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一百二十一章過年(1)(1 / 2)

那位同仁還問了謝山一句,裝電話的和謝山是什麼關係,如果關係好的,可以走內部的流程,價格要便宜很多,加上黃石子鄉一直是電話業務的荒漠,為了擴大電話業務的影響,他請示一下領導,也可以給減免一些費用。

話都說到這了,謝山當然要為自己的老鄉爭取一些利益,這是一個麵子問題,還有現在交好一下陳實,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有事情求到陳實了,這可是說不清楚的,留下人情,日後好相見。

謝山和陳實兩人又商量了一下細節,陳實年後過了十五還是要來一趟郵局,先把錢交了,然後才能確定什麼時間開始敷設電話線路。

鎮上的事情辦完了,不好不壞,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不管怎麼努力,屌絲要想辦成一件事情非得跑斷腿、磨破嘴、看冷臉、聽惡語,這還是好的,要是跑斷腿還是見不到辦事的人,那才悲哀。而不像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都不用自己開口,手下的人馬上就會揣摩自己的意圖,把事情辦的妥妥貼貼(發了一點牢騷)。

年三十,陳家莊人也都沒有休息的,大家幹完地裏麵的活,才開始準備過年。這也是大家窮慣了,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時光,這些東西不牢牢攥在手中,一眨眼就會跑掉。

沒有煙花沒有炮竹,也沒有一絲歡聲笑語,今天不是重頭戲,大家也就是簡簡單單吃了個晚飯,就準備起明天聚餐的東西來,陳家莊兩排老土窯的燈光一直在溫暖著人心。

其實過年有很多講究的,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麵,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幹幹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麵掛個銅錢,下麵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還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麵向東方了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裏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別看說的這麼輕巧,做起來可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心血的。關鍵還是要做,習俗習俗,沒人做,那也就流傳不下來,也就稱不上習俗,陳家莊就是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