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在廣州,一些高校的師生就“如何提高院校教書育人質量、培養更多跨世紀的合格人才”這一令人深思的話題,與報告團成員們進行座談和研討。氣氛熱烈,情感交融,深深憂思,切切熱望,將“奮鬥與成才”這個令大學生們魂牽夢繞的人生追求切入現實的校園與社會。
如下摘錄的仍然是他們的對話——
問者:張華生前所在的四醫大二大隊,十多年來培養出一批批活著的張華,其育人的成功經驗很豐富也很精彩,令人信服,但最根本的經驗有哪些呢?
答者:簡括地說,就是培養學員的健全人格,一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普泛的人文關切;二是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具體的專業訓練。
問者;真正堪稱健全的教育,理應從“做人”和“做事”這兩方麵人手。但二者孰輕孰重?往往我們的教育是顧此失彼,使得人們還得偷偷相信那句其實很成問題的老話“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答者:在科技力量不斷推進社會物質文明的今天,當然沒有誰去否認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性,而教育的現狀在這方麵還遠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但相比起來,更顯得匱乏而羞澀的是怎樣向學子們傳授“做人的道理”,因為這方麵的嚴重性還根本沒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問者;醒世警言。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
答者:但願我們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的祖國和民族飽經憂患,曆經滄桑和磨難。
問者:從教育的現狀看,所實施的是一種“專才教育”,它的偏頗將導致不可忽視的惡果,使學生的心靈往往桎梏於狹小天地,隻唯“個人奮鬥”,很難從“小我”躍升為“大我”很難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同呼吸”、“共命運”,以拳拳赤子之心去熱愛和擁抱養育了自己的父母之邦。
答者:撫今追昔,當年孫中山先生、魯迅先生等革命先驅們以及周恩來、鄧小平等來來共和國的領袖們,即使他們身在異國留洋或勤工儉學,卻念念不忘的仍是“學什麼更能報效祖國”,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問者:因為當年他們受的是“通才教育”,像孫中山、魯迅開始學醫,想以醫術醫治“東亞病夫”之疫症,但很快這個願望破滅了,於是馬上改行。而現在我們的學子們受的卻是“專才教育”,所以有不少人即使剛開始填寫入學誌願書,就已經在惦記“學什麼更容易出名,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漂洋過海”。尤其是當前,有些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濁染,不惜丟掉自己的專長和人格,打著人才交流的旗號“跳槽”或“移居海外”了。所謂“孔雀東南飛”隻是這一現象的代名詞。
答者:所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判定,目前這種由於否棄人文傳統(即政治信念、遠大理想教育)或是極勉強地僅限於表麵形式(當然誰也不會說不讓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遠大理想)而變得“社會化”程度很弱的教育體製,足以引起全社會深刻關注了。
問者:也有些學生說,我們熱愛生活,渴望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可從實踐上看,對“社會關切”越重,就越令人憤世疾俗,就越難步入社會!
答者;實際上,真正德才兼備的有誌青年,心中不能隻裝著“陽春白雪”(理想信念),而更要走出“象牙之塔”(清高與書生意氣),投身於下裏巴人(深入社會底層),領悟“特色理論”與國情的真切意蘊;不能單憑一腔熱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應預料到做什麼的實際效果,進而從容不迫地決定自己該怎麼做。這樣便日漸“顯出英雄本色”,具有更堅韌的意誌承受力,把熱烈的追求納入冷靜沉穩的運作之中去,獲得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這時你便能聽到自已殷殷的血脈之聲伴隨著人民的歡呼轟傳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