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反擊50(2 / 3)

由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造成工廠倒閉,工人失業。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期間,僅上海、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20多個城市,即有27000多家工廠企業倒閉。抗戰勝利時,上海有4000餘家大工廠,1947年1月開工率占20%;1至6月倒閉工廠、商號1600餘家。天津當時有工廠5000餘家,1947年開工的隻有5%,95%的工廠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在重慶,1946年全年倒閉工商企業7000餘家。隨著工廠倒閉、停工,各大中城市到處是失業大軍,1947年失業半失業工人,上海近200萬人,重慶18萬人,天津、青島各為7萬餘人,昆明為6萬人。當時,南京政府善後救濟總署《為懇分函各有關機關實施救濟長衡兩市勞工意見書》說:湖南長沙、衡陽二市的失業工人,“扶老攜幼,寄宿露天,饑寒交迫,風雨不蔽”,“居則倚危牆而搭棚,三五共處;食則采野蔬充膳,僅堪療饑”。

在國民黨統治的廣大農村,由於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需要,一麵加緊向農民攤派各種名目繁多的各種田賦、稅捐,自耕農負擔達到收獲量的60%~80%,佃耕農除50%地租外,還要負擔15%~20%的苛捐雜稅。一麵在農村大量征兵,1946年為50萬人,1947年增至150萬人;強征民夫更無可勝計,造成大批農業勞動力逃亡或流離失所。同時,在1946至1947年間,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據南京政府統計資料:1946年有19個省600萬畝耕地被水淹,1947年有15個省受災。趁災禍蔓延之機,高利貸猖獗一時,在廣東龍門縣竟有1年間本利高達貸款的5倍,其辦法:借穀伸銀,每百斤35000元,其銀本至早穀登場時,照時價折算交穀175斤,由銀伸利穀,每千元合利穀10斤,限兩造交清350斤,合計本利需還525斤。高利貸橫行的結果是造成大量耕地荒蕪,1946年在粵、湘、豫三省有5800萬畝,1947年拋荒耕地廣東達75%,江蘇為60%,安徽、湖南在30%以上,河南為25%。據1947年3月,察哈尓省主席傅作義給南京政府呈文稱:“年來因治安不靖,民生凋蔽,人民無力耕種,因而荒蕪之土地為數甚大,就可靠之調查統計,至少在40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已耕地總麵積三分之一。”當時,外國經濟專家估計,國民黨統治區1946年農業產量,僅及1932至1936年間平均產量的三分之二,1947年隻合抗戰前的60%。1946年9月28日,宋子文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所作政治報告中承認:“三十五年(即1946年)度,遭逢數十年未有之饑饉,災民達數千萬。”當時,國民黨吉林省新聞處長葉顯銳在給南京當局《為平抑物價貢獻芻蕘》中呼籲:“中國已臨著經濟大危機的關頭,若不設法挽救,恐將因經濟的破產使政治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