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佳客·賦半麵女髑髏
釵燕攏雲睡起時,隔牆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麵妝如畫,細雨三更花又飛。
輕愛別,舊相知,斷腸青塚幾斜暉。斷紅一任風吹起,結習空時不點衣。
這首詞可以說是把以幻為真的手法用到了極致,將一具骷髏骸骨寫成了風姿綽約的美麗少女,但說穿了這首詞就是一個人麵對屍骨在做白日夢,但卻可以寫得韻味非凡,這就是吳文英獨有的特點。
玉老田荒
夢窗之詞,吾得取其詞中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淩亂碧。”玉田①之詞,亦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玉老田荒。”
①玉田:指宋代詞人張炎(1248—1314後),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其六世祖為張俊,宋朝著名將領。張炎身為勳貴之後,前半生定居臨安,富貴安樂,而宋亡之後,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三百零二首,還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思想與成就。
吳文英的詞,我可以選取他自己詞中的一語進行評價,就是“映夢窗,零亂碧。”張炎的詞,我同樣可以選取他自己詞中的一句話進行評價,那就是“玉老田荒”。
“映夢窗,淩亂碧”一句源自於吳文英的《秋思》:
秋思·荷塘,為括蒼名姝求賦其聽雨小閣
堆枕香鬟側。驟夜聲、偏稱畫屏秋色。風碎串珠,潤侵歌板,愁壓眉窄。動羅箑清商,寸心低訴敘怨抑。映夢窗,零亂碧。待漲綠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斷紅流處,暗題相憶。
歡酌。簷花細滴。送故人,粉黛重飾。漏侵瓊瑟,丁東敲斷,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終,催去驂鳳翼。歎謝客、猶未識。漫瘦卻東陽,燈前無夢到得。路隔重雲雁北。
“玉老田荒”則出自張炎的《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與周草窗話舊
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漢南樹。轉首青陰,芳事頓如許。不知多少消魂,夜來風雨。猶夢到、斷紅流處。
最無據。長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玉老田荒,心事已遲暮。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終不似、舊時鸚鵡。
從這兩首詞來看,宋詞到了南宋後期已經出現了頹勢,詞作內容懶散缺乏思想,隻是依靠華麗的詞藻來撐門麵。在先生看來,吳文英與張炎的詞作雕琢的痕跡太重,在意境的開拓上顯得淺薄,格調也不耐人尋味。
先生評價吳文英的詞“映夢窗,淩亂碧”。吳詞有著極強的思緒跳躍性,讓人不免有淩亂迷離的感覺。但並非所有人都對吳文英持否定態度,清代詞人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說:“夢窗立意高,取徑遠,皆非餘子所及。”
人的思想並非總是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尤其是當一些事情都已經成為“常識”之後,突然冒出來一個異類,大部分人都難免有所顧慮。尤其是先生這種恪守傳統的人就更是如此,不會喜歡這種突破傳統的詞作。《四庫》中說:“詞家之有文英,猶如詩家之有李商隱。”這話還是相當中肯的。李商隱的詩也顯得晦澀迷離,隻是律詩的體裁要比詞顯得端莊。但是為什麼沒人批判李商隱,卻有很多人針對吳文英呢?其實文學批判也是帶有時代色彩的。唐代的詩風自由,如李賀、李商隱等人獨樹一幟,但隻要寫得好就有人擁護。而宋代理學盛行,禮教束縛相比唐代更是繁複很多,明清時代的束縛更是遠超宋代。在這樣的情形下,不難理解為什麼南宋及此後的詞評家們會對與傳統有別的寫法大加鞭撻了。人的思維已成定式,必然會阻礙新事物產生與發展。由此看來,靜安先生還是跳不出保守思潮的影響。
再看一看張炎的詞,張炎的詞還是很有水平的,但和蘇軾等大家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即便與薑夔並稱“雙白”,其作品與白石詞相比也要稍遜一籌。
先生用“玉老田荒”來形容張炎的詞作,他的詞意蘊不夠豐腴,境界不夠開闊,這也是與張炎一生淒涼的遭遇有著直接關係的:張炎生活在宋元交替的時代,出身貴族家庭,年輕時瀟灑自在,過著優渥的生活,因此其前期詞作追求奢華。但天有不測風雲,南宋滅亡時,其祖父被元兵所殺,家產被抄。張炎晚年更是窮困潦倒,一度要靠擺地攤為生,寫起詞來未免會顯得淒涼愁苦,意境不夠開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為南宋末期的詞人,麵對一派凋敝景象,文人的前途一片迷茫,吳文英的朦朧,張炎的痛苦,都是在時代的影響下顯露出的特點,在夕陽落盡、國破家亡的時代裏,要再為宋詞開創全新的氣象,未免強人所難,於是隻好“零亂碧”“玉老田荒”。
唯容若差近之
“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這些詩句中的境界,可以說是千古壯觀。要從詞中尋找這樣的境界,隻有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不多接近。
這幾首詩都是邊塞詩,或描寫空間上荒遠遼闊的境界,或抒寫時間上邈遠深邃的境界,或寫邊塞之月的孤寂和森嚴,或寫廣漠落日的親切與蒼涼,魏晉風骨、唐詩氣度在這裏表露無遺,而諸位詞作家除了因範仲淹等少數幾位詞人有邊塞生活的經曆,因而創作了一些邊塞詞外,其他作家都因缺少生活經曆,而沒有創作出能夠傳世的邊塞詞作品,直到文論中提到的納蘭性德,才有了描繪塞外風光的詞作。但是總體而言,在氣象上,納蘭性德的詞和上麵的幾首詩相比還是差了不少。
“明月照積雪”引自謝靈運的《歲暮》: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明月照積雪”一句,將清冽空遠的境界展現在眼前。皎皎月輪當空,漫野積雪映輝,此情此景清冷得讓你仿佛聽到了源自詩人心底的喃喃低語。大巧若拙,此之謂也。
“大江流日夜”引自謝朓的《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
風雲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
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大江流日夜”,晝夜交替,無休無止,大江奔流不停。我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時光永遠在不斷流逝,而整個世界卻是默然不語。極為質樸的語言帶給人們無盡的思索,詩之真諦正是在於此。
“澄江靜如練”引自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澄江靜如練”真稱得上是傳世佳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登高遠眺,絢爛奪目的晚霞之下,澄江靜如絲帶般流淌在天地之間。其景色壯闊清空而又綺麗多姿。晚霞本靜,江河本動。以動寫晚霞,凸顯晴空的絢麗;以靜寫江河,頓感天地之壯闊。輕緩落筆而如此多姿,故而連李白都對謝靈運讚賞有加。
“山氣日夕佳”引自陶潛《飲酒·二十首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的南山山嵐氤氳,鳥兒們結伴飛去。山是沉靜的,嵐是升華的,而飛鳥把此情此境拓展延伸,更給夕照之下的隱約青山增添了無窮生機。萬物皆為自由,心靈也是自由的。讀到這一句,仿佛詩人的心也如飛鳥般自由隨風飄蕩,翱翔於青山之間。至美若是,怎能不令人悠然心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