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現代科技報告會共安排8場報告,將邀請“兩院”院士介紹當今世界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概況、主要成果和巨大作用。

……

人才培育戰略,科技發展戰略,不僅是強軍之舉,更是興國安邦之本。

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一天天走近的時候,我們不禁想到那段令中國人痛心的曆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固步自封、貧窮落後、割地賠款、挨打受欺,又有多少東西可以引為自豪,能夠贏得人的尊重呢?

香港的回歸,洗刷了百年恥辱。香港回歸也昭示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贏得尊重!

那麼,曆史和現實的意義,茲不須一一贅述,就都在此書主人公的故事裏和他們的心靈裏重現或蘊含了。

他們使曆史和現實變成情感。

21世紀無論在世界或在中國都是一個大時代,百年不遇地擺在一切擁有使命的人們的麵前。

新一代的“張華傳人”們正在苦學準備。一切跡象都表明,他們在走向新世紀的路上,身上承擔著更重大的使命。

也許他們今天的故事,在世俗者的眼裏漠不關心。但是明天,你將會被他們的創造所震撼!

在這文字之末的後綴上,我們隻是悄悄地與他們告別,道一聲珍重,相約在明朝。

此刻寧靜。

一切都沉入相知相識的緘默之中。

英雄倒下去,紀念碑站起來,楔入陽光燦爛的歲月……新世紀的音樂,在理想的彼岸升起來!

悠揚嘹亮的軍號吹奏。

“第四軍醫大學”的校牌,在早霞躍動的第一縷燦亮中格外醒目。

康複路口,張華遺像的唇邊仍然是那縷凝固的微笑……

1996年9月14日至10月6日初稿於西安

1997年3月6日至4月22日二稿於北京

1997年6月18日至6月29日定稿於西安

1996年中秋章前後,筆者隨總政、總後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們雲集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對張華生前所在的學員二大隊進行采訪報道。筆者在倉促的時間裏趕寫了一部中篇報告文學《於彼朝陽》,發表在《十月》雜誌第六期上,相繼被《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選載。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隨時隨地無不被張華同窗戰友們的動人故事、華山搶險英雄們的今日風采和一批批從張華母校畢業的學員們飽蘸熱血與智慧譜寫出的人生壯歌所吸引,所興奮,所震撼!——我們由衷地萌發了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的想法。這個想法即刻得到上級有關領導的鼓勵和支持。總政宣傳部宣傳局王登平局長、院校局孫臨乎副局長與我們傾心交談,拓展思路,並對此書的創作提出寶貴意見,寄予厚望。

筆者先後兩次在四醫大采訪近兩個月,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關懷和各部門的大力協助。校政治部主任羅振江、副主任唐如意、宣傳辦負責人賀治乾以及幹事鄭紅蔓、徐莎莎、王坤、楊越朝、常國平等同誌,積極為我們提供大量素材,安排采訪。他們的熱情周到,關心備至,著實令我們感動。

此書成稿於香港回歸普天同慶的日子。筆者滿載著書中主人公們的風采和對祖國母親的祝福,在西安直達北京的特快列車上,度過了那個百年夢想成真的不眠之夜。

書稿付梓之前,總後政治部領導及組織部部長文德功、宣傳部部長張朝寧、文化部部長盧江林等領導同誌,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對書稿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審讀和校正。

在此,筆者一並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同時,深深地感謝藍天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同誌為這部作品的及時出版給予的鼎力支持和付出的辛勞!

作者

1997年8月10日於萬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