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人生感悟100條(2)(2 / 3)

77、與一般的比賽競技不同,在生活中,輸的效果往往比贏的效果更好。這話聽起來有點玄,卻是生活中的真理。輸,會激發人奮進,最終達到贏。贏會讓人驕橫、狂妄,會導致失敗。這便是生存競技比通常上的競技複雜的地方。

78、在人生中,“勝利是失敗之父”遠比“失敗是成功之母”更為常見。

79、欲求,是人的本質。人的一生都追求欲望的滿足。可以說,欲望就是一切。生活,就是不斷的預期。人之所以能忍受諸般痛苦和磨難,就因為有“希望”在前頭吸引著。

80、人生求勝的秘訣,隻有那些失敗過的人才了如指掌。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很有道理。人生的經驗、教訓是從挫折、磨難中來的。一生順遂的人,其人生體驗、感悟是不深的,也不會有多少能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由於缺少曆練,缺少抗逆境的鍛煉,承受失敗的能力很差,說不定一次失敗就垮下去了,再也爬不起來。那些能從大敗的廢墟中攀爬起來,重新崛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能耐。

81、在社會生活中,所謂的從實際出發,更多的、最根本的是從人性的實際出發。

82、“自律”遠勝於“他律”。依據原則、戒律、規範產生的約束力,與從自身的利益需要而萌生的自製力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種是外來的強加的約束,後一種是內發的自覺的行為,前一種是靠刻意修煉而來,是違逆人性的,隻是強忍住才不去幹的,這種強忍會產生痛苦的感覺,因而也是難以持久的。後一種是出於一己私利之必需,源自擔心由此而來的惡果的深深的恐懼,是本性的欲求,是順性而行的,出於自願的,因而不會覺得痛苦,難以忍受,甚至是快樂的,因而是可以持久的。二者一正一反,涇渭分明。

83、有轉折的人生更精彩。下到深坑再攀爬上來,上升到令人咋舌的高度,更加令人歎為觀止,更證明其人的能耐,比一路順遂的人更顯光彩奪目。

84、有句很有名的話,叫做“機遇屬於時刻準備著的人們。”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平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遇事時便能靠敏銳的直覺,發現機遇,並判別出其價值的大小,迅速作出反應。這種基於深厚的積累所作的反應,遠比遇事三思而後行來得現實得多,有效得多。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突然發生的,許多機遇是突然出現的,許多好事是剛好碰上的。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由不得你去思去想,更不用說“三思而後行”了,必須在瞬間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必須得靠實力作後盾,包括智慧之眼,才能及時發現,看得準,抓得住,及時處置。可見,平時的積累,也就是時刻準備著,是多麼的重要。同時,這種準備,可隨時進行,終生進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8小時之內,而在8小時之外。”亦即在對“閑暇”的利用之中。

85、每個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的。一個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響,隻不過是促使他進一步體悟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罷了。他的看法引起他心理上的反應,心理反應決定了他的應對行為。同樣一件事,你覺得它重要,它就重要;你覺得它不重要,它就不重要。你覺得它有意義,它就有意義;你覺得它無意義,它就沒意義。對於一個特定的人來說,一切都是“覺得”的問題,一切都是“認為”的問題。是那個“覺得”、“認為”在影響左右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