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用剪刀做手工時,如果有個別孩子還不會用剪刀,我們保育人員就到那個孩子身邊去教他如何用剪刀。其目的不是為了讓那個孩子更好地學會用剪刀,而是讓孩子通過製作手工,從中得到快樂,做出更好的手工。
如果為了讓那個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也學會使用剪刀,讓他反複地練習,孩子就會失去創作的欲求。自由自在地使用剪刀僅僅是一個“手段”,並不是“目的”。而我們幫助有障礙的孩子,也完全如此。
在思考對有障礙的孩子保育的時候,我考慮的是“昴星”。昴星是由幾十個星星組成的星團,“昴星”這個詞,源於日語集合到一起的“統合”一詞。因為每一個星球發出不同的光,星團才產生了更亮更美的光。這些發光的星球就是有障礙的孩子,是男孩,是女孩,是各種年齡段的孩子。
孩子的發育過程
我們需要根據200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保育園保育指針》第2章“孩子的發育”中的8個發育過程,理解“孩子發育的特征”,考慮孩子的發育及生活的連續性,實施保育。在這個過程中,保育人員應該掌握孩子身心發育的狀態,為孩子的發育提供必要的援助,實施守護型保育。
保育時間·兒童數量·保育人員數量
原則上按照8個小時安排(可以根據孩子家長的上下班時間,在保育工作時間內調整)
開門時間正常保育時間7:30~18:30(11個小時)
延長保育時間18:30~20:30(2個小時)
兒童數量0歲15名,1歲20名,2歲20名,3歲20名,4歲20名,5歲20名
職員數量園長1名,副園長1名,事務長1名,保育人員26名(臨時增加保育人員若幹名)
護士1名,營養師2名,廚師2名,雜務1名
嬰幼兒保育的長期展望
1.向小學生過渡
在有關OECD 加盟20個國家的《強壯的起點Ⅱ》(1)一書中,記述了影響嬰幼兒政策的社會、經濟、思維方式以及研究的各種要因。現在,在任何國家都將如何順利地從幼兒保育過渡到小學校,以及學齡前保育方式作為一個政策問題。並警告我們,這個過渡一般可以成為對成長發育的一種刺激。如果什麼都不做,突然升入小學,沒有深思熟慮,尤其是對兒童會有退步和失敗的危險性。
在《強壯的起點Ⅱ》中,展示了向小學生成功過渡的實例。不是將向小學生的過渡視為“學校準備”的方法,而是類似有著社會保育傳統的國家所實踐的那樣,將保育園時期作為對人生做好多方麵的準備、終身學習的基礎階段。其主要目的就是,“孩子們所有的一切,不是為了完成事前確定好的知識和熟練程度,而是提高學習的意欲和好奇心,增強自信。”
OECD 的PISA(1)調查中,在日本呈現出學習能力逐年下降的傾向。為此,日本政府開始重新審視“寬鬆保育”,減少了“綜合學習”的課程。但是,學習能力下降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征兆。而“對學習的欲求和欲望”在調查對象國家中日本為最低。同時,沒有“自信”被認為是日本孩子的整體傾向。與此相比,日本孩子具有許多特定的知識,對事物的熟練程度也相當高。這些成為當今日本社會的主要目的。
在學習形態上,ECEC推薦的學習方法,不提倡單純由大人來指導學習,而是通過孩子們自己、通過小組項目能動性的教育方法。
2.讓孩子在設施型保育中成長
如此觀察當今世界孩子成長的問題時,少子化時代的問題是在社會中培養孩子更加困難,在這種狀況下,應該考慮如何保障孩子成為社會一員的機會。同時,應該從嬰兒時期就形成孩子集體,讓孩子從集體中學習,而在家庭、地區則很難實現這種集體。因此,為了從0歲開始就很好地保障孩子的發育,以孩子集體為基礎,培養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建立自立基礎的設施型保育愈加重要。我們應該審時度勢,超越時代,為了使現在的孩子更好地活好當下,實施符合時代變化的保育方式是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