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矯揉裝束之態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名家高手的作品,言情一定會沁人心脾,寫景一定會讓人耳目開闊、如臨其境。其辭脫口而出,真切自然,沒有雕琢斧鑿的痕跡。這是因為他們觀察細致真切,理解透徹深刻的原因。用這一標準衡量古今的作者,基本上就不會有很大的偏差和失誤了。

這則文論其實提出文學評論的一個衡量標準,與此前先生提出的許多文論都有相承接的關係:如“故能寫真景物真性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對事亦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心”,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唯有發自於內心的東西,才能夠感動他人。一部作品是對一個人本真與靈魂的寫照,隻有真誠地對待自己才能夠獲得與讀者心靈上的共鳴。那些以遊戲態度對待自己作品的人,隻能成為娛樂大眾的小醜,其作品是不可能流傳後世的。

靜安先生品鑒詞人的眼光非常獨到,想來是有其道理的。這段話就是先生評詞的標尺,他特別不喜歡太過雕琢的作品,感情真摯、境界開闊、清朗自然的作品在他眼中才是上上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