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絕句妙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①。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②《天淨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①小橋流水平沙:這裏據《曆代詩餘》,通行的版本都作“小橋流水人家”。②馬東籬:即馬致遠,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和戲曲家。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元人馬致遠的《天淨沙》小令,雖然隻有寥寥數語,卻深得唐人絕句的美妙境界,整個元代的詞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先生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及:“《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這是非常高的評價,《天淨沙》是曲中妙絕之作,此乃“有我之境”,卻勝似“無我之境”,堪稱意象排列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首小令非常短,隻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沒有出現一個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精確地傳達出旅人淒苦的心境。
以景托情,寓情於景,這首曲是典型的景情交融,烘托出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枯”“老”“昏”“瘦”等字眼讓濃鬱的秋色當中蘊含著無限的淒涼悲苦。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有著畫龍點睛的妙處,讓前四句所描繪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的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馬致遠在旅途中所見所聞,是眼中之物。但同時也是其情感載體,是心中之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動襯靜,更凸顯其靜,形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使用諸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整部作品都充滿著濃鬱的詩情。意象就是指出如今詩歌當中用來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通常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點。古代很多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在此曲當中明顯地體現出了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當中排列有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寫照,也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假如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在同一個作品中,不同的意象其地位比較均衡,並沒有刻意突出某一個個體,其情感指向趨向於一致,即諸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與作者相同的情感基調。此曲也是如此。作者為表達自己內心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了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傳達出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結合,使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與單一性。諸多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相結合,是造就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馬致遠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能夠突出與強化淒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夠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展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把自身情感濃縮在這十個意象當中,最後才用點睛之筆揭示了全曲的主題。他刪除了一些盡管很美,但在表達情感方麵不相契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讓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方麵具有統一性。
運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的重要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心中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有了普遍的社會意義。悲秋,是人們麵對秋景時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感體驗,由於秋景(尤其是晚秋)大多是冷落、蕭瑟、淒暗,經常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代表,所以秋景一方麵確實能給人帶來生理上的寒冷感,另一方麵又可以引發人心當中固有的各種悲哀之情。
所謂唐人絕句妙境,就是指用簡潔的語言描繪出生動的事物形象,通過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寫出複雜而深厚的情感。先生此論可謂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