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1 / 3)

第三十二章

反響與思考:軍校大學生與地方大學生並不存在判然的區別——校園與社會之間橫隔著一道鴻溝——我們完全有理由追問,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究竟如何。

初冬的北京,寒氣襲人,但“張華傳人”卻成為人們追蹤的“熱點”。

第四軍醫大學二大隊學員先進事跡報告團一到京,立即引起中央黨政機關、駐京部隊、高等院校的廣泛關注,紛紛發出邀請,盼望報告團為他們作專場報告。正在外地考察工作的國家衛生部部長陳敏章,看到二大隊學員事跡的報道後,立即指示有關部門,一定要請報告團為醫療衛生係統的高校作報告。

連日來,報告團在清華、北大等首都高校作了7場報告,50多所高校的萬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引起強烈反響,也引發出人們許多深層次的思考。

每一個時代的先進典型,都必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強者,便賦予“張華傳人”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大的感召力,在時代的堤岸撞擊出震撼人心的回聲——

正在開展“無悔人生”主題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把二大隊學員先進事跡報告作為“無悔人生”係列教育的重要內容。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任彥申聽完報告後激動地對跟蹤采訪的記者說:北大每年舉行各種報告會近幹場,但像這樣有思想性、感染力強、能震撼人們心靈的報告並不多見。

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謝輝說:從四醫大二大隊學員身上,我們看到了張華的身影。他們報國為民的人生追求,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好榜樣。

北京師範大學團委書記樊秀萍說:二火隊堅持以高尚的道德塑造人,把張華精神融進培養學員的全過程,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這樣有益的啟示: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麵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學員隊隊長許福蘆說:對於高校來說,塑造人格比培養專業技能更為重要,二大隊“教知識先教做人”等經驗很值得借鑒。我們應該從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來認識其意義,培養千千萬萬張華式的合格人才。

國家教委一位負責同誌深有感觸地說:有人說當代青年是“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二大隊學員的先進事跡充分證明當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從“張華傳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青年的本質和主流,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上大學為什麼?

掌握知識幹什麼?

人生價值是什麼?

人們最關心的當代大學生的這些問題,被二大隊學員用行動作了回答,因而受到同齡人的分外關注。

他們與報告團成員舉行座談會、研討會等多種活動,進行情感交流和對話,探討“校園與社會”的人生問答。

也就在這段時間裏,有不少剛剛走出校園以及在假期裏“打工”的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向傳媒反映,他們在步入社會之後,感到校園與社會之間有著巨大的反差,並在這種反差中感到人生的迷茫和痛苦,心理上受到很大的衝擊和壓抑,嚴重者竟至產生輕生的念頭。不久前,有一位湖北籍的大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因看到了社會的陰暗麵,又感到無力回天,竟然寫下一封“我要控告,但我又別無選擇”的絕命書,結束了自己剛剛22歲的生命,引起社會極大的震動。

對此,我們將一些大學生與報告麗成員在座談、研討時的對話以問答的形式摘錄如下——

問者:聽了“張華傳人”的事跡報告,著實令我們感動,但軍校大學生畢竟與地療大學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