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在人生中“缺陷”比“完美”更有用。完美會讓人自負,淡化奮鬥意識。而缺陷卻會讓人深感遺憾,覺得已輸在起跑線上了,如果不加倍努力就要在茫茫人海中沉沒。縱觀曆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那些偉人群像中,大多數是那些身材矮小之人,相貌不美乃至醜陋之人,出身微賤之人,甚至是肢殘體缺之人。其理恐怕也在於此。對這種現象,我給予一個名堂,叫做“殘缺而後美”。
63、在人生中,自我保存是第一要義。自身都保存不了,又遑論什麼發展?守住自己,發展自己,是人生的永恒主題。
64、一個人需求愈少愈容易滿足,其生存能力愈強。
65、人生中有價值的是“閑”,而不是“忙”。
66、生活質量最簡單的尺度是:為吃穿花的時間愈多,生活品質愈低;為自我價值實現花的時間愈多,生活品質愈高。
67、自然科學是技術、技能;而人文科學,則是思想、觀念。於人生而言,當然是人文科學重要了。
68、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是由無數雙手、無數個頭腦來操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獨力去主宰事件的發生、發展。所以,作為個體的人,隻能應對,而無法控製,可以說,每個人都是被裹挾著前行的,在本質上看是不由自主的。
69、人們都哀歎命運的不測和無常,甚至詛咒命運的不測和無常。而恰因其不可預測,恰因其無常,才使人不敢懈怠,才留給人們希望,人人會努力奮鬥。加之,都有僥幸心理,賭博心理,便會與命運抗爭。好的想更好,差的想變好,個個奮發向上,你爭我奪,乃至不惜一切代價,不擇一切手段,孤注一擲,從而使社會生活變得生機勃勃,異彩紛呈,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可以說,人生的魅力恰恰就在於命運的不可預測和無常。
70、事物的發展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時並不怎麼努力卻會成功,而有時竭盡了全力反而會失敗。可見,勝敗同努力的程度未必成正比,甚至連關係也沒有也是可能的。
71、在人生中,凡事一旦被認為是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的話,無論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也會舍得付出,還會付出得十分慷慨。無論多麼的無法忍受也會變得可以忍受的了,還會受得十分的坦然,根本無須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有“希望”在前頭。這是“希望”的偉大力量。
72、反應,是人類生活的模式。反應,即一個人對外界的事物、事件、事情的反應、行動、回應的無限循環,你來我往。人際關係就是這麼向前推進的,個人的人生軌跡就是由這麼的一步步向前推進所鑄就的。
73、人生順遂誰不想呢?但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過分的順遂並非好事。因為無形中失去了在逆境中掙紮的鍛煉機會,人生的感悟難免要流於膚淺,抗逆能力也無法增強起來。
74、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不是他的體貌外表,而是他的內在素質。外表無論怎麼美,如果沒有內涵,尤其是久經磨煉出來的內在力量,是不會成什麼氣候的。
75、人經曆中的一切,都會在其日後的人生中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常在的,往往不止一時一事。在這個意義上說,“過去”永遠不會過去。
76、人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前進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社會生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是他人生中最本質的東西。“做人”與“處世”密不可分。離開了“處世”,“做人”,便是一句空話。做人,是內在的。處世,是外在的。做人是“與己相處”,處世是“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