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守護型保育的保育課程(2)(2 / 3)

從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從扶著東西站立,到獨自站立,然後到扶著東西走路,這是一個發育過程。保育人員在準備了寬敞的場所之後,不是隨便地讓孩子爬就可以了,而是應該在孩子可以到達地點的前方等著孩子,在孩子發出信號時能夠發現,並且能夠及時對應。

因此,保育人員不需要緊貼著孩子,而是需要在稍微有些距離的地方“守護”。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不是“替孩子做”,也不是僅僅“守”,而是很好地觀察每個孩子所處的發育階段,在很好地“守”的基礎上,提供符合孩子發育階段的“幫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守護型嬰幼兒保育”。

3.符合目標、有選擇的保育

在集體中,有著各種正麵的力量。尤其是集中在一起統一教授知識等的時候,集體保育則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集體保育中還有另外一個側麵,就是每個人的意願及個性,或者發育的不同等往往被忽略。

從前對孩子集體的保育或教育好像是做“豆腐”。就是把許多豆子泡在一起,磨碎,固化,做出整齊的形狀,變為另外一種叫做“豆腐”般的集體。在這裏,必須把與大家不同的“異物”清除出去。

本來應該從集體獲得力量,然而不知何時,為“創造好的集體(=整齊光滑的豆腐)”所做的努力成為創造集體的目的,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時代的潮流朝著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及價值觀,重視每個人的意誌,伸展每不能很好地發揮它的功能了。比如,學年崩潰。以排除他人來主張自己,以及無視共生社會規則的行動絕不應該受到尊重。這是因為孩子們不可能從一個蔓延著錯誤的個人主義、功能不健全的集體中獲得力量。

4.重視與人交流的保育

對集體的看法也在變化。與產業社會時期的大工廠體製中高效的集體的“整齊劃一”相比,我們將有意識地培養認同每個人的差異、在共生社會的“異同體”中“共同學習”的集體。

[聚合型保育(納豆理論)]

我們在“承認個體”、“重視個體”的同時,也必須創造將“個體和個體緊密結合”的新型集體。我試著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納豆理論”。現在,即使一直在主張個人主義的歐美,作為下一個時代的課題,也在積極努力實現“聚合型保育”。就是說,把大大小小的豆子放在一起煮之後,不是做成豆腐,而是做成納豆。不是把豆子磨碎、固化、定型,而是經過發酵、攪拌,讓豆子和豆子以絲狀聯係在一起。如果需要拔出更多的絲,則需要更好地攪拌。這樣,隨著豆子與豆子之間距離的可即可離,就會連在一起,不容易被切斷。不是渾然一體,但也絕不是支離破碎。

認同每個人的差異,伸展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然後再把這樣的個體與個體緊密地聯係起來。從黏黏糊糊之中提煉出美味,這是日本人最擅長的。我想,作為日本人,我們要將“不是均一的團塊”,而是“個體和個體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種像納豆一樣集體的模式傳播到全世界。這就是構築聚合(sotial cohesion)型社會。

[有障礙孩子的保育(星星集合體=昴星)]

人類在遇到某些巨大災難時,為了留下可以繁衍下去的遺傳基因,完成了各種進化。因為如果大家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那麼出現大的問題和障礙時,人類就會滅亡。男人和女人的作用不同,大腦的結構也不同,為了能夠繁衍下去,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和能力都完成了不同的發育。其中,身體有缺陷、智力有障礙的孩子也有著某種作用。對於這些,孩子們不是用大腦去思考,而是通過身體自然地理解。

當然,有障礙的孩子在某些部分需要通過訓練來掌握生活的本領。不能在椅子上坐的孩子,隻是單純地把他放在集體中也坐不起來。按照社會生活的基本水準,基本學習能力的部分的確需要訓練。

發育障礙,是在發育期的障礙,不能根治,也不會加重。與其說是發育障礙,不如說是發育偏倚。在看到孩子不足的時候,就要發現孩子的長處。不要單純去彌補不足,而是要充分發揮能夠發揮的部分,將其轉化為可以為他人做貢獻的力量。這樣,無論對孩子還是對社會,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