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 / 3)

第三十章

育人啟示錄:學員們的回答——老師們的回答——隊幹部們的回答——校長、政委“辦學治校”如是說——從馬克思的“自白”到“苦讀人生”……

任何一位家長把自己的子女交給一個好學校好老師,都會感到欣慰。

不消說,四醫大曆屆學員大都是衝著四醫大的牌子考進來的,希冀投身於著名教授的門下長出息,成大器。——這不僅使人想起古文《禮記》上的話:“善教者,使人繼其誌。”

然而,在教授們成功的道路上,鮮花與荊棘從來是相伴而生的——他們坦誠而嚴肅地告訴自己的學生。但他們懂得: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育;教育之於人的靈魂,一如雕刻之於大理石。科學家、發明家、英雄人物或者偉大人物,往往以一個“凡夫俗子”身份埋沒著,經過適時的教育發掘出來、造就出來。——這就是教育者的天職。

讓我們再走進學員二大隊。

你會發現,二大隊每位學員,幾乎都擁有“頭懸梁、錐刺股”般的刻苦求知奮發成才的治學經曆。

“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這句在一些高校流行一時的口頭禪,在這裏是行不通的。學員們推崇張華的一句樸素的話:“沒有真才實學,再好的理想也實現不了。”

請看一組小鏡頭——

鏡頭之一:考試排名榜

走進二大隊每個中隊,你都可以看到貼在牆上的這張表。

就像工廠企業的生產進度表一樣,每個學員的各門功課考試成績都要張榜公布,成績好的在上,差的在下,依次排列,100多名學員的分數,名次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大家麵前。

當我們問一些學員對排名榜有何感受時,他們說:有一種壓力,有一種你追我趕暗暗較勁兒的勢頭。

在這裏,100分也不敢喊萬歲,今天你可能排在前麵,稍一鬆勁你明天就會掉下來——這有點像道瓊斯行情。

排名榜像是一個擂台,像一台永不停轉的鼓動機。

特別是排名落後的同學,每次名次向上挪一步,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當然,也有掉淚的時候,這並不是因為名次沒上去,而是因某些原因缺課或沒有考好,教員來補課手把手地教,隊幹部主動為他們送飯、洗衣搞好後勤保障,他們為之感動得掉淚。

鏡頭之二:學員袖口的“麻袋片”和“秀發線”臨床手術課教學開始前,用心良苦的學員隊領導根據當年教授們臨床實習的“秘笈”,給每位學員配發了針和線,讓大家針線不離身,一有空就拿出來在自己襯衣袖口上練習縫合手術。

幾個月下來,人人的袖口都紮成了布滿“針眼”的“麻袋片”。

上操作課了,學員們手術縫合動作如此嫻熟快捷,有條不紊,就很讓授課的老師心裏納悶:剛上臨床課,他們的手術縫合技巧為啥就這麼好?

學員們自豪地揮臂舉起一隻隻“麻袋片”。

哦,原來如此。授課的老師會心地笑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有的學員從老教授那裏得知,用頭發縫合關章囊,反應比較小,而且頭發彈性好,韌性也好。於是,有些女學員憑借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悄悄地挑選自己的秀發拔下來做手術縫合練習。有的男生知道後望塵莫及,有的女生就慷慨地貢獻自己的秀發。

鏡頭之三:手臂為他們作證

肌肉注射是醫務人員的基本功。

老師對學生說:不要小看打針,打針是一門藝術,就像繪畫大師在繪製宏篇巨製前的素描和速寫的練習一樣,是最見功夫的體現。人們通常對打針有畏懼心理,尤其是兒童和女性視打針為一種痛苦。如果兒童對打針的痛苦變成一種享受,那麼你的這門“藝術”也就達標了。否則,孩子打針時的哭聲和病人的呻吟就是對你基本功的否定。

於是,現場示範:一個需要注射慶大黴素的男孩抱進了注射室,和藹可親的護上長輕巧地準備好了針劑。

她接過男孩放到床上,幫男孩解褲子,蹶出一個白嫩可愛的小屁股。

護士長就那麼輕柔地在孩子屁股上撫摸,一邊撫摸一邊親昵地和孩子逗樂,針尖於不知不覺中推進肌肉。

孩子發出咯咯的笑聲。

轉瞬間針打完了,問孩子疼嗎?孩子說癢癢的。

注射訓練開始了。

為使注射既準確又盡量減輕病人的疼痛,學員們在經曆了布袋練習後,許多在家連打預防針都不敢睜眼看的女學員,便紛紛勇敢地挽起袖子讓同伴練打針。常常是打針的小心複小心,挨紮的卻大聲鼓勵同伴“妹妹你大膽地往裏紮”。

結果這門課學下來,幾乎每個學員的手臂都被紮得青一塊紫一塊——這是他們發奮學習的最好證明。

鏡頭之四:創下建校以來全優生之“最”的女學員

據統計,學員二大隊已畢業的三屆學員專業學習總評成績均在良好以上。以90級為例,50門課程,227名學員平均成績84分,參加全國英語四級統考通過率100%,六級通過率60%,在全國高校同年級中名列前茅,有18名學員免試被直接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90級女學員張紀岩,一入學就給自己立下了一條鐵規矩:“作業完不成不休息,難題沒搞懂不休息,該記的沒記住不休息。”

1992年暑假,大隊安排補學藥理、病理、病生3門課程,每天6章課。從小在黑龍江長大的張紀岩不適應火熱高溫,每天吃不好,睡不著,不久便發高燒病倒了。可她一邊吃藥打針,一邊堅持上課,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