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反擊50(1 / 3)

50

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在蔣介石積極依附美國,準備發動全麵內戰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高度發展。四大家族控製的四行二局等中央和地方金融機構的特權,實行通貨膨脹和金融投機,成為掠奪人民的主要手段。抗戰後隨著內戰的升級擴大,蔣介石政府出現巨大財政赤字,1946年為43000餘億元,1947年高達27萬餘億元。彌補巨額赤字的唯一辦法是濫發鈔票,增加通貨發行額。1945年發行法幣10319億元,1946年增至37261億元,比上年增2.6倍;1947年更增至331885億元,比1945年增長32.2倍。鈔票發行額以天文數字劇增。抗戰結束時,官定法幣對美元彙率為20比1,1946年2月下旬,陳立夫以中國農村電影教育公司董事長名義,按此彙率預購外彙119萬美元;3月初,重慶國民政府正式開放外彙市場,法幣對美元彙率規定為2020比1;至8月中旬,又調為3350比1。僅6個月時間,陳立夫坐漲利潤167.5倍。1947年2月以前,黃金允許公開買賣,四大家族從國庫中大量拋售黃金;2月以後,又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強製收兌民間散落黃金,並於3、4月間發行短期庫券美金3億及美金公債1億元,在這一放一禁,一拋一收之間,大發橫財。四大家族更假接收之名,大量占有日偽之工廠和民營工業,使官僚資本在國家工業係統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宋家幾乎控製了平津地區的輕工業,僅天津中紡七廠擁紗綻32萬餘枚,占天津紗綻的84%。由官僚資本控製的中國蠶絲公司,到1946年8月,已擁有上海、江浙兩地的八大繅絲廠,798台機器;此外,還在嘉興、蘇州、上海等地設立蠶絲、製絲、絲綢工廠。1946年,中國蠶絲公司貸款200億元,承辦春繭、蠶農養蠶,每擔鮮繭成本至少需15萬元,而公司規定價格卻隻有10萬元,收購時實際付價則低到7萬元,還不到成本的一半。宋家控製的台灣糖業公司,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台糖,其成本加運費每市擔不過5萬元,而轉銷到上海後,1946年6月中旬開價73000元,月底升到123000元。1946年春夏間,陳係報刊曾披露了孔、宋兩家利用“糧貸”投機的新聞:1946年4月,重慶國民政府放糧貸10億元,宋係的商業公司為受貸主要公司,利用糧貸到處高價搶購糧食,使上海市場米價由每擔3萬元躍到63000元。甚至“糙米賣主隻要51000元一擔,他們卻硬要以55000元買進,一定要使大米價打破63000元的大關”。

由於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巨額軍費,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加上美貨的源源湧流,使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陷於嚴重危機。據當時南京政府主計部統計局資料:1946年全國躉售物價平均總指數比抗戰前物價水準上漲3790餘倍,1947年更漲至為27100餘倍,兩年中增長率為18.2%;1946年全國零售物價平均總指數比抗戰前上漲4300餘倍,1947年增為37300餘倍,兩年中月增長率為17.8%。1947年2月17日,蔣介石政府頒布《經濟緊急措施方案》,禁止黃金買賣及外彙流通,凍結生活指數,限價配售日用必需品,藉以控製物價上漲勢頭;但這些措施都徹底失敗。據南京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關於1947年度物價波動概況的報告》稱:1947年物價共經曆了四次漲風:第一次為年初至2月底,物價總指數上升68%;第二次為4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升100%;第三次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上升74%;第四次為11月中旬至年底,上升30%。其中上漲最烈、對人民生活影響最大的是米價,每擔米1月為6萬元,6月升為50萬元,7月達到65萬元,11月底竟為110萬元,上漲19倍。直接受到物價衝擊者首先是城市居民,有關的統計資料說明:1937年上半年,一個成年男性城市居民每月總消費值平均為15.04元,到1947年度上升為397026元,增長26000餘倍。從1946年1月到1947年12月間,每月生活費總指數增長率約為18.5%。據當時美聯社一則新聞報道:法幣100元,在1937年尚可買兩頭牛,到抗戰勝利時,隻能買一條魚,1946年可買一個雞蛋,到1947年底隻能買到三分之一盒火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