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1994年5月3日,香港《文彙報》體育版有這樣兩個標題:

喀麥隆五日深圳獻技,米拿隨隊聲言:打好波度士仔確係好波之人如果不是登載在體育版,如果讀者不了解米拿、度士仔這兩個人物,如果不看正文,相信絕大多數大陸讀者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問題就出在兩個“波”字上。香港人就不然,近百年的殖民統治,耳濡目染,西方的文化、西方的語言(英語),對他們來說已並不陌生,“波”就是ball,就是“球”,在這兩個標題裏,確指“足球”。 在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裏,人們對“打的”、“麵的”、“恤衫”、“芝士”之類的詞語,已是司空見慣,但對一個剛進城的鄉下人來說,則會感到莫名其妙,他哪裏會知道,“的”是英語taxi的借音詞,“打的”就是“坐出租汽車”;“麵的”是一個合成詞的縮略語,即麵包車式的出租汽車;“恤衫”是由英語shirt借音加指類名詞而成;“芝士”是英語cheese的音譯詞,即幹酪。

上述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理解,必須從文化的角度來進行。這些從文化的角度來進行語言研究的學科,就是近幾年來形成的最新學科-文化語言學。 語言是記錄文化的符號係統,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所以,人們必然把認識世界的成果通過語言鞏固保存下來,並通過語言傳播開去。正因如此,語言成了文化的忠實記錄者。比如我國古代曾以貝殼作為貨幣來使用,所以諸如貨、貢、資、財、購、販、貯、賃、貿、賈、貴、賤、贈、賺、賄、賂、貪、貧、賒、贖等與財貨有關的字均從“貝”。

文化發展了,記錄文化的語言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在我國古代畜牧社會,關於馬的詞語特別多,據《說文解字》記載,“馬”部字有114個,單從年齡論,就有“馬”(一歲)、“駒”(二歲)、馬兆(三歲),甚至還有馬八(八歲);記載毛色的詞語就更多了,如“騏”(青驪文如博棋)、“驪”(深黑色)、“騮”(赤馬黑毛尾)、“騅”(蒼黑雜毛)、(馬青白雜毛)、“驃”(黃馬發白色)、(馬麵顙皆白)馬假(馬赤白雜毛)等。而隨著農業時代的來臨,畜牧時代逐漸成為過去,許多指馬的詞語也就從漢語詞彙係統中消失了。 同時,語言也影響製約著文化的發展。在日本,“4”與“死”同音,所以,在許多場合,“4”就成了必須避諱的數字,尤其是醫院,是絕不設4號病房、4號病床的;車牌號碼、電話號碼等方麵,也很忌諱“4”,尤其是“4”和“2”相連,更是諱莫如深。

在我國,由於崇尚團聚,“但願人生長聚少分離”,所以也就殃及“梨”這種水果:送人水果不能送梨,尤其是看望病人;戀人吃梨,隻能整個獨享,決不可分“梨”而食。 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麵:第一,探索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探索語言對文化的影響;第三,揭示通過語言來研究文化的方法;第四,探索文化對語言的影響;第五,揭示通過文化來研究語言的方法。作為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文化語言學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什麼是民俗語言學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酒席上,吃完魚的上半部分,待要吃其下半部分,不可貿然說“把魚翻過來”,而應說“把魚正過來”,或說“把魚劃過來”。尤其是在海邊漁民家做客,客人如果通曉禁忌,在吃下半部分前,把魚骨挑開,再吃下半部分;或說“咱把魚正(劃)過來”,人定會眉開眼笑,賓主自然相得盡歡。相反,客人不知忌諱,率爾出言:“把魚翻過來!”寬厚的主人隻會眉頭緊皺,倘遇上剛烈的,定會勃然大怒,甚至破口大罵“晦氣”,客人隻好抱頭鼠竄了。以喜會而以怨終,可不慎乎? 這種忌諱由來已久。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一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諱‘離散’,以‘梨’為‘圓果’,‘傘’為‘豎笠’。諱‘狼籍’,以‘榔槌’為‘興哥’。諱‘惱躁’,以‘謝灶’為‘謝歡喜’。”

《禮記-曲禮上》曰:“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以免觸犯,造成交際的失敗。 民俗事象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進程中的產物,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語言作為文化的忠實的記錄符號係統,也必然記載了民俗事象的發生、發展的演化過程。雖然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同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有著很大的差別,但由於就語言與民俗的根本屬性而言,兩者都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傳承現象,所以,就語言學與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的根本屬性而言,兩者又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加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上的交錯聯係,這就導致了這兩個學科從它們誕生時起,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民俗語言學就是綜合運用民俗學、語言學的有關資料、觀點和方法,結合兩門學科的多種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成果,對一些社會民俗事象與語言現象之間相互密切關聯的本質、規律等,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和科學的解釋。它一方麵要研究民俗事象對語言的影響。如“妾”,甲骨文形體就像一個受過刑的人跪在那裏,屈膝服侍別人。本義指女俘、女犯,引申而指女奴。“妾”的“非正妻”義是從“女奴”義派生出來的。因為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他們非但沒有人身自由,女奴還常常淪為奴隸主淫威下的玩物;在封建社會中,與明媒正娶的正妻相比,妾自然是隨便可以“納”的了。由此可見,“妾”這一詞語及其文字,正是這一民俗事象的反映。

另一方麵,民俗語言學要研究符號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如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有在新娘的嫁妝裏、在新房的被窩裏,要放置棗、栗子等的習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棗”與“早”諧音,“栗子”與“立子”諧音,目的就是祝願新娘“早立子”。又如蝙蝠,作為一種動物,沒有多少人會喜歡它,但在許多民間年畫中,則往往少不了它,原因就在於“蝠”與“福”諧音。像這種民俗事象,在非漢語地區,就不會存在。

總之,民俗語言學既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民俗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人類文化科學中的一種綜合性較強、交叉度較高的雙邊學科。民俗語言學的重點之一就是研究語言的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民俗學因素,研究社會民俗事象中的語言現象以及兩者之間的內在關係。民俗語言學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什麼是廣告語言學

律動的青春,浪漫的情調,已讓人如醉如癡;爽淨的口感,高雅的品位,更讓人難舍難分;“生命的象征”、“擋不住的感覺”等廣告語的感召,終於使全球的人們“在紅標題前留步”,從而使可口可樂“遍及每個角落”,成為世界飲料業的第一品牌。 廣告是一種明顯的訴求行為。要想實現廣告目標,任何廣告都必須具備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發生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欲望,最後促成行動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須通過廣告語言來體現。 廣告離不開語言。美國傑出的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曾說過:“廣告是詞語的生涯”另一位著名的廣告人士H-史戴平斯說得更直截了當:“文稿是廣告的核心。”很多廣告心理學家認為,廣告中精練的語言文字比形象更便於人們的記憶。有調查表明,廣告效果的50%至70%來自由語言文字構成的標題。由此可見廣告語言的重要性。

廣告語言學就是以廣告中的語言為研究對象的,結合廣告學的理論方法,從語音學、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進行綜合研究的一門邊緣學科。它一方麵要研究如何運用上述學科的理論與成果,指導人們在創作廣告文稿時結合商品與媒介的特點,從語境、語音、語義、結構、修飾手法、語氣等方麵入手,創作出高水平的廣告。如廣播廣告,是通過人聲語言來傳播的,它的方式是“說”與“聽”,所以在設計廣告語言時,首先必須強調通俗易懂。“該產品”,就不如“這個產品”好懂;“無毒副作用”,就不如說“沒有毒、沒有副作用”聽起來明白;“深邃”、“芳馨”、“垂涎欲滴”、“蓬蓽生輝”等適用於書麵語的詞語,就不宜寫入廣播廣告的文稿。其次必須注意同音字詞的幹擾作用。“產品全bù合格”,是“全部合格”,還是“全不合格”?bù音處用“都”,就不會產生歧異;“××藥有zhì癌作用”,是“治癌”還是“致癌”?如果說“有治療癌症作用”,就明白無誤了。再次,必須形象生動。如獵犬牌報警器廣播廣告:“一個寂靜的夜晚,一條竊賊的身影,一雙罪惡的黑手;一陣驚人的警鈴,一聲威嚴的斷喝:‘住手!’一名落網的慣犯,‘帶走!’一場落空的美夢。獵犬牌報警器,保您的文件財產防盜、安全。”

另一方麵,廣告語言學要研究廣告語言對普通語言的創新、發展的各個層麵。如“複合維他命C”、“若不滿意,原銀奉還”、“為閣下服務”,其中的“維他命”、“銀”、“閣下”,是起用舊詞語;“方便顧客”、“健美皮膚”、“榮譽出品”中的“方便”、“健美”、“榮譽”是改變原詞的詞性;“嗨”、“OK”、“香波”、“迷你”,是引進外來語;“國優”、“賀片”、“批零”、“聯展”,是縮略詞;“保修”、“酬賓”、“飲品”、“搜畫”,是創造的新詞語;“豈有此履”,“燒勝一籌”、“一寫鍾情”、“無比靜界”,是對固有詞語的改造;“一毛不拔”(牙刷)、“臭名遠揚”(臭豆腐)、“不打不相識”(打字機),是對原詞感情色彩的改變。諸如此類的新用法、新形式,在廣告語言中可謂層出不窮,它們對社會生活和語言文字本身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從而引起了社會許多人,特別是語言文字工作者的注意和關心。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現象是廣告規律的一種自然體現,是廣告語言運用中的必然現象;同時,它又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給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提出了新的問題。

總之,對廣告語言進行係統的理論研究,以指導廣告語言的創作,是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迫切需要;同時密切關注廣告語言中出現的新用法、新形式,也是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職責。廣告語言學的研究目前才剛剛起步,許多工作都有待進一步的深入開展。

語言與言語的區別如何

常常見到許多人學習外語,一天到晚總是背單詞、學習語法規則,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考試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可是一旦與外國人接觸,不是聽不懂,就是說不清,捉襟見肘,破綻百出。這是什麼原因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還必須從語言與言語的關係入手。 言語不同於語言。語言單位存在於集體意識之中,是脫離具體的說話人的思想和感情而存在的。所以,語言單位可以自由運用並表達各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而在一定的情況下,語言總是用來表達思想的,人們把一定的語言單位和具體的、個人的思想感情聯係起來,這時說出來的,就是言語。比如“臭名遠揚”這個成語,在《成語詞典》裏隻有這樣一種解釋:壞名聲傳得很遠。這是一個貶義詞。作為一個語言單位,它是存在於集體意識之中,而在王致和臭豆腐的廣告語--“臭名遠揚、香飄萬裏”中,這個語言單位已與王致和臭豆腐的生產、經營者的思想感情聯係起來,在這裏,該成語的具體含義已指向“這種臭豆腐的名聲傳得很遠”,成了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