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3 / 3)

醍醐灌頂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相信每個人都對自己都很關愛,但我們在關愛自己的同時也應去關愛別愛人。得到他人的關愛是一種幸福,關愛他人更是一種幸福,因為隻有你關愛了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關愛你。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愛,這樣世界上才會處處充滿愛。

禪機故事

何謂強大。

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瑪。阿格利瑪殺人不眨眼,當然也不打算放過佛陀:“都說你是法力無邊,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頭,讓大家知道誰更強大。”

“死之前,我有一個心願。”佛陀指著身邊的桃樹說,“請砍下這根樹枝。”

“那太容易了。”劍起枝落,阿格利瑪把開滿桃花的樹枝丟給佛陀,“還有什麼要說的?”

“我還有另一個願望。”佛陀憐惜地拾起桃樹枝,“現在請讓它長回去。”

阿格利瑪大笑:“你這個瘋子,世上誰能把砍下來的樹枝接回去呢?”

“可憐的人啊。”佛陀回答,“你自認為很強大,因為你能輕易地傷害生命。但破壞與摧殘是最容易做的事,連小孩子都會。隻有真正強大的人,才懂得如何治療上痛,創造生命。”

阿格利瑪頓時覺悟,從此成為佛陀忠實的弟子。

佛學百科

慈恩寺。

慈恩寺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寺院坐西朝東,建築麵積2995平方米。全寺共有房舍一百三十五間。正麵是山門,門內有鍾、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築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麵是天王殿,集資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樓。鍾樓內懸掛明代鐵鍾一口,嘉慶年間(公元1548年)鑄造,重約15噸,上鑄有“雁塔晨鍾”字樣。為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很多事情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

有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恰巧,一輛失去控製的大卡車,直衝了過來,盲人和他可愛的導盲犬當場被撞死了,於是主人和導盲犬一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門前。

正在這時,一個聖徒攔住他倆,為難地說:“對不起,現在極樂世界裏隻剩下一個名額,你們兩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

這個主人一聽,趕緊對聖徒說:“我的導盲犬又不知道什麼是極樂世界,什麼是地獄,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哪裏呢?”

“很抱歉,先生,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你們要通過比賽來決定由誰去極樂世界。”聖徒聽了,有些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眼,皺起了眉頭。

“哦,什麼比賽呢?”主人有些失望地問道。

聖徒就說:“這個比賽很簡單,就是賽跑,從這裏跑到極樂世界的大門,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可以進去。不過,你也別擔心,因為你已經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越單純善良的人,他的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於是,聖徒讓主人和導盲犬準備好,就宣布賽跑開始。他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入極樂世界,肯定會拚命的往前跑,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著。更令聖徒吃驚的是,那隻導盲犬也沒有跑,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

聖徒恍然大悟:原來,多年來這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永遠跟著主人行動,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可惡的主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他隻要在極樂世界的門口叫他的導盲犬停下,就能輕輕鬆鬆的贏得比賽了。

聖徒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導盲犬,心裏很難過,他大聲對導盲犬說:“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現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你快點跑吧!”

然而,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導盲犬,都像是沒有聽到聖徒的話一樣,仍然慢吞吞地往前走,就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果然,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主人發出一聲口令,導盲犬聽話地坐下了,聖徒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

這時,主人笑了,他扭過頭對聖徒說道:“我終於把我的導盲犬送到極樂世界了,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去極樂世界,隻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那麼,請您照顧好它吧!”

聖徒愣住了。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導盲犬,又說:“能夠用比賽的方式決定真是太好了,隻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它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了。不過它陪伴了我那麼多年,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見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會兒。如果可以的話,我真希望能夠永遠看著它走下去。不過極樂世界到了,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請你照顧好它吧。”

說完這些話,主人向導盲犬發出了前進的命令,就在導盲犬到達終點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他的導盲犬見了,急忙掉轉頭,追著主人狂奔。滿心懊悔的聖徒趕緊追過去,想要抓住導盲犬,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聖徒都要快。所以導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獄,導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

聖徒久久地站在那裏,喃喃說道:“我一開始就錯了,這兩個靈魂是一體的,他們是不能分開的……”

醍醐灌頂

事物的真相隻有一個,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卻會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人們看待事物,會或多或少地用自己的經驗、好惡和道德標準來進行評判,這樣往往隻會看到假象。看待事物,應摘掉有色眼鏡,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還應等一等,緩一緩,這樣才能看到真相。

禪機故事

無目之人。

有個和尚問投子禪師:“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他的腳應該如何前進?”

投子禪師說:“十方都有他的腳步。”

和尚又問:“沒有眼睛的人,他的腳步為什麼可以遍及十方?”

投子禪師說:“他還需要眼睛嗎?”

佛學百科

佛吉祥日(衛塞節)

農曆四月十五為殊勝吉祥的佛吉祥日,亦稱“衛塞節”。衛塞節,是巴利文的譯音,意思是月圓日,是象征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真理之光遍照世界,六道眾生都能感受到佛陀真理的啟示,破除煩惱與黑暗,證悟光明,清淨的佛性境界。佛吉祥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衛塞節不是紀念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是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槃的一代史跡紀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槃,都在陽曆五月月圓日,所以也稱“三期同一慶”。但也有人稱作“花節”,因佛在藍毗尼園出世,傳說那時天上散下許多香花;涅槃時天上也散花。這天人們常在佛像前供花或佳果等,無論供奉什麼禮物,都是表示對佛的恭敬和愛慕。

愛沒有重量,愛更不是負擔。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前往喜馬拉雅山的聖廟去朝聖。路途非常遙遠,山路非常難行,空氣非常稀薄,他雖然攜帶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來,還是顯得舉步維艱,氣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斷向前遙望,希望目的地趕快出現在眼前。

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年紀不會超過十歲,背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孩,也緩慢地向前移動。她喘氣得很厲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雙手還是緊緊嗬護著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經過小女孩的身邊時,很同情地對小女孩說:“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的那麼重!”

小女孩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背的是一個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個重量,他是我弟弟。”

沒有錯,在磅秤上,不管是弟弟或包袱,都沒有差別,都會顯示出實際的重量,但就心而言,那小女孩說得一點沒錯,她背的是弟弟,不是一個重量,包袱才是一個重量。

她對她的弟弟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愛。

愛沒有重量,愛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喜悅的關懷與無求的付出。

醍醐灌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愛就是無悔的付出與關懷。愛,看似簡單,但真正的愛與不愛關鍵還要是看你的胸襟夠不夠寬廣,就像歌詞中唱的那樣“很愛很愛你,所以願意舍得讓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這才是愛的真諦。“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相信每一個付出的人最終都會得到他所給予別人的一切。

禪機故事

趙州救火。

趙州禪師是唐代禪僧。曹州郝鄉(一說青州臨淄)人,俗姓郝。法號從諗。年八十猶行腳,是中國著名禪僧,一百二十歲才圓寂。

趙州從諗和尚未開法之前,依止於南泉普願之座下。

某日,趙州任火頭(負責點火、燒火之職稱)時,欲勘驗大眾僧。

故意在廚房中,關起門燒火,一時煙霧大作,而後大叫救火!

待大眾趕來,卻要大眾下一轉語,契中佛法始肯開門,弄得大眾慌張不已。

這時住持南泉普願趕來,由門隙送鎖匙入門,趙州才開門出來。

佛學百科

虛雲法師。

虛雲法師(公元1840—1959年),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號虛雲、幻遊,祖籍湖南湘鄉,出生於福建泉州。虛雲大師一生習禪苦行,以長於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刹著稱。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身兼乘曹洞、臨濟、雲門、法眼、溈仰五家法脈,著有《雲居山誌稿》、《重建雲居山真如寺事略》、《雲居山重修流通序》。他是中國禪宗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人輯有《虛雲和尚法彙》和《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行世。

愛心體現在一點一滴中。

從前,有個喇嘛喜歡獨自在山間的一潭清水前觀修,那正好有一塊平坦的大石頭,他可以坐在上麵,可是每次當他剛坐好,準備開始修行的時候,卻發現有幾隻小飛蟲落入水中掙紮,他慈悲地彎下腰去,將它們一一撈起,放到安全的地方,當他再一次調整好盤座的姿勢準備開始修法時,又會再一次地發現,又有其它的小蟲飛到潭水裏,無助的掙紮。

他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從來沒有安靜的坐著,把修法的時間都用在打撈落水小蟲的事情上了。

他的師兄弟知道以後,都來勸他:“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遠離這些瑣事的幹擾。”

一位好心的師兄說到:“那樣就可以很快進入甚深的禪定,開悟的時間就指日可待了。”另一位師弟接著說:“你可以試著閉上眼,不要被世間紛亂的幻相所吸引。”

另一位師兄幹脆說到:“你這樣反複坐下、站起、坐下、站起、怎麼能夠修行成功呢?”

喇嘛聽完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善意關懷,對大家說到:“各位師兄說得對,如果我能安靜的觀修,那麼我的修行功夫一定很有進步,可是我每天誦經,反反複複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並不斷地念誦觀音菩薩無私的大悲心咒,又怎麼能夠忍心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可憐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裝著沒看到呢?”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他的那一群師兄弟竟不知如何作答。

醍醐灌頂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很重視自我價值,想做出一番事業來。但是,要怎樣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呢?日常生活中很少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能讓我一下子全部展示出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隻有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愛護每一顆花草樹木,愛護每一隻小動物。自身的價值也就體現在這大量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愛心也是如此。

禪機故事

公雞與蟲兒。

有個兒童,才七歲,但常常找無德禪師,和他東南西北亂說一通,但無德禪師卻認為這個童子機智不凡,出言吐語,常有一些禪味。有一天,無德禪師對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沒有時間經常跟你在這裏辯論胡扯。現在和你再辯一次,假如你輸,你就要買餅供養我;假如我輸,我就買餅和你結緣。”

童子聽後說道:“那就請師父先拿出錢來!”

無德禪師道:“最要緊是辯敗才要錢,辯勝並不成問題。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隻公雞。”

童子道:“我是小蟲兒。”

無德禪師抓住機會說:“是的,你是小蟲兒,你應該買餅給我這隻大公雞吃了!”

童子不認輸,爭論道:“不可以,師父!你要買餅給我才行,你是大公雞,我是小蟲兒,我見到你我可以飛走,因為師徒之間不可以爭論的!那你不是輸了嗎?”

無德禪師抓住童子的手,引來許多民眾,無德禪師說:“這個問題跟戰爭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門不能判斷,就必須請村民來裁決,這裏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說誰都沒有擁護者。大家呀!請你們為老僧和童子判斷一下吧,我們賓主之間誰有理?”

大眾不能判斷,於是無德禪師認真而莊嚴地說道:“必須是睜眼睛的禪師才能判斷。”

過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無德禪師悄悄地買餅,送給了那七歲的童子。

佛學百科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蜀岡風景區之中,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古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大明寺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公元457—464年),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年),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亦稱“西寺”。

父母養育之恩,重過於須彌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集會。

佛陀引領著大眾往南而行,忽然看見路邊聚集了一堆枯骨。這時,佛陀忽然至誠恭敬地向這些枯骨五體投地禮拜。

阿難尊者見狀,合掌請問佛陀:“您身份如此高貴,為何要禮拜這堆枯骨呢?”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及大眾:“這堆枯骨,是我前世的祖先,多生的父母。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至誠頂禮跪拜。你們現在將這堆枯骨分作二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阿難尊者疑惑地問:“為什麼男骨是色白且重,女骨是色黑且輕呢?”

佛陀回答:“男子在世的時候,常到寺院聽經聞法,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骨頭是色白且重;而世間女子,常沉溺於情愛中,故喜歡生男育女,認為這是天職,每生一小孩,須用乳水養命,乳由血變成,所以身體憔悴,死時骨頭變成黑色,重量也比較輕。”

阿難尊者及大眾聽到這些話,心如刀割,垂淚悲泣的問:“世尊!母親的恩德要如何報答呢?”

佛說:“母親有許多恩德是無以回報的。例如懷胎時百般照顧保護胎兒,任憑胎兒拳打腳踢,晝夜難眠;生產時,生命交關,務必要先知道孩子平安,勝過自己所受極大劇烈苦痛,乃至命在危旦也不顧;為養育孩兒長大,不惜自己受饑受凍,一生奔波勞苦;孩子遠行,父母天天擔憂掛念,直到看見平安歸來,才放下不安的心;遇逆境時,願代孩子受苦,無限體恤愛憐;從小孩出生到自己兩眼閉上,不能照顧了,這份愛仍永無休止。這樣的深恩,就算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走,擔子將皮肉磨破,又穿透骨髓,也不叫苦,鮮血流下淹沒了足踝,經過百千萬劫,仍報答不了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生於饑荒,為了不讓父母挨餓,割下身上所有的肉,供父母充饑,經百千劫還是難以報父母恩。因為父母恩重,所以我至誠頂禮父母遺骨。”

醍醐灌頂

佛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還債的,而父母就是我們最大的債主。我們欠下的最多的卻不是錢,而是父母從我們在胎兒時期就為我們操勞的那份恩情。即使我們以後有很多錢,就算能夠買下一座山也還不了那份恩情。而父母也從未想過讓孩子償還什麼,隻要是看著孩子能一天天的平安長大,他們也會覺得欣慰。這就是對我們恩重如山的父母。

禪機故事

無情說法。

洞山禪師初次見雲岩禪師的時候,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岩:“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雲岩:“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雲岩:“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為什麼呢?”

這時雲岩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雲岩:“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岩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洞山聽後,不禁失聲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終於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佛學百科

棲霞寺。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元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坐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是三論宗的發祥地。棲韋寺占地40餘畝,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等大小殿堂幾十所。寺外右側是舍利塔,始建於隋文帝元年。舍利塔往東是千佛岩。內有佛像500餘尊,棲霞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江蘇省佛教協會設在棲霞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也設在該寺,成為我國佛教教育的基地之一。

母愛之心大過禪定之心。

從前,有一位在深山裏修行的道家仙長,準備開爐煉丹了,萬事俱備,獨欠一個守爐看火的道童。雖然大家都知道給這位仙長做道童會有好多的好處,但大家也都明白自己將會經曆怎樣艱辛的考驗。

終於有一天,來了一個人應征做守爐的道童。

道長就對他說:“你若能從現在開始不作一言,便可做我的道童。你願意嚐試嗎?”

來人堅定地點了點頭,接著天旋地轉,墮入無數世輪回中,但不論貧富貴賤,王侯將相,販夫走卒,他都堅持不語,每趟由生至死,都是不作一言的啞巴。

最後在他的某一世中,他成為了一位婦女,嫁夫生子,豈知兒子剛出世未滿一月,家中便來了賊人。

賊人在她麵前殺掉了她的丈夫,然後又把她汙辱,她始終堅持不語,到最後賊人要把嬰孩也殺掉的時候,她忘記了她輪回的目的,狂叫著阻止。

於是他從輪回中醒轉過來,發覺自己還在丹房中,一切都沒有改變,隻是多了一臉熱淚。仙長歎道:“罷了!你仍是難以割舍母子之情。”

醍醐灌頂

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母愛緣於天性,緣於自然,不夾一點私,不摻一點假,無需任何理由,是一種純潔與神聖的愛。十月懷胎,給予乳汁,傾心嗬護,用全身心乃至整個生命去投入,全為一種本能。為人子女者,當應珍惜母愛,並以愛回報母愛。

禪機故事

茶陵鬱山主開悟。

茶陵(今湖南長沙附近)鬱山主,生平不詳。出家後,一直住在山中,不曾行腳。

一日,從廬山來了一位募化的僧人。

鬱山主和他談到宗門中參禪頓悟的事情,對方建議教他看這樣一則公案:

僧問法燈(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法燈雲:“惡。”

於是,鬱山主就按那位僧人的教導,放下萬緣,朝於斯,夕於斯,一心參研這個公案。這樣一直參了三年。

一天,鬱山主騎著小毛驢外出,在過一座木板橋的時候,小毛驢突然一腳踏翻橋板,連人帶驢,一齊掉到橋下。這意外的一驚,令鬱山主頓時言思路絕,豁然大悟。於是作偈曰: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鬱山主悟道後,深信佛法不從人得,更是深居簡出,不再遊方。

鬱山主乃白雲守端和尚的得度師。白雲守端和尚曾就鬱山主悟道因緣,做詩讚曰:“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囉哩囉。”

佛學百科

普賢菩薩聖誕。

普賢菩薩聖誕在農曆二月廿一。普賢菩薩是佛教中常見的一位菩薩,他和文殊菩薩一起,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賢象征真理。普賢是梵文,又譯作“遍吉”,即普遍賢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