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者:從產生張華的集體到成長為集體的張華——這大概就是二大隊在培養合格人才方麵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隻有當學校足以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如此豐滿的人才時,我們的教育才堪稱是成功的。
答者:走出校門,發現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複雜;外麵的世界很無奈。所以,走出校門決不意味著教育的終結,而步入社會更意味著人生課堂的真正開始。因為在學校未曾學到的東西,要從社會這所大學裏獲取。
問者:確實如此。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也許最能對現行教育體製補偏糾弊。它要求你僅僅具備“天真的童心”、“浪漫的激情”、“美好的願望”……還不夠,在步入社會之後,你很快就會痛苦地發現,原先所了解的那點“做人的道理”,簡直處處碰壁,似乎被逼得要麼就去徹底“反社會”,要麼就去徹底“和光同塵”。
答者:其實,這兩種極端之間,還有非常廣闊的選擇空間。
真正有出息、成大器者,並不回避嚴酷的現實,而是麵對現實作出新的思索,既不輕易地把自己的銳氣和棱角磨平,也不要輕率地采取目空一切的孤傲姿態,在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磨合”中完善自我;千萬不可自視為“天之驕子”,而應誠惶誠恐地自覺到所肩負的使命,向全社會播撤理想的種子,因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有賴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問者;聽了這番宏論,頓感信心倍增,任重道遠。曆史告誡我們:精神的力量往往比物質的力量更強大,更持久。而人們目前的困惑乃至對社會的憂慮與反思,是“信念倫理”危機。
答者:當我們曾擁有某種看似平常而樸素的東西時,我們並不太珍惜它的存在,一旦它從我們身邊悄然離去,才恍然發現它的珍貴。在美國的西點軍校,受他們崇拜的英雄畫像掛在大禮堂的牆上,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俄國人,而是中國的雷鋒;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印著的座右銘是雷鋒的名言:“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問者:這似乎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的旨意:為了不使精神和道德墮落下去,崇信靈魂不朽,人類社會在幾千年中推舉出無數英雄楷模。但在雷鋒的中國又是怎樣的景況呢?不能不遺憾地指出,這個世界越來越關注錢袋,卻將本來美的東西隨手丟掉,這難道僅僅是一個壞習慣嗎?
答者: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同全體公民一起來思考,尋找真正的答案吧!
從三秦大地到黃浦江畔,從羊城廣州到山城重慶,“張華傳人”在全國各地作巡回報告24場,直接聽眾達數萬人。報紙、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從不同角度、多側麵、全方位的跟蹤報道,使得“張華傳人”的先進事跡打動了千千萬萬顆學子們的心,也使千千萬萬個父親和母親倍感欣慰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