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不是尾聲:相約在明朝
故事裏的主人公都還年輕——我們隻是悄悄地與他們告別,道一聲珍重——康複路口,張華塑像的唇邊仍然是那縷凝固的微笑……
世紀的風景在我們的筆下聚合。
20世紀即將結束。
然而,眼前的世界正顯示出一種似乎大開始與大抉擇的氣象。
我們所講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因為故事裏的主人公都還年輕。
他們正以矯健的體魄站在世紀的門檻。以自己的尊嚴麵對世界上所有的人格;相信他們人生的一次次飛躍,會譜寫出跨越世紀的輝煌篇章!
第四軍醫大學在建校幾十年裏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學校要求從四醫大畢業的學員不僅具有高深精湛的醫術,同時更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他們不僅要用醫學的手術刀割除病人身上的壞疽,治病救人,同時還要以他們博大的愛心和良好的品格為社會樹立美好的形象。
為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四醫大為什麼能相繼產生英雄張華和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尤其是張華生前所在的學員二大隊燦若星辰的“張華傳人”的湧現與亮相!
同時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四醫大這個具有光榮傳統、英雄輩出的大學校,在校黨委及專家教授們的正確領導和精心哺育下,一定能造就和培養出大批跨世紀的合格人才。
我們隻是想說一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寫這部書的使命,不僅僅是為了讓大家對“張華傳人”的事跡獲得一種感動,或對本書給予某種誇獎或是批評。應該說,你至少能獲得一種啟示和思考。
真誠的思考突破書和文字的限度,靈感——不僅是作家的靈感,而且是所有人的靈感——就會出現:麵向21世紀,對於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將意味著什麼?
就在四醫大二大隊學員先進事跡報告團在首都高校作巡回報告期間,新華社於11月26日報道一條消息:來自全國160餘所高等院校的800多名大學畢業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結束了3個月的入伍集訓,正式步入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分配到總參、總政所屬單位服役。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專程來到大學生訓練基地考察,勉勵這批攜筆從戎的學子牢記江澤民主席的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關鍵是人才。叮囑大家要不負重托,有所作為。
據報載:1997年春,中國人民海軍兩支艦艇編隊以前所未有的強大陣容,分別出訪美洲四國和東南亞三國,向世界展示我人民海軍的嶄新風采。分別擔任“旗艦”的112艦和113艦,都是來自於同一支驅逐艦部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都曾到這支艦隊視察。為了實踐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囑托,該艦隊實施高素質人才培育工程,一批“學者艦長”、“全能部門長”和“士兵專家”脫穎而出;有29名艦長戰鬥在共和國各大主戰艦上;一批“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複合多能艦長作為專業權威,登上軍事院校的講台;有25名士兵的專著和學術論文成為軍校專業課程的教科書……他們掌握高科技本領駕駛新型戰艦,犁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航道,實現從近海到遠洋的跨越,正肩負神聖使命駛向新世紀。
另據報載:某航空兵部隊在新機改造中,放手使用大學生,讓一批高學曆人才唱主角、挑大梁。近年來,接收的36名大學生都已成為技術尖子,有29名同誌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1992年有14名大學生全部調到機務中隊,形成“拳頭”力量,苦練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本領,以捍衛我神聖的領土領空。
1997年3月25日,中央軍委、三總部和駐京各大單位領導,以及駐京部隊的軍以上幹部300多人,參加由總政治部舉辦的現代科技報告會,聽取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作的題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它對軍隊的作用》的首場報告。
舉辦這次現代科技報告會,是為認真貫徹軍委主席江澤民不久前對學習高科技知識作的重要指示。江澤民指出:如果大家都有了正確的思想理論武裝,都有了現代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知識武裝,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就有了根本保障,全軍的建設質量和戰鬥力就會大大提高起來。
江澤民要求在全軍各部隊、各級領導機關和廣大指戰員中,迅速掀起並形成一個廣泛、深入、持久地學習現代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知識的熱潮。使廣大幹部首先是軍以上領導幹部,對科學技術最新發展及其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影響,對高新科技給現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帶來的挑戰有所了解,促進我軍幹部素質的提高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