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者:我們的教育方針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但這一切的唯一依據,就是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如果在考場上有一念之差,終生都為之後悔莫及。對於學生在道德品質上突出表現或在某種專長有突出才能,也都量化進了最終的考分之中。比如“連年三好”加多少分,取得省、市級或全國級的某種獎勵又加多少分等等,在如此單一的競爭規則之下,學生們隻能傾全力去應付各門功課和一天到晚作不完的作業,試問,這種隻鼓勵“書呆子”高智低能的教育體製,真能有助於釋放學牛們各方麵的潛能,真能培養出他們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嗎?
答者:我們已處在“信息聚變”、“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隻滿足於所形成的靜態的知識結構,那麼所學到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淘汰。但遺憾的是,人們盡管對學生的“死記硬背”、“作業太重”等提出批評,但這方麵的闕失卻不僅沒有改觀,反有愈演愈烈之勢。可想而知,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能做好充分的準備步入社會?
問者: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們走上社會從事專業工作時,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急於搬用書本上的知識和重溫老師的教導,而是怎樣去忘掉已經陳舊落伍的東西,擺脫教學與科研、教學與實踐太過脫章的種種弊端!據悉西方國家某些大學,把企業公司的老板請進來當教員,老師每章課隻講15分鍾,剩下的時間由老板出題讓學生解答,然後讓學生去公司擔任各部門的臨時老板。這種教學在中國未必行得通,但至少給我們這樣一種啟示: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已經熟悉和操演了對社會脈搏的敏銳把握。
答者:麵對招考製度、專業設置以及授課內容、師資力量諸方麵,社會都有理由追究它在教育投資上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在當前這種高度分工的社會,如果沒有一批批卓越的富於創造精神的各類專業人才,全社會就會失去持久發展的後勁。
問者:由此看來,不論是軍校大學生,還是地方大學生,我們的所思所想是相通的。
答者:因為我們是同齡人,同在一片藍天下。報告團還將赴上海、廣州、重慶等地作巡回演講,我們願和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交流思想,探討人生。
報告團在北京巡回報告中,每當主持人介紹報告團成員、年僅35歲的博士生導師李雲慶時,台下總是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李雲慶在異國他鄉奮力攀登世界醫學高峰的事跡,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同齡人的心。
清華大學95級學生楊小龍動情地說:“聽了李雲慶的報告,我們再也無顏喊‘60分萬歲’了,隻有發奮學習,將來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清華大學精儀係博士生馮輔周說:“張華傳人的事跡可敬也可學,精神得到升華,靈魂得到冶煉,他們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奮發成才、服務社會的經驗,同時是向我們發出了人生理想的召喚!”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員殷曉宇說:“個人奮鬥隻有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才能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空軍工程學院93級學員馬貴斌出身幹部家庭,曾打算畢業後留校或分配到機關工作,聽了二大隊畢業學員建功邊防的事跡,經過一番冷靜的思考,他給父母寫信,希望在兒子分配時,不要打電話、托關係、找門子,相信兒子會做出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