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我國郵票上的國名應該怎樣拚寫

1992年以來,我國的郵票開始使用英文“CHINA”來拚寫自己的國名。對此,新聞媒介做了不少宣傳報道。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拚寫國名的方法是不正確的。 我們知道,早在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就通過決議,采用漢語拚音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拚寫法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又通過決定,采用漢語拚音作為文獻工作中拚寫中國的專門名詞和詞語的國際標準;1989年,萬國郵政聯盟也在《萬國郵政公約實施細則》中規定“郵票及交付郵資標記應當用羅馬(拉丁)字母標明原寄國國名”。按照國際公認的“單一羅馬化”的原則,進入國際社會交流應用的各國地名,隻能有一種書寫形式。具體的做法是“名從主人,按形轉寫”。即:對那些使用羅馬字母文字的國家,以本國文字的法定書寫形式作為轉寫的國際標準;對那些文字不是羅馬字母而有法定的或通用的羅馬字母拚寫法的國家,以它們的法定的通用的拚寫法作為國際標準。我國即屬於後一類情況。

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鄭重通過了采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拚音方案》,因此理所當然,它應當是描寫我國和國際的地名的唯一規範。我國的有關部門多年來也正是這樣做的。例如,1974年以來出版的多種漢語拚音版和外文版的中國地圖上麵,國名都拚寫為“ZHONGHUA

RENMINGONGHEGUO”;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幣,邊部滾字圖案中也有“ZHONGGUO”的字樣,這些,都是正確的拚法。國名的拚寫,關係到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感情,這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可能擔心外國人拚讀不出漢語拚音,因此不讚同用“ZHONGGUO”的拚寫形式。事實上,由於各國的語音係統各有不同,同一套羅馬字母的讀音也各有差異。常有人認為外國人發不出漢語拚音的Z,C,X等字母的音,其實其他語言中也有這種情況。例如沒學過西班牙的人,不會知道J字母讀成[xota](音值接近漢語拚音的y),而葡萄牙文字母X的讀音是[∫i∫](音值接近英語sh)……以郵票上的國名為例,西班牙的拚法是“ESPANA”,奧地利是“OSTERREICH”,格陵蘭是“GRΦNLAND”。這些加符字母,沒學過西班牙文、德文和丹麥文的占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人,能夠辨認它們和正確讀出它們的讀音來嗎?

還有人認為英語是當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語文,所以各國都應用英文字母來拚寫自己的國名。不錯,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文之一,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際組織規定英語為唯一的法定或工作語文。從郵票來看,更多的國家是使用本國法定或通用的羅馬字母而不是使用英文來拚寫的。那種認為國際上都用“英文字母”來拚寫國名的說法,是一種無視實際情況的臆斷和誤解。

下麵,列舉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郵票上的國名或地區名,與英文拚寫法對照。這或許對我們有一些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JP5HT6”BG(!BTXDW

BHDWG6mm,WK6ZQ,WK6,WK6,WK6,WK6,WK5W

國〓名原文或詞根英〓文國〓名原文或詞根英〓文

BHDWG6mm,WK6ZQ,WK6ZQ,WK6ZQ,WK6ZQ,WK6ZQ,WK6ZQW

阿爾巴尼亞SHQIPERIALBANIA馬達加斯加MALAGASYMADAGASCAR

BH

愛爾蘭EIRA-IREIAND南斯拉夫JU-JU-

BHEIREGOSL-GOSL-

BHAVIJAAVIA

BH奧地利OSTER-AUS-挪威NORGENOR-

BHREICHTRIAWAY

BH比利時BEL-BEL-日本NIPPONJAPAN

BHGIQUE-GIUM

BHBELGIE

BH冰島ISLANDICE-瑞典SVERIGESWE-

BHLANDDEN

BH波蘭POLSKAPOLAND瑞士HELVE-SWIT-

BHTIASER-

BHLAND

BH德國DEUTS-GER-土耳其TURKIYETURKEY

BHCHEMANY

BH菲律賓PILI-PHILIP-西班牙ESPANASPAIN

BHPINASPINES

BH芬蘭SUOMIFIN-希臘HELLASGREECE

BHLAND

BH格陵蘭GRΦ-GREEN-匈牙利MAG-HUN-

BHNLANDLANDYARGARY

BH荷蘭NEDER-HOL-意大利ITALIAITALY

BHLANDLAND

BH羅馬尼亞RO-ROMA-越南VIET-VIET-

BHMANANIANAMNAM

BG)WHTJP

你知道有多少使用漢字的國家嗎

除中國使用漢字外,過去使用過或現在仍然在使用漢字的國家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紀傳入漢字。13世紀創造了越南形聲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與漢字平行使用。19世紀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用新文字掃除文盲。隨著掃盲工作的開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

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紀傳入漢字。不久,日本把漢字當成記音的字母來記錄日本語言。後來又把記音字母的漢字筆畫簡化,創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紀,就出現了漢字夾用“假名”的日文了。現在漢字在日文中,隻是當作“定型字”來使用,如果有寫不出的漢字,直接寫假名也是可以的。一般的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是以假名為主,夾用一部分漢字。漢字曾被限製在1850個,叫做“當用漢字”,另有92個漢字,作為“人名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國語審議會向文部省申報了所擬訂的《常用漢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當用漢字表》,並於1981年10月公布施行。 朝鮮在公元第二世紀傳入漢字,使用漢字約有一千七八百年。1944年,朝鮮頒布推行《訓民正音》(李朝世宗皇帝頒布朝鮮拚音文字時使用的名稱),采用漢字筆畫式字母,叫“正音字”(即諺文),夾在漢字中間使用。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了漢字,采用純諺文的拚音文字。它的書寫單位為字母拚成的方塊形式音節。 韓國現在還在使用漢字和韓字(即諺文)的混合體文字,文教部曾經頒布過供大中學校使用的1800個“新訂通用漢字”和供一般文字生活使用的1300個“常用漢字”。民間往來的書麵語,則因人而異,或用混合體文字,或用純拚音文字(韓字)。

我國現有多少種語言和文字

我國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解放以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為了使民族工作和專業研究更加科學化,並給民族識別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多次組織科研機構、民族教育機構,進行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語言文字等調查。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了56個民族。 在55個少數民族中,一個民族說一種語言的比較多,有的民族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例如:裕固族一部分人說屬於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另一部分人說屬於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瑤族的絕大多數人說屬於苗瑤語族瑤語支的勉語,一小部分人說屬於苗瑤語族瑤語支的布努語,

另一小部分人則說屬於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拉珈語。在一個民族說幾種語言的情況下,民族內部的交際大都使用漢語或其他互相懂得的語言。從50年代開始,我國語言工作者陸續行了多次語言調查,據統計,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數目可能在80種以上。

在56個民族中,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文,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

鮮、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大都有較長的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拚音文字,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拚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即傣仂文、傣哪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此外,傈僳族中的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拚寫傈僳語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傈僳音節文字“竹書”。滇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拚成方塊的苗文。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人,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壯、白、瑤族中的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綜上所述,1949年以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24種。解放後,又有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土、瑤等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其中苗族因為方言差別大,國家還分別給黔東、湘西和川黔滇3個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創製了文字或文字方案。因此,我國各民族現行文字共有40種。

新加坡是怎樣推廣華語的

新加坡共和國由多個民族組成,大的民族有三個。其中最大的民族為華族(漢族),占76%,其次馬來族占14%,印度族占7%。由於曆史原因,英語在新加坡居重要地位,作為行政、工作用語,也是各類學校的教學媒介語和各民族間的交際語。新加坡的三個主要民族都承襲著各自的母語,即華語(普通話)、馬來話和泰米爾語,與英語並列為該國的四大官方語言。此外,各民族還有多種方言。例如華族的方言就有:閩南話、潮州話、廣州話、興化話、福清話、海南活、客家話、福州話、上海話、廣西話等。可見,新加坡堪稱為世界上民族、種族最繁多,語言最複雜的國家之一。 基於上述狀況,新加坡政府認識到:為了保持華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也為了打破各個方言華人之間的隔膜,並促成新加坡華人有一共同的語文表征,有必要使華語成為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語言,以避免華族後代成為“貧血、如無根漂浮的公民”。70年代末,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李光耀總理親自發動了以“多講華語(普通話),少說方言”為主題的聲勢浩大的推廣華語活動。1979年9月7日,“推廣華語運動開幕典禮”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政府各部長、國會議員、以及文教、工商界代表共1200多人到會。李光耀總理主持並致詞:“政府將下令全體公務員,包括醫院和診療所服務人員,尤其是那些負責櫃台工作的人員,必須用華語同公眾人士交談,除非對方是60歲以上的人。所有華族德士(出租汽車)司機、巴士(公共汽車)售票員和小販,都必須在一項華語口試中及格,或者參加華語學習班,使他們學到足夠的華語,能了解並和搭客與顧客用華語交談。”同年,新加坡文化部宣布設立推廣華語中央委員會,在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推廣華語,同時,每個部門及法定機構將設工委會同中央委員會聯絡。文化部和教育部還組織培訓並編寫華語課程教材,各大新聞媒介也積極配合做好輿論宣傳工作。政府還規定:此後每年的10月為“推廣華語月”,每年都有一個活動主題。例如:1981年為“華語:日常生活的語言”;1982年為:“華語:群體合作的語言”;1983年為“華語:為了孩子而推廣的語言”;1984年為“華語:精神力量的語言”;1985年為“華語:保留根源的語言”等。政府對以華語為媒介語的廣播電視節目也要求很嚴,播音員必須用標準語音播音,不得使用任何方言。但同時允許每天播出半小時的閩、粵、客家等6種方言的廣播新聞節目,每種方言約5分鍾。 經過1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政府這項旨在改革社會的重大決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1992年統計,已有90%的華裔新加坡人能講華語;64%的學生接受了正規的華語教育;32%的人能在市場上用華語討價還價。 此外,新加坡自70年代起,即采用同我國一致的簡化字和漢語拚音,書寫上也采用橫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