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參政黨思想建設的任務
參政黨思想建設的目標是參政黨思想建設所期望的成果,或者說,是參政黨思想建設想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思想建設的目標是預先設定的,必須要達到的標準。要完成目標,需要製定相應的任務。參政黨思想建設的任務是指參政黨思想建設指定擔負的責任,是參政黨思想建設為實現目標而必須去做的事宜,即要“達到參政黨思想建設目標”必須先“完成思想建設的任務”,而“完成了思想建設的任務”也就“達到了思想建設的目標”。可見,“思想建設的任務”範圍比“思想建設的目標”大,因為要“達到目標”往往需要做一些與“目標”沒有什麼直接聯係但又有必要性的事,這些事情也包含在“任務”範疇之內。
為了完成參政黨思想建設的目標,1999年5月11日通過的《各民主黨派中央關於加強自身建設若幹問題座談會紀要》指出,參政黨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學習鄧小平理論,提高成員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強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識,提高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深化對參政黨地位、性質和曆史使命的認識,在重大問題上分清是非,自覺地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鞏固和發展同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合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按照參政黨黨章的規定,結合參政黨應有的觀念係統和政治係統,我們把這一根本任務進行分解,可以從增強政治認同、提高參政黨意識和增強政黨活力三個方麵來加以認識和把握。
一、增強政治認同
思想建設的核心是不斷增強廣大成員對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政治製度的政治共識,培養廣大成員的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半個多世紀的合作曆史,也是雙方不斷增強政治認同和政治共識的曆史。
什麼是政治認同?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總要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社會聯係中以確立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做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某一政治信念的追隨者,並自覺以其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政治行為,這種現象就叫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政治體係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政治體係的合法性基礎,對政治體係的穩固和良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認同和共識包括四個層次:其一,對國家政治體係的認同。比如對國家性質、國家基本製度、政黨製度、執政能力和執政方式等方麵的理解和判斷。其二,對政策和法律的認同,比如對政策和法律的權威性的認識問題。其三,對政治信仰和政治倫理的認同,比如什麼是執政黨的先進性,什麼是社會公平和公正等等。其四,對政治人物的認同,比如如何評價國家領導人及各省市和縣鄉領導幹部等等。具體到參政黨,其政治認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對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政治追求、基本路線和政策策略是否認可的問題,對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定位是否肯定的問題。如果參政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示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表示肯定,那麼,執政黨和參政黨無論有多少分歧和差別,多黨合作都能進行。相反,如果在這一些根本目標問題和根本原則問題上存在分歧,參政黨就不成其為參政黨,也不可能和共產黨走到一起,多黨合作就難以進行。因此,增強政治認同就成為參政黨思想建設要解決的第一個重要任務。為什麼要增強政治認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有助於培養參政黨成員對組織的歸屬感,從而為履行參政黨職能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每個政黨要完成自身目標都必須依靠自己成員的積極參與,而政治參與是以政治認同、政治信念等為心理基礎的。參政黨成員如果對自己的組織沒有歸屬感,對自己從事的政治活動沒有認同感,他就不可能以高度的責任感來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職能,不可能認真參加自己黨派的活動。由於曆史的原因,民主黨派在組織上相對鬆散,對成員的約束力相對薄弱,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通過提高政治認同來凝聚力量,團結廣大成員在多黨合作的政治框架內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有助於鞏固多黨合作的大局,維護我們政治體係的良性發展,從而為參政黨的積極參政提供良好的製度平台。政治認同在政治學中常常用“合法性”來表述。“合法性”理論的主要奠基人馬克斯·韋伯認為,政治上的合法性有三種類型:一是基於傳統的合法性,即傳統型合法性;二是基於領袖人物超凡感召力之上的合法性,即個人魅力型的合法性;三是基於合理合法準則之上的合法性,即法理型合法性。韋伯強調,這三種合法性統治的基礎都屬於純粹的類型,但從來沒有以純粹的形態出現過。那什麼又是最理想的呢?韋伯認為,在現代國家中,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必然要求是法理型的,即通過法律程序實現合法化,並因此而獲得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從而擁有道義上的合法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了的基本政治製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因而已經具備了法理上的合法性。但是,多黨合作的政治框架要得到包括參政黨在內的廣大社會成員的認同還需要一個政治社會化過程,而參政黨的思想建設正是這個政治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通過有效的思想建設增加參政黨及其成員的政治認同,就能為我們的政治體係提供更多的合法性基礎,從而維護政治格局的穩定,促進多黨合作大局的發展,而多黨合作大局的發展,又能反過來促進參政黨的發展,為參政黨的有效參政提供良好的製度支持和環境支持。也就是說,增強政治認同,既是每一個黨派成員的法律責任,也是參政黨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的政治製度隻有獲得廣大參政黨成員的政治認同,多黨合作的大局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也隻有獲得廣大參政黨成員的政治認同,保持多黨合作的政治框架,參政黨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政治綱領和政治目標。
第三,有助於促進政黨關係的和諧,推動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政黨關係和諧是我國多黨合作製度的顯著特征和重要優勢。優化黨際合作模式,鞏固和諧政黨關係,是中國的政治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胡錦濤同誌在第二十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實現我國政黨關係的長期和諧,根本在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在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胡錦濤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不斷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日報》,2006年7月13日第1版。,這為我們鞏固和發展和諧政黨關係提供了指南。我們要維護和促進我國和諧的政黨關係,既需要執政黨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也需要參政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參政黨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與領導地位,是實現政黨關係和諧的前提。如果參政黨否認執政黨的先進性,否認其執政的合法性,那麼和諧的政黨關係就無從談起,因此,增強政治認同是促進政黨關係和諧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