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建設義烏商貿服務業集聚區上實現新突破。2011年啟動建設義烏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爭取2013年一期建成投入使用。計劃通過10—15年的努力,重點形成海量數據儲存與信息處理中心、原輔材料供應板塊、成套機械裝備供應板塊、零部件總成供應板塊、工量具供應板塊和“義烏指數”信息發布平台等6大板塊。同時,加快金融商務區、總部經濟區建設。推進市場功能提升,加快市場信息化建設,完善市場商戶信用監測、監督和評價體係,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積極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探索建立適應義烏市場商品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機製。
3在探索現代流通新方式上實現新突破。努力推動電子商務、會展和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創新電子商務發展管理機製,建設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探索建立信用、交易、支付、登記、安全認證等管理機製,促進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規範發展。打造國家級會展平台,加快國際物流園區、國內物流園區、鐵路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等場站建設,建設城市輕軌、綜合客運樞紐,努力建設成為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綜合交通運輸平台。
4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實現新突破。充分發揮流通對經濟的先導作用,根據全球化產業鏈分工,通過市場帶動,著力推動和帶動製造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業集群創新,形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聯動發展的格局。探索設立國家級小商品研發中心、國家級小商品質量檢測中心等服務機構,構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探索按省市或集群特色分區集中展示等模式,通過市場創建一批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建設產業特色鮮明、綜合配套能力強的現代製造業集聚區。積極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眾多服務市場的中小企業和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科技興貿基地,集聚和培育創意設計產業,探索製造企業向“創”、“造”並舉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5在發展進口、轉口貿易上實現新突破。積極爭取設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口岸等功能疊加的綜合保稅區,發展進口、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國際采購、配送等業務。拓展提升義烏市場成為國家級小商品國際貿易區,加快“非洲產品展銷中心”等進口商品展貿專區建設,積極舉辦進口商品展,發展進口、轉口貿易。
6在加快市場“走出去”上實現新突破。探索建設中國義烏(坦桑尼亞)經貿合作區,在全球範圍複製和輸出專業市場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和營銷服務模式。健全引導和規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機製,製定舉辦境外展會和市場的專項扶持辦法,將中小企業境外展銷平台建設列入國家相關專項規劃。按照“政府扶持、企業化運作”模式,分階段創辦境外中國商品展示中心以及訂單服務中心、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中小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平台。建立海外市場營銷網絡體係、營銷中心和售後服務中心,探索通過連鎖配送、建設市場分銷渠道等形式,發展國際營銷網絡。
7在優化國際貿易發展環境上實現新突破。加強與寧波—舟山港等口岸港口的合作,把港口功能延伸到義烏,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始發港”和“目的港”功能的“義烏港”。加快義烏機場國際航站樓建設進度,提升機場飛行區等級,爭取盡早將義烏航空口岸臨時開放轉為正式開放,進一步促進人員往來、居留便利化,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深入推進“跨關區快速通關”及“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分類通關”等模式改革,大幅提高通關效率。探索建立陸(海)鐵多式聯運模式。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機製,深化外事審批、出入境業務管理等製度改革。
8在構建現代金融支持體係上實現新突破。加快金融商務區建設,爭取更多內外資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的地區總、分公司在義烏集聚發展,鼓勵組建貸款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企業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推進企業債券、企業上市等多種形式直接融資,爭取設立1—2隻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合理引導和規範發展民間金融。建設區域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開展專業貨幣兌換、貨幣經紀等業務,探索推進資本項下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業務,研究製定合夥製企業相關外彙管理政策。
9在加強區域合作上實現新突破。充分發揮義烏獨特的市場優勢和現代流通的先導作用,加強市場、資源、資本、技術等方麵的互補合作,加快浙西南區域內各城市的交通、信息等網絡化建設,推進山海協作。積極主動接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更好地學習借鑒上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融入長江三角洲整體發展。充分利用義烏市場的窗口優勢,深化東中西部在產業技術交流、勞動力轉移、商品信息共享等領域合作,拓展合作分工的產業鏈條,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協作體係,為東中西部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搭建更大平台。
10在構建新型公共服務體係上實現新突破。圍繞建設國際商貿名城的目標,加強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化城市相適應的仲裁、邊防、消防、港務、金融等機構監管服務能力建設,優化機構設置和行政資源。加快發展與國際貿易相適應的社會事業,形成城鄉一體的戶籍、教育、就業、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製度體係,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誌願互助服務、商業性便民利民服務相銜接的社區管理服務體製。改革人才工作管理體製,創新人才工作機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國際貿易急需的各類人才。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既方便外國人居留經商又能實施有效管理的新型模式。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滿足國際化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