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2(1 / 2)

1

讓課堂回歸自然

|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讓課堂回歸自然|赴濟南參加高效課堂研討的思考

我於2012年9月24日赴濟南參加高效課堂第三屆全國課改名校長公益工程研修,時間雖短,但感覺收獲頗豐。

整個高效課堂研討圍繞“放手”這一主題,主張讓學生主導課堂,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正是我們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老師不能做到真正的“還”,欲還不能、欲罷不能呢?我覺得一個關鍵的地方,不是老師不還、不想還,假如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了不就更省事嗎?老師又何樂而不為呢?其實這裏麵有一個人人都麵對的難以割舍的東西——我!心中有“我”,“我”的存在令我放心不下,我隻有看到眼前應該看到的東西,我才放心,滿意了我就高興,不滿意我就憂心忡忡或記掛於心,這都是我在我心、“我”在我心“你”就進入不了我心。有一句歌詞“我的心裏隻有你沒有我。”我看如果這樣了就好了,反而是“我的心裏隻有我沒有你。”才真實一些。

舉一個例子,就我本人而言,我很少坐別人的車,因為總感覺坐別人開的車不如自己開車放心,別人開得再好,我還是不放心,我開得再不好畢竟是親自為自己開,而且眼見為實,從視覺到心覺都踏實。即使我不小心撞車了,我會為自己抱不平,都怨他們開車不守規則、不看路;再者如果別人開車出了事故傷及於我或連累於我,說是關心也僅僅是有點,但主要的還是“我”。要不然你就會站到公路上告誡每位路過的司機師傅:“慢點,注意安全!”

如果我坐在朋友開的車裏出了事故,傷及自己或者連累於我,那我想到的就是抱怨了。當然,首先想到的會是關心彼此是否受傷,其次,開始抱怨——至少心裏如此抱怨道,“他怎麼開車的,這麼危險”“我怎麼會坐他的車,他開車這麼不小心”“以後再也不坐別人車了”……這不算是自私的表現,說白了,還是“我”字當頭,以自己為中心。

所以,不僅僅老師這個教育角色如此,各行各業的人亦有此毛病。所以你看到滿大街女人打孩子,孩子哭、大人罵:“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將來怎樣生活。”最後,總離不開一句話:“我死都不放心啊!”

以“我”為中心,並不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但對於教師這個特殊職業來說,肩負育人的責任,若心中隻有“我”又怎麼能將“太陽的光輝”灑遍學生們之身?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無我呢?

第一,知道相信誰。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的聰明睿智,相信學生的進取心。

第二,反問我是誰?反問我是誰才明白我該怎麼做。一路對話問下去,我是誰?我是老師;我的目的是什麼?教會學生;是我講還是學生學?當然是學生學;學生學會了嗎?我反問自己,我該怎麼做,我開始明白了,我是誰。

第三,有了責任心。我來學校做什麼?我為學生做什麼?我準備好了嗎?我做了嗎?我做得學生滿意嗎?

第四,我改變了嗎?我還是過去的我嗎?如果還是,不行!我堅持改變,我深信過去的我不能夠代表現在的我,過去的我是傳統課堂的主宰;現在的我成為新課堂的改革人物。

第五,向大師學習。學習大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觀點,我們才感覺自己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學習知識的潛能,改變自己的願望也會愈加強烈。

第六,教育使命感。有了教育使命感,才會產生強烈的願望。

第七,功夫在課外。教師的功夫應該在平時,關鍵是教與學關係的擺布,知識搬運工型教師的功夫在課內,什麼是知識搬運工型教師?就是照搬教科書、照搬教學進度,照教材教教材。你進度了他進度了嗎?你教完了他學會了嗎?你完成了目標他完成了嗎?功夫在課外,就是反過來,學生學會了嗎?學生達到教學進度了嗎?學生學習快樂嗎?

第八,審視新課堂。關注生命,關注個性,關注發展,關注成長,關注未來。

第九,學生引領者。引領者不是引導者,更不是主導者,引領者的角色就好像過去兒童玩的小陀螺,用力轉一下,它自己就會在桌子上旋轉,當轉到桌子邊緣快掉下來時,巧妙地擋一擋好讓它繼續旋轉而不會掉下來,直至停下來。但教育教學不是這樣一次一次重複,教育教學是生長和建構,好像是自然資源轉化為價值資本一樣的過程。

第十,知識點燃者。教師的知識充盈,智慧之杯溢流,會令學生歡喜。智慧的教師好比冬天裏的暖氣一樣,雖沒有直接把熱量供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但他好比是一個發熱源那樣持續傳遞著知識之光。

當然,不為放手而放手,硬放手就如教給孩子騎自行車,他會摔傷,適度適應性放手,到完全放手是一個過程,過程長短要看轉變觀念程度和悟性高低;學生觀的轉變和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的興趣、願望所達到的狀態。總之,推進課改需要膽識,落實課改更需要智慧;課改的靈魂在課堂,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這樣的學校才是學生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