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遊戲,也得到名人們的重視。馬克思盡管研究與寫作十分繁忙,但他的星期日總是與家人、與孩子們一起散步、唱歌、朗讀、做騎大馬的遊戲。魯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自我解剖”:不該以成年人的好惡,以兄長的威嚴,踐踏了他的弟弟將要完工的風箏,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作的玩意兒”。
孩子在一些遊戲中,發揮運動能力;在運動中,獲得多方麵的發展和完善。
了解孩子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最想了解孩子的人。
少兒遊戲行為所傳達的信息,能協助父母進入少兒內心的世界。孩子的遊戲能力,表明了他在智力的、社會適應力的、情感的、身體的發展狀況。因而父母可從中洞悉幼兒概念、語言的發展狀況及動作、活動發展水平。
母親喜歡利用撲克牌教孩子認數、計算的遊戲,或者是玩詞語接龍、猜謎語等遊戲,這樣就能了解孩子的知識、技能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等。
父親傾向於與孩子玩嬉戲性遊戲,如藏和找、追和跑、打和鬧等。這類遊戲以觸覺、肢體運動為中心,將使父親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身體發展狀況,以及動作、活動發展水平。
幼兒通過遊戲表達內心世界,也藉借遊戲將自己不好的情緒及經驗切割成幾個小部分,一次麵對一部分,直到完全平衡、控製為止。因此,父母觀察幼兒遊戲,便能對幼兒憂慮、恐懼或對抗性情緒加以辨別、診斷。遊戲經驗有限的幼兒發展緩慢或有破壞遊戲和攻擊行為的表現,特別需要父母幫助他們用有意義的、建設性的方式進行遊戲。
愉快的遊戲,幾乎是幼兒心理健康的標誌,父母稍加注意就能發現一些適應能力強的孩子能在象征性遊戲中輕而易舉地變換各種角色。
父母隻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尊重他的思考方式,並認真傾聽他的心聲,同時安排時間來玩親子遊戲,輔助他表達,就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發展情況。
寓教於樂
成人是成熟的社會成員,具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經驗。事實上,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玩伴,還是孩子的保護者、教育者。他們在和孩子遊戲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寓教育於遊戲之中”,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想法去影響孩子,引導遊戲的方向。
孩子在家庭遊戲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往往比在獨臥遊戲和夥伴遊戲中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更豐富,有益於認知發展。比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玩棋類遊戲,從教孩子遊戲規則,到遊戲之中,不斷地交流,就可以培養孩子的預見力,使之對未來有一些預見;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謹慎,使之在對弈中統觀全局,小心謹慎,不急不躁,不因為一時的不利局麵喪失信心。
孩子最初的互動型玩伴往往是父母,他與同齡夥伴玩的是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在親子遊戲中,由於有成人的引導與幫助,兒童能夠很好地承擔遊戲合作者的角色,社會性交往水平高於夥伴遊戲中的交往水平。
在家庭遊戲中卷入了大量的語言交往,因此有助於兒童語言的發展。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尤其是在遊戲中,父母的語言更易於被孩子學習、運用。
親子遊戲有助於親子間安全依戀的形成。安全依戀與遊戲過一程中獲得的快樂體驗,有助於孩子活潑、開朗、健康的性格的形成。
父母很了解孩子的體力,也就能針對孩子的特征,選擇適合的運動遊戲,並可適當地糾正孩子手腳的動作,以及運動方式。
父母可選擇適合孩子能力、使孩子感興趣的運動遊戲,孩子有興趣之後,就能發揮實效。由初級到高級,一個目標完成了,再轉向下一個目標,這樣就能調動他的積極性。孩子會在遊戲中樹立信心,獲得力量。
當孩子遊戲時,認知、情感、社會、身體各方麵的發展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中孩子的遊戲時間就是學習與教育時間,父母自然也是最好的老師。
親子融融
每個父母,都希望與子女加強溝通,增進感情。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打開和小孩溝通的途徑,將使其一生受用無窮。將遊戲氣氛溶於親子關係中,你將發現與小孩作伴,與小孩一起訂計劃都是很有趣的事。事實上,孩子是很容易與人溝通,也是很容易滿足的。隻要遊戲能符合他的年齡和興趣,他會專心一致地玩下去。如果你鼓勵他做的活動具有遊戲價值,而且有機會讓他創造新的玩意,他保持積極性與主動性。
親子依戀是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的雙向情感聯係。親子之間的感情雖然有先天的血緣關係作為基礎,但是後天的共同生活是這種感情壯大發展的土壤。母愛或父愛都需要後天的培育。
父母可與孩子玩一些增進親子交流的家庭小遊戲。比如兒童對樹木天生就有一種親近的感覺。父母和孩子在公園散步時,數數有多少棵樹是你和孩子可以合力抱住的,大人的手必須碰到小孩的手。當家長的手每一次碰到孩子的手時,大聲對他說:“我喜歡這棵樹,我更愛你!”
父母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玩“照片樹”的遊戲。你先收集一些家人的照片,要有長輩的,你們自己的和孩子們的;再準備一張大一點的紙,依照輩份把照片像一棵樹一樣往上排。在祖父母那一組的下方寫上:Xx爺爺愛XX奶奶、XX外公愛XX外婆;在你們自己那一組也寫上同樣的話,最後在孩子的照片了寫上:每個人都愛XXX(孩子的姓名)。
家庭遊戲也好,親子遊戲也好,種類豐富,方式多樣。你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以及家庭特點再做揀擇。
“一份辛勞一份愛”,當父母看到孩子能回應自己發出的遊戲信號,和自己一起遊戲時,會感到莫大的喜悅與安慰,忘卻育兒的辛勞和煩惱。而子女對父母依戀的形成,不僅需要父母能夠及時他們的生理需要(如食物、水、溫暖、舒適、解除痛苦等),也需要與父母的交往與交流。遊戲是成人與子女交往的最好方式。
在歡快的遊戲中,孩子強烈地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注,也就進一步強化與父母的親密情感。
遊戲進入家庭,改善了家庭內的人際關係,形成家庭生活中民主平等的氣氛。在互動型遊戲中,使家庭成員配合得更融洽、默契,並能一起分享其中樂趣。這樣,也就增加了家長教育和幫助孩子的機會,孩子會愉快地“聽家長的話”,而不是“俯首聽命”。
怎樣幫孩子了解自己
機遇,在於創造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可見,父母的教育是有階段性的,且是輔助性的。固此更應重視如何幫孩子來了解自己,發展自己的方法。
父母要相信任何一個孩子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予孩子一定的信心及鼓勵,會為孩子帶來機遇。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獲過199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在一步一步地不懈努力下創造了自己的機會、運氣和成功。作為父親,他是不幸的,卻又是成功的。
不幸的是,他的長子大江光出生伊始便被先天性癲癇病纏身,智力低下,口不能語。然而大江健三郎並沒有按照醫生的吩咐將孩子置於死地,相反,卻十分關注長子的成長。他認為,大江光雖不能語,但應該讓孩子吐露自己的心聲。於是,在父親嘔心瀝血的幫助下,大江光從孩提時代起就潛心作曲。1992年10月,28歲的大江光所創作的小曲集被錄入CD盤出版發行,發行狀況超過唱片公司的預想,在當年非通俗樂曲的銷售排行榜中名列前茅。1993年初,大江光癲癇病發嚴重,持續數日之久。母親緣子憂心衝忡地說:“這次是大江光有生以來發作最嚴重的一次,以後恐怕再難譜曲了。”然而,1年之後,大江光創作熱情重振,第二張大江光創作的22首樂CD盤得以成功地發行。參加大江光CD錄音製作的長笛演奏家小泉浩深有感觸地說:“他的曲子熱情、奔放、激昂,具有相當的深度與廣度,人們欣賞他的心曲,倍受感染。”
父母,有時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孩子幼小對很多事情不太懂,父母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讓他們能勇敢地麵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挑戰,讓他們明白命運握住自己的手中,機遇是可以創造的,成功是可以來到身邊的。
心動,不如行動
青少年都會有許多美好的設想,但他們在想象之後,未必能付諸實施。他可能不知如何去做,或者對自己說:留著明天再做。沒有人的成功能夠從天而降,行動,是夢想成真的必經之路。
很多人羨慕明星的輝煌,卻沒有看到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心血。
《泰坦尼克號》主題歌演唱者塞莉娜·迪昂,她出生於音樂世界,自幼酷愛唱歌,但她的成功還是緣於她腳踏實地的奮鬥。
塞利娜·迪昂5歲時就開始在蒙特利爾附近一個小鎮上唱法語流行曲,13歲就成了轟動當地歌壇的小甜心,18歲時更被歌迷們稱為魁北克之星,錄製了7張暢銷唱片集,從一名童星一躍成為加籍法裔一流大歌手。但她並沒因此而滿足,她要在其教師雷納·安哲利爾的輔導下讓自己的歌唱遍全球。然而問題是,她讀到高中時就退了學,幾乎從未講過英語,更甭說用英語演唱了。而這正是流行樂通用的語言。怎麼辦?
塞莉娜迎難而上。幾度春秋,幾番努力,終於在她25歲時,推出了英語民歌《愛情的動力》的獨唱專集,紅遍歐美。她的新唱片集《我的愛情色彩》也已發行全球。此後一年內,塞莉娜將巡回於加、美、日、澳等國及歐洲演出。有意思的是,塞莉娜英語演唱的成功又刺激了人們對其法語唱片的興趣。1991年發行的《響亮的諾言》在法國成了暢銷曲。
最終,塞莉娜以一曲《我心永恒》,征服了幾億人的心靈,她為什麼會如此成功?如果她不去學英語,不去突破……幸運之神會伴隨她嗎?
孩子容易成為歌迷、影迷、球迷,孩子會崇拜英雄,但他們往往不太了解“星”光燦爛後麵的艱辛代價。家長可了解孩子所喜歡、崇拜的人物,向孩子介紹一些他們的奮鬥史,以此來激勵孩子,同時,孩子在明星的眩目的光環之外會明白;成功是需要不斷更新、進取的。
從自己做起讓孩子遠離抱怨
生活中總會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或者自己心理不平衡的地方,人們可能會用抱怨態度去對待這些。
父母的抱怨會讓孩子失去信心,有可能會產生抵製情緒。父母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方式去生活,那麼孩子也會受此感染,很好地去做一些事情。
父母麵對生活、事業的壓力,有時會透不過氣。父母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去積極解決問題。父母的情緒,家庭的氛圍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情緒等。當孩子向父母抱怨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坦然地接受現實,並不斷激勵、進取。父母注重對孩子興趣、性格的培養,會使孩子更健康、更成功。
學會反思失誤與錯誤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善的過程。孩子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錯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難免不受到限製。父母要引導孩子,讓他發現錯誤,承認錯誤,避免挫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認真學習。父母會說:“孩子,隻要你念好了書,什麼你都不用管。”其實,喚醒孩子內心的責任心,才能讓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層次的變化。父母要有藝術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父母要了解孩於的能力、愛好、性格及少兒所特有的心態,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少走彎路,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