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1 / 3)

佛說,當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佛法真理,不離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事在人為,道在人行。佛法世法,本無二致。

心中有佛即是佛。

一日,佛祖化身為一高僧,下得界來,準備度有緣之人。弟子阿難隨行。

這日,來到一小鎮,正逢大善人王老財在賑災施粥,佛祖便上前化緣。王老財見有高僧到來,大為高興。把佛祖讓進客廳,奉上香茗。廳內正中,供奉著財神。內堂,隱約見供奉著佛祖。梵音嫋嫋,木魚聲聲聲入耳。

王大善人道:“吾皈依我佛,以善入懷,心懷天下百姓。高僧今日到來,不妨在府上多住幾日,好聆聽教侮。直麵佛音。”

佛祖道:“一杯茶,一口飯足矣,豈能再加打擾。”

王大善人真是非常樂善好施,懇切地說道:“如此,請帶上紋銀百兩,以助修廟之資,如何?”

佛祖沒有言語,隻管外行。阿難收下白銀,急忙跟上佛祖說道:“世尊,王大善人誠信佛教,又樂善好施,應是可度之人吧。”佛祖聽了,未置可否。

又過了幾天,他們來到一個小村子。佛祖在樹下小憩,阿難前去化緣。阿難走了很久,居然沒化到一粒米。再走,發現林邊有一小草棚,棚外,有一老嫗衣衫襤褸,奄奄一息,正曬著太陽。看樣子已有幾天沒吃東西了。

阿難正思量著是否上前,突聞遠處有人大喊著跑來:“娘、娘,我們有東西吃了。”

隻見一個衣衫破舊的年輕人,捧著個破瓦罐跌跌撞撞地跑來。阿難看見,瓦罐裏是一些米湯。

化緣隨緣,有緣即化。故阿難上前:“大娘,可否給我們一些吃的麼?”

年輕人麵有難色地愣了愣神,還是轉身去喂母親喝米湯,“來,娘,您喝湯。”然而,老嫗卻說道:“山兒,既有人化緣,就給他們一點吧,怎麼可以怠慢客人呢?”

“娘……”山兒眼紅,“您都兩天沒吃東西了,兒不孝,讓您餓著了,您喝著,我的一份留給他們吧。”

“山兒,你還有留著嗎?”

“沒有,娘。但兒知道,娘必不肯全喝完,會給山兒留下一半的,所以……”

“哦,為娘知道了,山兒,你就先倒一半給客人吧,不能讓客人等著啊!”

“娘!”山兒不忍,但還是聽從娘的話,朝阿難的缽盂中倒了半罐。

阿難接著這半罐米湯,卻感覺重似千均。不知什麼時候,佛祖已經站在阿難的身後,微微地點了點頭。

行走之間,阿難又問佛祖:“佛祖,如此善良之人,可度嗎?”佛祖不言,依然隻管前行。

這日,佛祖和阿難來到另外一小村落。發覺這裏民風淳樸,夜不閉戶,人與人之間皆互敬互愛,互相幫助,雖然窮困,但每個人都感到生活很滿足,很幸福。

佛祖問阿難:“你還記得一個月前文殊菩薩說過的一件事麼?”

阿難說記得,記得文殊菩薩說,他經過一個村落,發現這個地方民風不良,盜匪眾多,人們無心向善,日子過得很不安寧。

佛祖說:“你知道菩薩說的村落是哪裏嗎?”阿難說:“不知道。”

佛祖說:“喏!就在眼前。”佛祖接著為阿難解釋了事情的緣由:

“這裏的民風淳樸要歸功於一個善良的婆婆。三十年前她來到這裏定居,婆婆是一個善良的人,定居下來後,用自己弱小的力量建了一間很小的廟堂,通過努力又有了一尊泥塑的佛像。婆婆每天燒香念佛,日出行善,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每一個人而不求回報。人心本善,人們發現,佛祖帶給善良婆婆一棵善心,而有了善心,人們就有了好的回報。三十年,人們逐漸地變得善良友好,懂得互敬互助。民風終於好轉。”

佛祖微笑著朝阿難點了點頭:“知道誰是可度之人了麼?”

阿難回答道:“弟子明白了。王大善人,以善行世、濟人,求財得財;而山兒和他母親,孝感於天,善行於世,下半輩子必衣食無憂。”

佛祖再問:“而那個善良的婆婆呢?”“弟子還不是完全明白,敬聽佛祖金言。”阿難直言。

佛祖答道:“泥塑的佛,佛本無心,佛在善良婆婆的心中,善良的婆婆即是一棵佛心啊!有佛心者,即可度之人。要知道,心中有佛即是佛啊!”

阿難感言,頓悟。

醍醐灌頂

心中有佛即是佛,心地光明無處不光明。正如一句諺語:心中有陽光的人才能播撒陽光。人間至樂之境,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心中有佛,則佛已至。

禪機故事

待客之道。

趙州城的趙王特地拜訪趙州從諗禪師,這時趙州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來訪者說道:“大王!我現在已老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他,趙州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

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禪師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時,你為什麼反而下床到門外相迎呢?”

趙州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第一的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麵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佛學百科

何謂“慈悲”

慈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有生命的動物,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諸佛菩薩,從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的觀念中,自然地對一切眾生流露出無限的慈愛:願意無限度地給予一切眾生幸福快樂;願意無條件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憂悲苦惱。佛經中說:“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處處皆為法身,佛性無時、無處不在。

有一個“靈性”附在一個破灶上,以灶為身,使灶顯靈。於是有很多人祭祀它,供它,求它解決疑難。這個靈性貪圖人的供養,而且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隨鄉人的願而大顯神通。

頓時,一傳十、十傳百,鄉人都殺牛宰羊供養這個破灶。

有位禪師(慧安國師的弟子)恰好路過此地,看到鄉人如此愚癡,而這靈性欲望如此熾盛,不惜殺生害命,太不像話了!於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要度化這個附灶的靈性。

他拿起禪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說道:“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憑什麼烹宰物命!”其意是告誡這個靈性,你本性是遍一切處、妙用無邊的,可你卻拘著在這個泥水磚瓦合成的破灶上,受人供養,殺生害命,看似享受,實是造業,將來定會受報無窮。問它“靈從何起”,即是點醒它,靈不在磚瓦的灶上,而在你的佛性中,趁現在無色身之累,趕快回光返照,認識佛性,即能遍一切處,自在逍遙而無往不利矣。

禪師又敲了三下,這個灶就一下子倒塌了。靈性現一俊俏男子身,給禪師頂禮,感謝說:“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由此,禪師得名為“破灶墮”和尚。

醍醐灌頂

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佛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隻因我們妄想執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處,隻曉得這個肉身。這是很可惜的。

禪機故事

快說,快說。

雲門文偃是雲門宗的開山祖,他是在睦州禪師處開悟的。

睦州禪師機鋒迅捷,疾如閃電,讓人難以應對。他平常接人,才跨門檻,便一把抓住來人,喝問:“快說,快說!”若回答不出,便一把推出門去。

雲門去了兩次,睦州都閉門不見。到了第三次,睦州在門裏問:“誰?”雲門急答:“文偃。”

睦州剛露出一點門縫,雲門便闖了進去。睦州一把抓住,大聲喝道:“快說,快說!”雲門一愣神,便被推出門外。

睦州急急關門,夾傷了雲門的一隻腳。雲門疼得叫了起來。就在他一張口的時候,忽然大悟。

雲門後來接人,手段完全出於睦州。往往用一句話鏟斷疑情,不容擬議尋思,所以禪林中有“雲門天子”之稱。

佛學百科

什麼是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壇城,藏語稱作“吉廓”。曼陀羅源於古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動,那時的人們為了防止“魔眾”的入侵,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築起一個圓形或者方形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並在土壇上繪出他們的圖像,由此構成了後世壇城的基本框架,演變出多種形式和類別的曼陀羅。壇城作為象征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眷屬眾神聚居處的模型縮影。

畫餅不能充饑,悟道全靠自己。

香嚴智閑禪師是百丈禪師的弟子,學通三藏,知識廣博。百丈禪師圓寂的時候,指示他到師兄溈山靈佑那裏去繼續參禪學道。香嚴依言前往。

有一天,靈佑禪師對香嚴說:“我聽說你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是你聰明伶俐的地方。我現在想問你沒出娘胎時的本分事,你試著說一句,讓我預測一下你的未來。”

香嚴想了好半天,才說出幾句,但都被靈佑否定了。

香嚴說:“還是請師兄為我說說吧。”

靈佑斬釘截鐵地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告訴你答案的話,那仍然是我的東西,和你不相幹。我告訴了你,你將來會後悔,甚至會埋怨我的。”

香嚴隻得退回僧室。他把自己收集的各地禪師的語句都翻了一遍,竟沒有一句現成的話可以來應對,不由得感歎畫餅不能充饑,於是把這些筆記都燒掉了。

香嚴哭著告別靈佑師兄,說:“今生不再學佛法,就做個長期行腳的吃飯僧算了,免得勞心役神。”

香嚴來到南陽,看到慧忠國師的遺跡,便留在這裏。

有一天,他正在割除草木,隨手扔出一塊碎石,那石頭恰巧打在竹竿上,發出清脆的聲音。香嚴愣了一下,突然省悟了。他立刻回到房中沐浴焚香,向著靈佑禪師的方向遙遙叩拜,由衷地說道:“師兄實在慈悲,當時如果對我說了,哪有今天的開悟?”

禪師啟發弟子,是逼他自省自悟。香嚴受此逼迫,明白了依靠書本、依靠他人是無用的,絕望之下,一把火燒了筆記,決心不再學佛法。但也正是在這種絕境中,拋石擊竹的偶然一聲,撞開了他大徹大悟的智慧之門。

畫餅不能充饑,悟道全靠自己。在覺悟真理的過程中,常常會絕境逢生。

醍醐灌頂

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然而,上天卻賜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禮物,就是能讓我們思考,有勇於探索真理的本能。我們用這樣的恩賜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改變周圍的環境。借助這種恩賜,我們能在覺悟真理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機緣,常常會使我們絕境逢生。

禪機故事

還好,有我在。

雲岩曇晟禪師與長沙的道吾圓智禪師,同是藥山惟儼禪師的弟子,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關係非常親密。道吾禪師四十六歲時才出家,比雲岩大了十一歲。

有一天雲岩禪師生病,道吾禪師便問道:“離卻這個殼漏子,向什麼處,再得相見?”

雲岩禪師毫不遲疑地道:“不生不滅處。”

道吾禪師不以為然,提出不同的意見道:“為什麼不說‘非不生不滅處,亦不求相見?’”

道吾禪師說後,也不等雲岩的回答,就提起鬥笠往外走去,雲岩禪師便道:“請停一下再走,我要請教你,拿這個鬥笠做什麼?”

道吾禪師答道:“有用處。”

雲岩禪師追問道:“風雨來時,作什麼用?”

道吾禪師答道:“覆蓋著。”

雲岩禪師:“他還受覆蓋也無?”

道吾禪師:“雖然如此,要且無漏。”

雲岩禪師病好時,因渴煎茶,道吾禪師問道:“你在做什麼呢?”

雲岩禪師:“煎茶!”

道吾禪師:“煎茶給誰吃?”

雲岩禪師:“有一個人要吃!”

道吾禪師:“為什麼他自己不煎?”

雲岩禪師:“還好,有我在。”

佛學百科

禪宗、法相宗。

禪宗: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論,不立文學,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真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教義。在印度以摩訶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為主要依據,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曉得了一切事的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為祖,在中國以唐時玄奘三藏為始祖。

蓮花出於汙泥,金玉藏於土石。

宋朝的江西從悅禪師參訪雲蓋守智禪師的時候,對談不到幾句,雲蓋守智禪師就批評他道:“看你雖然是長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談吐竟如醉人一樣!”

從悅麵紅耳熱的答道:“請和尚慈悲,不吝開示!”

守智禪師問道:“你曾參訪過法昌禪師嗎?”

“學人看過他的語錄,已經融會在心,因此沒有去參訪。”

守智禪師再問:“你曾參訪過洞山克文禪師嗎?”

從悅不屑地回答道:“洞山克文嗎?終日瘋瘋傻傻的,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算不上大德禪者!”

守智禪師莊嚴地開示道:“禪在哪裏!你就往尿臭氣去參!”

從悅看守智禪師說得很認真,就依守智禪師的指示,去參訪洞山克文禪師,因而深領奧旨,便回來感謝守智禪師。

守智禪師問道:“你去參訪克文禪師如何?”

從悅誠懇恭敬的稟告道:“若不得禪師你指示,此生就蹉跎了,故特來禮謝!”

守智禪師道:“禮謝什麼?禮謝尿臭氣好了。”

醍醐灌頂

以貌取人,是很多人的通病,以穿著取人,更是常見的事情。禪在哪裏?禪不一定在較好的容貌上麵,不一定在美好的穿著上麵,“一條布裙,作尿臭氣”,這是慧眼看到的禪境。我們應知,蓮花出於汙泥,金玉藏於土石。

禪機故事

小小的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李渤一派得意洋洋地說道:“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

智常禪師接著問道:“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粒顆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佛學百科

普賢菩薩。

普賢,是梵文的意譯,亦譯為“遍吉”。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專司“理”德。其職責是把佛門所倡導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白象。相傳普賢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現峨眉山萬年寺有宋代銅鑄普賢騎白象的造像。

心似明鏡亦有痕。

很久以前,有一座寺院叫圓心寺,廟裏有個得道高僧,叫了空。他十六歲時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距今已經有近百年了。

了空大師自出家以來,每日裏,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鍾暮鼓,香熏經洗,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一時間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也絡繹不絕。了空大師知道,以自己的修行,死後是可以成佛的。

有一天,寺裏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裏尋一份清靜,找一方淨土。就跪在了空大師麵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您的徒弟吧。”了空大師看了看他,說:“你真的能了卻塵緣嗎?”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了空大師的心裏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了空大師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鏡如爾心,若能擦淨,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麵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

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了起來,就這樣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鑒照人。青年拿著銅鏡又來見了空大師。了空大師看了看,搖搖頭。青年不解,問了空大師:“難道銅鏡還沒有擦淨?”了空大師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青年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裏,依然孜孜不倦的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因為他的心早已斷絕紅塵皈依了佛門。他仿佛看見,在開滿蓮花的佛桌前了空大師正在為自己剃度,自己將來就是佛前的一支蓮,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盡自己也是幸福的啊。一縷佛光燃亮了希望,一盞心燈照亮著行程。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的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直到那個銅鏡被磨的薄如蟬翼,那個痕印還是沒有被磨去。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麵。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了空大師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麼一個鏡子暗示自己。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裏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不禁仰天長歎: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了空大師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覺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沒有盛開就凋落了;一朵看是清淨的蓮上,卻沾上了一點汙泥。了空大師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梁自盡了。

了空大師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空大師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裏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了空大師心裏長歎: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更何況那個青年啊。

醍醐灌頂

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麼不能博大一些呢?然而,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的不留一絲痕跡呢?人無完人,即使一個再優秀的人,身上也會留有一些不好的習氣,這就是一些“壞”的痕跡。所以,我們平日應勤擦拭,使之無痕。

禪機故事

自了漢。

黃檗禪師自幼便出家為僧。有一次他遊天台山時,碰到一個舉止奇怪的同參,兩人談笑,一如故人。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麵時,正好溪水暴漲,那個同參叫黃檗一起渡河,黃檗便說道:“老兄,溪水這麼深,能渡過去嗎?”

那個同參便提高褲腳過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然,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來呀!來呀!”

黃檗便叫道:“嘿!你這小乘自了漢,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同參被他罵聲所感動,歎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實在說,我不如你啊!”

說著,便消失了。

佛學百科

六根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隻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餘可類推。

心不正則心虛,心虛則惡行必露。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村莊,裏麵的村民有一夥人,整天好吃懶做,想吃肉又不出力氣幹活,於是這夥人便組成了一個偷牛的集團。這個偷牛集團有他們自己的偷牛妙計,每次偷牛時,幾個人都配合得相當好,做得幹淨利落從未敗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