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2年9月,我的《做整個的校長》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我在自序中介紹了書名是借用了陶行知的一句話,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又半年過去了,做整個的校長連同那部《做整個的校長》,不斷激勵著我、我的同事和我的學生努力去做整個的老師和整個的學生。當然,也激發著、感染著、影響著所有閱讀該書的人們,一起來培育教育之樹、一起來欣賞教育之花、一起來收獲教育之果。
教育是高尚的、自然的、和諧的,提到教育,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學校,說明了學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也說明了任何一個家庭對學校教育所抱有的厚望。把孩子送進學校是為了得到所期望的那份結果,如果是我,我期望我的兒子有責任心、有上進心、身體健康、懂禮貌、愛思考、勤奮、活潑、誠實、善良、寬容,至於說學習成績好是必然的。然而,現實的學校越來越偏離教育的軌道,把教書和育人兩個輪子改造成了隻教書的獨輪車。經過一番改造後的學校有學沒校了,整個學校裏能用上的、起作用的、“活著”的隻有教室了。你看每一天,學生進了大門口(校門口)就是小門口(教室門),出了大門口也是小門口(家門口);也有的從一個小門口(宿舍門)到另一個小門口(教室門),連大門口都不需要出入了,所以說,如果這樣設計學校便省去了許多事。建一個大門口直通小門口,就像喬家大院一樣,從一個大門進去有幾十間房子就夠用了,也根本不需要再建那麼多功能教室、活動教室、高標準運動場什麼的,是不是更省事、省錢、省力呢!
再看看學生,每天從大門口進到小門口後幹什麼: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老師講來講去的、作業翻來覆去的、累得活來死去的。最近,人民日報《人民日報》(2013228)上發了一篇圖文,圖上內容,作業、考試就像雪片似的把一個個小小向陽花(孩子)壓得死去活來;有文字為證:“新聞背景來自浙江某單位領導動用了九名下屬為女兒做寒假作業。九人一共花了三天,熬了兩個通宵才把作業完成。”並有打油詩一首:
作業空白教輔占,
減負徒喚落實難。
立德樹人放眼量,
成長豈止在校園。
顧明遠老先生呼籲:“不要把教育和孩子作為工具。”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許多學校不像學校,而是像製造機器人的作坊,把學生當作提高學校聲譽的工具、應付考試的機器。”他強調說,“教育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才,促進個體和人類的全麵發展。學校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考慮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學校要回到‘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光明日報》(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