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貴在自然
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如果寫詩填詞時能夠不寫讚美譏諷、拜見贈答的應酬文字,不使用堆砌典故的句子,不追求華而不實的文字,那麼對作詩之道的理解就過半了。
靜安先生評價詞的角度千變萬化,但究其根源,其實始終離不開清新自然、直抒心曲,強調詩詞境界、注重氣象,也都是圍繞清新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來闡發的。這是貫穿整部《人間詞話》的一個核心。
或讚美,或譏諷,或是拜見贈答的文字不可能抒寫真切的感情,堆砌典故的句子和華而不實的文字所描繪的形象絕不會鮮明生動,反而喪失了自然天成的美感,文學的美是源自於自然的美,是超越了功利心的美。隻有真情實感,才能更接近於文學美的本質;唯有真情實感,才能不拘泥於瑣屑雕琢;唯有真情實感,才能讓文學與時俱進。
詩歌是由心而發的,而並非單純因事而發。詩歌最動人心魂之處就在於心靈的感悟與哀痛。美刺投贈並非不可取,但終究難以觸及到詩歌的內在之美。
引用典故的句子,化用無痕則為全詞增光添彩,生搬硬套則會黯然失色,而要高於古人意境或者能夠發掘新意,非有大才不能駕馭。辛棄疾、晏幾道、賀鑄、薑夔都是此道高手,但以其才華高絕,自然可以駕馭自如、不露痕跡。後人畫虎不成反類犬,徒勞無益,還不如直抒胸臆。
粉飾是詩詞的大病,雕琢之意太過明顯則必然落入俗套,更是後學者應該注意避免的。詩詞之道,強學不來。文人進行詩詞創作最重要的是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對花巧精致的追求不過是次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