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黨思想建設研究16(2 / 3)

第四,有助於參政黨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這反過來又有助於幫助參政黨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作為一個政黨,對社會和曆史的發展是負有責任的,社會和諧,政治文明應該是每個政黨為之奮鬥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演進方向的選擇,我們要從這個高度理解和諧社會理論。但是,這樣一種美好的理論,要真正發揮作用,同樣需要有良好的政治認同作為基礎。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有其現實邏輯,就是我們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能不重視的程度。客觀地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有不和諧的因素存在。在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中,最引起人民群眾反感的是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是權錢交易的腐敗問題,是社會保障機製不健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促進社會和諧確實非常緊迫了。對參政黨而言,我們能否正確的解讀“和諧社會”理論,我們能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都有賴於我們政治認同的鞏固和增強。我們首先要認同和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才能找到為之奮鬥的現實途徑。我們也隻有理解我國在社會轉型期存在的矛盾和風險,用全麵的觀點、辯證的觀點分析判斷我們存在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全盤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全盤否定執政黨的領導與執政,我們才能以更客觀、更負責任的態度為促進社會和諧建言獻策,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增強參政黨意識

要實現參政黨思想建設預期的目標,還必須把增強參政黨意識作為當前參政黨思想建設的重要任務,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參政黨意識薄弱是製約參政黨科學發展的重要原因。參政黨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功能發揮的程度與製度設計預期的空間相比,還遠遠不夠。究其原因,參政黨意識弱化是一個重要因素。參政黨成員參政黨意識不強的問題,已經引起民主黨派內部不少有識之士的憂慮。如民革的莊威指出,“部分民主黨派成員並沒有真正把自己當成參政黨的一員,政黨意識較為薄弱。他們往往把加入民主黨派視同參加群眾性組織或社會團體,缺乏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莊威:《民主黨派強化政黨意識是多黨合作的關鍵》,《團結》,2006年第6期。民盟的鄭惠強認為,“目前參政黨內部還存在政黨意識不強、自覺性不高的問題。……部分成員缺乏政治熱情,沒有把自覺地參政議政作為參政黨的神聖使命,使參政黨的政黨功能庸俗化”鄭惠強,周金瑞:《參政黨能力建設的若幹思考》,《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參政黨意識淡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參政黨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就參政黨自身而言,意識形態建構不力是一個重要因素。正如林懷藝所言:“民主黨派成立後所提出的政綱的核心內容是反帝愛國和要求民主,並不以領導和執掌國家政權為目的。民主黨派對自己在民主政權建立後如何繼續存在、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政黨意識是先天缺陷的。”林懷藝:《論增強民主黨派的參政黨意識》,《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也就是說,民主黨派自身,對民主政權成立之後如何存在與發展,並沒有做好充足的理論準備,民主黨派的意識形態並沒有令人信服的回答參政黨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什麼,健康的黨際關係怎麼樣,民主黨派究竟代表誰等問題,導致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的實際運行過程中自居被動地位,利益整合與表達功能不足,民主監督職能軟弱,這既是參政黨意識淡化的表征,反過來又加劇了參政黨意識淡化的程度。從客觀來看,由於多黨合作和參政黨的政治價值尚未被全社會所認識,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包括中共黨內的部分領導,對參政黨依然存在各種誤解,這對參政黨的發展形成掣肘,再加上對參政黨的宣傳不到位,導致長期以來參政黨的政黨形象在社會上是晦暗不明的,這也製約了參政黨意識的生長。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思想建設,尤其是思想理論建設,把增強參政黨成員的參政黨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其次,增強參政黨意識是參政黨功能充分發揮的前提。我們必須看到,參政黨作為中國特色的政治資源,其功能充分發揮,是以參政黨意識為前提的。參政黨的成員隻有意識到自己的政治身份,意識到自己與一般社會團體的區別,才能具備相應的責任意識,才能擁有與這一政治身份相匹配的政治實踐活動。參政黨也隻有意識到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做到相互優勢互補,形成我國政黨功能的優勢布局,從而提高參政績效,避免參政議政邊緣化的風險。否則,參政黨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參政黨意識,不能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政治地位、政治責任和政治使命,就不能充分發揮參政黨的作用,也就無法為自身存在與發展提供充分而真實的合法性基礎,從而導致對自身政黨屬性的自我否定,更加無法確立參政黨意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增強參政黨意識是提高參政黨凝聚力的需要。參政黨是政治集團。參政黨中的每個民主黨派都有著共同的政治理念,共同的政治目標,這是根本區別於一般社會團體的。但不可否認,參政黨又不像中共那樣組織非常緊密,因為參政黨的成員都散布於若幹個單位,除少數專職機關幹部外,絕大多數都是業餘幹參政黨的工作的。一個地方民主黨派組織要將其成員團結凝聚到一塊,去完成本黨派的職能任務,靠簡單的行政命令辦不到,靠誇誇其談的大道理更不行。因為參政黨畢竟不是執政黨,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政治地位和活動方式,一個單位的中共黨組織召開會議,隻需一個通知就可以,如果不到既可以扣工資、獎金,又可以采取其他行政處罰的手段和措施,從而能保障所有活動的正常開展。但是參政黨做不到這樣,參政黨要開展活動,如果成員不願參加,這些行政手段都用不上。所以,參政黨要正常開展活動,要履行職能,隻能靠參政黨成員的自覺性,靠參政黨組織的凝聚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借助平時的思想工作,通過參政黨意識的教育與培養,使成員從理論上明白參政黨的責任與義務,從而自覺為本黨履行參政黨職能服務;從情感上感受到組織的存在與溫暖,產生對組織的歸屬感,從而提高參政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參政黨完成自身政治使命凝聚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