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2 / 3)

然而,在村邊有一個養牛的人家,因為防犯的很周密,這個集團每次想要偷他的牛,卻都沒有辦法下手。

最後,他們一夥人在一起商議,終於想了一個調虎離山的妙計。

由一個隊長分配工作,於是就安排了一個專門裝作演戲的人,在養牛那家一裏多遠的地方演戲。首先敲鑼打鼓,裝作很熱鬧的樣子,想把養牛的那家人引去看戲,好讓自己人去偷牛。另外再有人望風,隨時察看養牛那家人的動靜,第三個人去偷牛,然後第四個人殺牛,最後連燒煮牛肉的人都分配安排得很妥當。

人總是喜歡熱鬧的,養牛的人聽到鑼鼓喧天,難免好奇心就跑去看熱鬧,望風的人就趕緊密報偷牛隊,偷牛的人便悄悄地把那條牛牽出,交給屠牛的人,一直進鍋燒煮,一貫作業,幹淨利落。

養牛人回家後,一看牛卻不見了,心裏很是焦急,隻好耐著性子,慢慢地調查,最後終於調查到是那個偷牛集團所為,他不動聲色的進入偷牛的集團,去見那個隊長,問道:“請問你是這裏的隊長嗎?”“這裏沒有隊長。”隊長一口否認。“前天你在這個村莊嗎?”“我住的地方沒有村莊。”“你們村莊前麵有一個池塘是嗎?”“沒有。”“有一棵樹嗎?”“沒有。”“你們是不是在村莊東邊偷牛?”“沒有東邊。”“當你們偷牛的時候是不是某時?”“沒有某時。”偷牛隊長是一問三不知,並一概否認。

最後,那個養牛的人終於說道:“沒有村莊,沒有樹,哪裏還能沒有時間和空間、東西南北的道理?事實統統都有,可見你們做賊心虛!”這個主謀偷牛的人,卻從頭到尾否認所有的問題,反而暴露了他的謊言。最後,偷牛的人自覺理虧,眼看再也瞞不過去了,隻好承認了偷牛的事實。

醍醐灌頂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隻要是秘密,終究有暴露的時候。如果是因為犯了錯誤,怕受到懲罰而隱藏秘密,那一定會整天惴惴不安,提心吊膽,自己的生活也會陷入黑暗之中。其實,在一般情況下,隻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錯誤,是會得到別人的諒解的。

禪機故事

大千為床。

有一次,蘇東坡要來見佛印禪師,並且事先寫信給佛印禪師,叫佛印禪師像趙州禪師迎接趙王一樣不必出來迎接。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妙趣,佛印禪師應該以最上乘的禮來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迎接,終於抓住取笑禪師的機會,說道:“你的道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佛印禪師這回必居下風無疑,而佛印禪師卻回答一首偈語說:“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佛學百科

念佛及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誦佛名號的一種修行方法。據說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於達到解脫或死後往生佛國。小乘佛教念佛專指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認為有無數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許多。最盛行的念阿彌陀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也是梵文的意譯,讀為“那謨”,是致敬歸命,皈依禮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來加在佛、菩薩或經典名稱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與虔誠。阿彌陀佛簡稱彌陀佛,是大乘淨土宗的主要信仰物件。佛經上說,西方有個極樂淨土,所居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佛就是這片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該處。

生命隻在一呼一吸之間。

一天,佛陀問他的弟子:“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什麼呢?”

弟子們恭聲答道:“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保養身體,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弟子,沉靜地問:“那麼,你們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是幾十年。”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肅穆地說:“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就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讚許的微笑:“嗯,你能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對佛法的了解,仍限於表麵。”

他又聽到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遊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隻不過是一晝夜!”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有了表麵的認識,但還不夠深刻。”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被激發起來。又有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和朝露沒什麼兩樣,看起來很美麗,可陽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幹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這時,一個弟子站起身,說:“佛陀!依弟子看,人的生命隻在一呼一吸之間。”

他此語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聚精會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他的開示。

佛陀讚許地說道:“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隻有這樣認識生命,才能真正體驗到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遊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其實,生命隻是一呼一吸!”

醍醐灌頂

人的生命很短暫,隻在一呼一吸之間。所以,我們不應懈怠懶散,而應好好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勤奮進取、努力拚搏。當然,也要懂得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歡樂。

禪機故事

進入深山。

洞山禪師去訪問龍山禪師,龍山禪師問道:“應該沒有進入這座山的路,你是從哪裏來的呢?”

洞山禪師道:“這座山有沒有路,以及我怎麼進來的一事暫且不談,現在先問老師您究竟是從哪裏進入這座山的呢?”

龍山禪師道:“反正我不是從天上雲和地下水來的。”

洞山禪師道:“請問老師!自從你住進這座山以來,到現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龍山禪師回答說:“山中無甲子,世上的歲月推移都跟我無關。”

洞山禪師道:“那我再請問老師,是你先住在這裏呢?還是這座山先住在這裏呢?”

龍山禪師道:“不知道!”

洞山禪師不解地追問道:“為什麼不知道呢?”

龍山禪師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塵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麼會知道呢?”

洞山禪師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難道你已經成佛了?”

龍山禪師道:“不是佛!”

洞山禪師:“那似什麼?”

龍山禪師道:“說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禪師終於提出他的主題問道:“你是什麼緣故才住進這座深山呢?”

龍山禪師也就著主題回答道:“因為我以前曾看見有兩頭泥牛在打鬥,一邊鬥一邊竟墜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沒看見牛的蹤影。”

洞山禪師一聽這話,不由得肅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對龍山禪師膜拜。

佛學百科

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公元600—664年),俗姓陳,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貞觀三年前往印度求法,玄奘在印度所學至大成,東歸回國弘通,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長安。玄奘回國以後主要是翻譯經論,並傳播新知,在中國譯經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他的譯籍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婆沙》、《大般若經》、《俱舍論記》、《成唯識》、《大菩薩藏經》、《稱讚淨土經》、《解深密經》等。

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

傳說,八仙當中的呂洞賓,有一天從天界下凡來,要救渡有緣的眾生。

在半路上,他看見有個年輕人坐在地上流淚。

他便上前問道:“年輕人,你為什麼哭呢?遇到什麼困難嗎?”

這個年輕人歎了一口氣,說道:“我母親臥病在床,家裏沒有錢請醫生來看病,我本來要去做工賺錢,可是母親又不能沒人照顧!”

呂洞賓一聽,心裏很高興,難得世間還有這麼孝順的孩子。於是為了幫助這個少年,呂洞賓使用法術,將路旁的一塊石頭,變成黃金。

當他把黃金交給這個孝子時,這個孩子卻搖搖手,表示不要這塊黃金。

呂洞賓更加歡喜欣慰,這個孝子竟然還是一位不貪戀黃金的君子。

呂洞賓就高興地問道:“你為什麼不要黃金?這塊黃金足夠讓你們母子幾年不愁衣食呀!”

少年回答:“你給我的黃金,總有用完時候,我想要你的金手指,以後隻要我需要錢,隨意一指,遍地是黃金。”

呂洞賓聽了以後,對於人性的貪婪,感歎一聲,飄然遠去!隻留下貪婪的年輕人,仍舊一無所有地呆在哪裏哭泣。

醍醐灌頂

佛經中有雲:“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雖貧而知足,是則第一富。”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即使賺了億萬財富,心被貪欲驅使,仍享受不到富足的快樂。極度貪心的結果,隻能是最終一無所有。

禪機故事

換鞋與換路。

一位禪師與門徒雨後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許多泥點兒。

一位穿了雨鞋的門徒問他:“出來時為什麼不換雙鞋呢?”

這位禪師望望連著村子與外界泥濘的路,意味深長地說:“換鞋不如換路呀。”

門徒頓覺心頭一震。

後來,門徒在禪師的帶領下,大家一塊兒硬化了路麵,從而一勞永逸,不必再受“換鞋”之苦。

佛學百科

應慈法師。

應慈法師(公元1873—1965年)係安徽歙縣人,俗姓餘,字顯親,自號華嚴座主。畢生以弘揚華嚴宗為職誌,以參禪為心宗,倡刻《華嚴經》三種譯本、《華嚴五教章》、《華嚴大疏演義鈔》、《法華》、《楞嚴》、《楞伽》等諸經疏。他是佛教界一位愛國愛教的高僧,抗戰時期,多次拒絕敵偽請他主持法會的要求,其民族氣節,為世人所稱頌。主要著述有《心經淺說》、《正法眼藏》、《八識規矩公布略解》等。

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有一個人潦倒得連一張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但這個人很貪婪,他也知道自己的這個毛病,但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貪婪了。”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隻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

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已經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都舍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屋子裏裝滿了金幣。

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後,他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裏拿出來的力氣了,但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終於死在了錢袋旁邊,屋子裏裝的都是金幣。

醍醐灌頂

一個人的貪念太多,就會被貪念所控製——貪念會讓人迷失心性。當一個人起了貪念,心被貪念征服的時候,他就會變成一個非常可怕的人。做人須知: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禪機故事

你有這個心。

尼姑問禪師:“怎麼理解高深的道行?”

禪師用手擰了她一下。

尼姑說:“禪師還有這個心?”

禪師說:“正是你有這個心。”

佛學百科

和尚、僧。

和尚是從梵文而來,原意是“師”。本是一個尊稱,具有一定資格,能為人師的才能稱和尚,但後來習俗上被作為一般出家男眾的專用稱呼。

僧是僧伽的簡稱,本義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團體,後來習俗把出家的個人也稱為僧。無論男女,都可以稱為僧。

走什麼樣的路,自己來選擇。

有一位信徒很想學習坐禪,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到寺院去拜訪無相禪師,並非常誠懇地說道:“老師!我很笨,自知非參禪法器,但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請您告訴我,禪像什麼?”

無相禪師回答道:“五祖山的法演禪師,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偷,他的兒子對他道:‘爹!您年紀已漸漸大了,找個時間教我偷盜的技術吧!免得以後我沒有辦法生活。’做父親的不好推辭,便答應了。這一天晚上父親就將兒子帶到一富有人家,用萬能鑰匙,將衣櫥的鎖打開,並叫兒子進去,等兒子進去以後,父親便把櫥子鎖了,且大叫道:‘有賊!有賊!’轉身便走了。

富人家聽說有賊,趕緊起來搜查,搜查結果,東西並沒有遺失,也沒有看到小偷,因此就仍然去睡。這時鎖在衣櫥的小偷,不曉得父親什麼用意?為什麼要把他鎖在衣櫥內?到底要怎麼樣才能逃出去呢?於是靈機一動就學老鼠咬衣裳的聲音,一會兒,聽到房內的夫人叫丫環拿燈來看,並說好像有老鼠咬衣服的聲音。丫環剛一開衣櫥,這小偷便一躍而出,並將丫環推倒,燈吹滅,竟逃走了。

富人家發覺小偷後,派人追擊。追到河邊,這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塊大石頭拋到水裏,自己繞道回去,當回去的時候,還聽到河邊有人說,真可憐,把小偷逼得跳河了。小偷到了家後,看見父親正在喝酒,便埋怨為什麼要將他鎖在衣櫥裏?他父親隻問他怎麼出來的?兒子把經過說了一遍,父親非常高興道:‘你以後不愁沒飯吃了!’像這小偷能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便是禪了!”

禪的智能是發自自己的內心,不能老是由人帶著走路,如無相禪師所說,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想出辦法,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是禪了!

醍醐灌頂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再高明的師父也隻能帶你到門口而已,門內的一切玄機都得自己小心翼翼地去摸索,去領悟。參禪悟道也是這樣,別人是講不出明確的道理的,隻有自己真正想通了,領悟了,那才能是自己真正的收獲。自己的路還得自己選。

禪機故事

活水龍。

梁山緣觀禪師是宋初人,住湖南梁山,付法於大陽警玄禪師,有偈雲:“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難和,十載訪知音,未嚐逢一個。”

有一天一位學僧來向他請示道:“知音難逢,是人生的憾事;但家賊難防,更是吾人的困擾。如何提防家賊,請師道一句?”

緣觀禪師答道:“認識他,了解他,變化他,運用他,何必防他?”

學僧問道:“家兵家將容易使用,家賊如何用他?”

緣觀禪師答道:“請他住在無生國裏。”

學僧進一步問道:“難道說連安身立命之處也無嗎?”

緣觀禪師道:“死水不藏龍。”

學僧問道:“那麼,什麼是活水龍?”

緣觀禪師道:“興雲不吐霧。”

學僧不放鬆,再問道:“忽遇興雲致雨時如何?”

緣觀禪師下床抓住學僧道:“莫教濕卻老僧的袈裟!”

並以偈開示道:“赫日猶虧半,烏沉未得圓;若會個中意,牛頭尾上安。”

佛學百科

善財與龍女。

觀音像旁常有一童男和一童女,即善財與龍女,二者是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佛經記載:善財童子出生時,家中各種珍寶從天而降,出現在他的床前,他有感於上天的恩賜,看破紅塵,發誓修行,在普陀洛迦山得到觀音的教化麵修成菩薩;龍女本是“二十諸天”之一裟竭羅龍王的女兒。她自幼智慧通達,八歲的時候,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頓然覺悟,遂至靈鷲山禮拜釋迦牟尼,以龍身成就佛道。

關愛別人就是在關愛自己。

曾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采石磯沒有下過雨。離長江大約有五六裏的一座山丘上,有一座廣濟寺,有個老師父帶領弟子在寺裏修行。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啞巴和尚,每天則由他去很遠的地方,擔提全寺一天的用水。啞巴和尚經常看到有人為了提水而扭傷了腳、折斷了腰,每次都感到心痛如刀割。

一天晚上,啞巴和尚就到觀世音菩薩法相之前,非常虔誠地祈禱。直到淩晨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全身發熱,隻見一股熱氣集中到雙手,他心中大喜,一看雙手冒水,竟然有水珠遍布於掌心。他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趕緊跑到方丈室找他的師父。

老師父聽到他咿咿呀呀的聲音,又看到他滿手的水珠,就對啞巴弟子說:“是觀世音菩薩對你的啟示吧!菩薩的意思是,這次的幹旱,必須借助你的雙手眾人才能有救啊。”

聽了老師父的這些話,啞巴和尚的心內突然之間靈光一現,知道與其用雙手去祈求菩薩,倒不如發揮自己雙手的力量,去解除幹旱的災難。

於是他便跑到寺外,以石探水脈。每三步就丟一顆石頭。跑了將近一百步時,石頭丟出去,正好滾到一棵楓樹下。樹下長了一些青草,草之中似乎有股綠色的水霧。他又忽然想起了師父講過的一句話:“青霞起處心有泉”,意思是說某地若有股青氣,那裏一定有泉水。

因此,他就跑到那裏,用一根棍子插著做了記號,然後開始破土挖井。挖著挖著,他就想起了自己幼年的遭遇……

原來,在他還是小牧童的時候,他並不是天生就是啞巴。有一年,同樣也是發生了幹旱,沒了水源。小牧童和其他在外麵務農的莊稼人,實在渴得無法忍受,於是到各處查找另外的水源。結果,他們找到一口古井,可是,裏頭的水已經發黃,說明這口井已廢棄很久了。

但是,小牧童看到水,心裏可高興了,馬上就先捧起喝了一口。哪知水剛一到喉嚨,就覺得又熱又辣的,他想喊卻再也無法喊出聲來,別人也跟著要取水喝,他趕緊咿咿呀呀地要他們不要喝水。從此,他就變成啞巴了。

啞巴和尚一邊挖井,一邊回想著自己的過去。突然,他猶豫了——如果這口井挖出水以後,是一口啞泉怎麼辦?如果別人喝了也像自己一樣變成了啞巴,那不是害人了嗎?所以在這口井出水的時候,一定要他先喝第一口。

然而,白天仍要回到寺裏負責擔水,晚上就回去接著挖井。人的體力畢竟有限,漸漸地,啞巴和尚愈來愈消瘦了。老和尚發現啞巴弟子日漸消瘦,就開始注意他的行動。

老和尚為他的勤懇所感動了,於是幫弟子往上麵拉砂。往後師徒倆就結伴開井。老人體力總是較差,但是老和尚還是勉強支撐著。

直到過年前的某一天,弟子們發現師父有異樣,趕緊圍過來看師父,老和尚以微弱的聲調說:“啞巴弟子天天晚上去挖井,希望大家發發心去幫助他,也祈求觀世音菩薩助他一臂之力!”說完,老和尚頭一低,就安詳往生了。

而此刻啞巴和尚仍然在洞中挖著砂土,師弟們跑到井邊喊他,可是一直沒有回音,他們拿著火把到洞中探看,發現啞巴和尚也已奄奄一息,然而,手中卻抱著一塊大石頭不肯放開。大家合力把大石頭往上吊,吊起來一看,是個五彩繽紛的結晶石。然後再往下挖,很快地,這口井真的冒出水來了。大家高興的歡呼了起來。

聽到歡呼聲,啞巴和尚強打起精神,又咿咿呀呀地叫喊了起來,年紀較長的人會意地說:“他要喝第一口水!”

於是啞巴和尚舀起一瓢水,喝了一口。當這口泉水吞下時,啞巴和尚竟然開口說:“好甜呀!好涼呀!”幾十年來無法講話,現在他奇跡般地恢複了講話的能力,大家都非常驚奇與感動。看到這一幕,大家都歡喜地捧水來喝,又把桶子往井裏去。可是,繩子突然斷了,因為這條繩子已經用了將近一年舊了,桶子被伏流衝走,再怎麼撈也未找到。

隔天,有人發現長江的水也漲起來了,而且在江邊發現那個水桶。因此,當地人傳說啞巴和尚挖的井是地下的暗泉,水道通達長江,而水脈是被那塊大彩石壓住了,所以長江也缺水了。當石頭被吊起來的時候,水脈即打通,所以,長江的水也跟著多起來了。

後來,為了感念已經往生的老師父,啞巴和尚就親手把那個大彩石刻成香爐,供養師父。那是一個彩色的石香爐,後來,當地便根據那個彩色的石頭改名為采石磯,以紀念啞巴和尚挖井的辛勞。

啞巴和尚竟然能夠以自己的雙手之力,開出一口水井,並且連通了長江的水脈,解除了百裏之內所有人家的危難。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但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