嚴字母,泰西拉丁話”,於1692年編製《新韻譜》;著有《聲韻同然集》的楊選杞,經7年探索,於1658年製成一套漢字拚音方案,更早在1639年,方以智便在《通雅》中提出:“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以成字。”以上諸人,均受益於一部最早的漢字拚音專著--《西儒耳目資》。此書作者是法國傳教士金尼閣。
金尼閣於利瑪竇去世的1610年來華。他於1618年回歐洲募集了7000部圖書帶到中國,並轉赴晉、陝開教。他在山西結識了精於小學的韓雲。兩人經過半年研究,將成果理為初稿。在涇陽,他又找到了誌同道合的王征。從此,二人“互相質證,細加評核”,在利瑪竇等傳教士學習漢字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修訂編製成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拚音漢字字彙。時為1626年,人稱“利-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