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速寫篇(五)寫在“八一五”邊上(1 / 1)

我剛剛在上寫抗戰時,看到比較多的評論是:既然你說的是正麵抗日戰場,怎麼會從東北和張作霖講起?要知道,那時離七七事變還遠得很哩,是不是跑題了,而且跑得很嚴重?

我想,之所以有這麼一個疑問,與我們腦子裏一直存在的一種習慣性思維有關.那就是,一講到抗日戰爭,肯定是“八年抗戰”。

抗戰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在史學界其實早有爭議。不獨國內專家有不同意見,甚至日本在界定中日戰爭時,也把起點確定為九一八事變,因此他們稱抗戰為“十五年戰爭”。

任何事的發生都有緣由。全麵抗戰,也就是“八年抗戰”,不是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事實上,七七事變發生時,日軍已對北京形成了包圍,而日本人當初的構想,是想把華北平津作為“滿洲國”也就是東北的隔離帶。

這個時候,東北已被日本入侵達七年之久。

有人可能會說,這七年裏麵,主要是東北義勇軍在作戰,那是敵後戰場,而不是正麵戰場。

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在九一八事變後的很長時間裏,日本並沒有能夠完全占領東北,特別是黑龍江。

民族英雄馬占山率領的是東北軍在黑龍江的正規部隊,他發起江橋抗戰,就是阻止日軍進入黑龍江,包括其他義勇軍,也延緩了日軍對東北的占領。所以,在東北被完全占領之前,這裏不是敵後戰場,而是正麵戰場,這也是我在連載時,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馬占山和東北義勇軍的原因所在。

除了東北之外,中日兩國政府軍隊的直接碰撞也從沒有中斷,甚至還有大規模作戰。

比如九一八事變後僅僅幾個月不到,就爆發了淞滬的一?二八抗戰。這是中國最早與日軍進行的一次大會戰,參戰部隊除十九路軍外,還有數量相當的國民黨“中央軍”精銳部隊。又比如兩年後的長城抗戰,也是一次舉國規模的會戰,“中央軍”、東北軍、二十九軍、晉綏軍齊齊參戰,總兵力達到二十萬人以上。這兩次會戰,都有中日兩國政府的背景,一直到七七事變前的綏遠之戰,雖然是由傅作義的綏軍出麵,打的是滿蒙偽軍,但近年的史料表明,它的後麵也有國民政府策劃並支持。

或許你會說,不叫“十五年抗戰”,而叫“八年抗戰”,可能是中國沒有正式對日宣戰的緣故。

然而中國對日宣戰,還是太平洋戰爭後的事,而不是在“七七事變”之後,那時即使“八年抗戰”也已經打了過一半。

日本入侵東北,是抗戰的原罪和起點,而抗戰又以暫時失去東北為開始,以勝利收複東北乃至台灣為結束,這是我一直抱有的觀點。

另外,我想說的一點是,對於曆史,我們應該抱有一點起碼的溫情和對前輩的尊崇。

我常常看到在一些描寫抗戰的作品中,把失敗的中國軍隊寫得狼狽不堪,作者甚至用一種嘲弄的口吻來極盡笑罵之能事。

每每此時,我都備感無語,同時感到非常痛心。

作為正麵抗日戰場的主要力量,我也寫了很多國民黨軍閥、政客的內耗和權鬥,這些內耗和權鬥影響了抗戰力量的發揮,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侵略者的乘虛而入。同時,無論是在正麵戰場還是敵後戰場,環境都是一樣嚴酷,強弱對比也是一樣懸殊,一個又一個失敗不可避免。

可是人這一生,難道就隻能生活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氛圍中,除了勝利就是失敗?

恰恰相反,在抗戰史上,很多生命的輝煌,正是在“失敗”之後盛開綻放的。

中條山之戰失敗了,滇軍名將、身為上將軍長的唐淮源飲彈自盡。他認定,在抗日戰場上,“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所以要“為國家為民族保全人格”。

棗宜會戰,你也可以說它失敗了,因為作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都當場戰死殉國。可是張將軍的死,讓日軍都為之感動不已,稱他是“絕代勇將、軍人楷模”。

沒有這麼多感人肺腑的情節,我們能想象抗戰有勝利的那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