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家長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施教,必在孩子身上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真正熱愛孩子的家長應該學會使用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語言。

遊戲教育方式——育教於樂

遊戲,是完美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在西方心理學家的概念裏,遊戲是人們自由參加並進行的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活動。豈瑟琳·嘉衛認為:遊戲是一種娛樂。娛樂是遊戲的第一位目標,遊戲的其它功能和娛樂相比都是次要的。遊戲的進行是即興的,也是遊戲者自願的。遊戲是積極的,它與非遊戲即真實生活之間有著係統的聯係。

遊戲是孩子的工作,是孩子發展自己的頭腦和肌肉,發展自我和自己能力的方式。

通過遊戲來學習,這正是他們進行遊戲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仔細觀察和導演遊戲,細致地選擇和提供玩具及其它遊戲輔助工具,人們可以利用遊戲來向兒童傳授交際、認知技巧以及文化價值觀念。

遊戲的種類可謂多種多樣,心理學家根據遊戲者互動的程度和性質劃分為三個類型:獨自遊戲、平行遊戲、互動型遊戲。

獨自遊戲,即小孩獨自玩變形金剛,或玩布娃娃等。這是一種探索性的遊戲,孩子試圖把所有感興趣的東西都抓住、把玩。

獨自遊戲特別有利於兒童探索、認知物體,尤其是家庭中最常見的。獨自遊戲也可以說是一種體操,它增進了手眼協調能力、靈活性以及細微動作的技巧。當孩子獨自進行遊戲的時候,他可以借助遊戲提高自身的協調能力與靈活性,並對其周圍環境更加熟悉。獨自遊戲幫助小孩逐漸認識到一些東西具有多種屬性,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用途。

平行遊戲,是一些遊戲者在一起玩自己的遊戲。比如,三五個小孩在沙灘邊玩沙,或者在遊戲廳裏,孩子們自得其樂地玩遊戲……由於有其他遊戲夥伴在場,盡管他們之間並沒有真正發生過互動,但遊戲興趣和活動卻增加了。這種遊戲方式也被延續到成人的遊戲當中,比如打高爾夫球。

互動型遊戲,就是夥伴們一塊兒進行遊戲,遵守相同的遊戲規則,認同相同的遊戲內容或遊戲框架,並在虛擬的遊戲角色扮演過程中相互配合。

教育家讓·皮亞傑(JeanPiaget)也把遊戲劃分為三種類型:認知型遊戲、規則型遊戲、假扮或想象型遊戲。

認知型遊戲,即感覺運動型遊戲,是能夠促進幼兒智能提高的遊戲。孩子在玩一些運用水、泥土、紙等原始素材變化的遊戲時,就能了解這些素材的性質。如泥土加水會變得很柔軟,幹燥以後,又變得很堅硬;沙子是無法儲存水的,而用泥土和沙子製成的容器卻能夠盛水,由此了解泥土和沙子的性質。另外,用手捏搓泥土,可以形成或圓、或扁等形狀。在玩泥土的遊戲中,培養了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在紙上亂畫,用紙頭折成飛機、青蛙等,也就了解了紙的用途。

認知型遊戲,包括了動手動腦遊戲、體育遊戲、圖片遊戲、語言遊戲、電視遊戲等。

規則型遊戲,即遊戲者必須共同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認同相同的遊戲內容或遊戲框架,並在虛擬的角色扮演中互相配合。比如,古已有之的捉迷藏遊戲、戰爭遊戲,以及彈子遊戲、跳房子遊戲等。

規則遊戲包括競技遊戲、軍事遊戲、推理遊戲、計算遊戲、智力遊戲、小製作遊戲等。

假扮或想象型遊戲,也就是象征型遊戲。兒童喜歡假扮不同的角色。他能從原來的兒童角色變成父母、醫生或老師。兒童不僅模仿成人的舉止、表達的語句,還體驗成人對兒童的增感。

假扮或想象型遊戲,主要有角色遊戲、電子遊戲、冒險遊戲等。

遊戲是孩子幼稚心理的表現

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是有差異的。孩子的快樂往往是成人難以理喻的。

大熱天,你坐在草地上看著兩個孩子,在花園灑水器噴出的水霧中跑來跑去。當冷水觸及孩子的肌膚時,他們一次又一次愉快地尖叫。他們的快樂顯示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乏味;他們已經玩了半個小時,而且大概會一直玩下去,直到有人阻止為止。

遊戲是一個屬於幼兒自己的世界,他們不會為弄濕了衣服而妥協,而是投入地玩耍。他們以自己的能力與方式做自己想做的遊戲。在遊戲中,他們不會受到成人肯定與否定的評價,所有的方式都是與他們身心發展水平同步的。

事實上,少兒所麵臨的現實世界,是一個他們難以適應的由成人規範組織起來的成人世界,在社會關係中充斥著他們無法理解的規則,其自然環境中又有許多他們渴望了解的問號。孩子既不能像成人那樣做自己想做的事,又做不了成人會做的事。於是,孩子隻有在遊戲中表現出積極參與和大膽嚐試,從中獲取經驗,以達到心理滿足。

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周圍陌生、巨大、複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許多大人眼裏顯而易見的事對兒童而言卻包含著無數的奧秘。

遊戲是孩子自身發展的需要

孩子天生就有不斷重複剛剛獲得的動作技能、知識經驗的活動傾向。孩子會翻來覆去玩著積木、電動汽車、小小腳踏車……這種出自孩子內部發展需要,使孩子感到開心和滿足的重複行為就是遊戲,使新的知識技能得以鞏固。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看個明白,摸個真實,問個原因,孩子這種自發探究傾向也是一種內部發展需要而引起的活動。

這種自發練習和自發探索的功能,決定了孩子早期發展的途徑是遊戲;遊戲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提高語言能力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工具,能使人們彼此了解。孩子需要讓遊戲夥伴理解自己,以使遊戲成功,這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在遊戲中,孩子是最放鬆的,很容易學到東西,也更有興趣去學習。

有人作過這樣一個遊戲:告訴幾位坐在“機艙”裏的孩子:你在宇宙中遇到一個宇宙人,他正在用特殊的語言向你講述他們星球中許許多多奇妙的生活情況聽完之後就可以走出“機艙”向老師報告聽到了什麼,結果許多小朋友都坐了較長的時間,描述了宇宙人講的事情,內容各不相同,奇妙非凡。在較好的語言環境裏,會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同時,也使他們更富於想象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喜歡遊戲,也就會盡力去進行遊戲中的交流,討論遊戲規則,分享其中樂趣。遊戲,使語言變為一種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遊戲與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獲得有關。

有一些專門的語言遊戲,更為有益於提高語言能力。科學家理查德·利基小時候,家裏很窮,買不起那些裝有發條的玩具,連電池驅動的玩具都買不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種新的玩法,和同伴們做詞組遊戲。他為擁有夥伴而快樂,也因快樂而強化了語言能力。

提高認知能力

在兒童早期,遊戲是保證其智力發展的動力。幼兒通過遊戲接受外部信息,在客體與觀念之間形成獨特的關係與聯想;由於操作,幼兒注意到物體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使類別與概念得到發展。

孩子的思維很早就會表現出來,隻要他麵對問題,就會有思維活動。對孩子來說,問題主要來自遊戲,在遊戲情景中發生的問題,更易激發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找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玩中生智。

心理學家就遊戲與解決問題能力之間的關係做過大量實驗,證明教學隻能提供給幼兒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遊戲使幼兒獲得智慧和學習的方法以及思維的變通性、創造性。這是因為遊戲的不確定性給幼兒帶來的功效,從而使他們獲得解決問題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比如積木遊戲,是孩子常愛玩的遊戲,也是培養少兒三維思考能力的最佳方法。孩子長大後,這些遊戲經驗會增強其抽象思維的能力,從而在數學、物理學、藝術及建築學領域較易取得不凡成績。

總之,孩子的先天能力要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那麼遊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發展社交能力

為了成功地共同進行遊戲,遊戲夥伴必須遵守相同的遊戲規則,認為相同的遊戲內容或遊戲框架,並在虛擬的角色扮演中互相配合。比如說,捉迷藏,這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遊戲,一方捉,一方藏,必須找到隱藏的一方才算獲勝。一個小小的空間,也會給捉迷藏的小朋友無窮樂趣。

在遊戲過程中,兒童能夠獲得精確的信息,如:顏色名稱、各種各樣的詞彙;能夠懂得人際交流技巧,即扮演角色的情緒控製;以及社交規則,如適當的舉止、對成人角色的認同。遊戲會加深遊戲夥伴間的友情,比如,玩戰爭遊戲,拿著木頭槍、塑料槍,滿世界飛,而後再撲通一下倒在地上……一

遊戲需要互動,需要協作。有研究表明4—5歲的兒童如果能每天玩30分鍾的互動型遊戲,會變得更有協作性,他們共同分擔任務並互相幫助。這種遊戲通稱包括體育活動色彩的遊戲,如:拉手拔河,老鷹捉小雞;文學方麵的遊戲,如:成語接龍等。

遊戲時玩伴間可能會產生矛盾、衝突,將會給孩子一種最深切的人際關係體驗,並開始磨練自己的個性,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尤為重要。

遊戲還使幼兒扮演不同角色,既能使他們了解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又能暫時離開自己角色,從而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孩子在遊戲中體會到輪流共享、交換、等待、互助等交往規則,將轉化到日後的社會性協作中去。

提高情商

遊戲對幼兒情感的滿足具有重要價值。遊戲是沒有壓力的活動,所以遊戲中幼兒體驗的是一種成功感和勝任感,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比如,孩子玩電子遊戲時,他可以成為至高無上的君主,買房、炒股、打仗、娶妻、生子……遊戲時,孩子一步到位地走入了夢想的境界。

孩子的各種感情,積極的或消極的都需要得到表現。遊戲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安全妥當地表現自己情感的途徑,從而學習駑馭、控製不友好的、攻擊性的行為。

孩子在假份或想象型遊戲中,會扮演不同角色,會鍛煉他們的表達技巧和表征能力,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就先用頭腦設想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預期各種解決方法的可能後果,也就會選擇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緒。

美國的傑洛米·辛格教授,兒時得到一套木頭英國兵。他曾用他們展開過許多豐富有趣的遊戲。作為一名美國男孩,他從未將他們當作獨立戰爭時的敵手,幾年之後他才意識到他們代表的是英國士兵。他們一家都愛好和平,他在當兵時曾發誓絕不射殺任何人。他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卻從未向任何人開槍。

孩子的情商,影響著他的一生。可見,在遊戲中培養良好的情商是極為重要和有意義的。

發展運動能力

對於大腦的刺激,一般家長都偏重於讓孩子通過眼睛看、耳朵聽、腦子想的讀書、識字等“學習”,而忽視身體的運動。但是,身體運動的作用並不亞於僅限於眼、耳、腦的“學習”,反而更能促進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生來好動,在打雪仗、跳房子、踢毯子等運動遊戲中,發展了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動作,發展了動作的協調性、平衡性、力度、靈敏度等。同時,還會使眼手更協調、頭腦更靈敏。可見,發展運動能力,能促進身體發達,大腦靈活,進而促進各項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