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為人子女篇(3)(2 / 3)

既然對父母行孝道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職責,做兒女的就得履行,無論如何都得履行。假如,為人兒女的你,拒絕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亦即不贍養你的父母,你的行為就與我們的孝道文化的傳統相悖,就會被視為不孝,在你身上貼上不孝之子的標簽。如此一來,你的社會形象、社會生命就要大大掉價,你的事業、前程就要受到損害,嚴重的還會毀掉。正因為這樣,真正的聰明人,真正具有理性的人,無論自己的父母如何對待自己,也絕對不會做出對父母不孝的事情來,更不用說虐待父母了。相反,他們會采取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的。這種態度就是:無論父母怎麼對待自己,都會始終善待父母。隻要父母活著,就始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為父母養老送終。因為這些人非常明,洞若觀火,懂得對父母奉行孝道,這是自身一己之私利的必須,不得不如此的。依我看,用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方式對待父母,才是真正的理性,這樣行孝的人,才稱得上正直的善孝者。

或許有的讀者會說:“你教人這樣行孝無非是為了防失”。這真說對了。我的立論就是從防失入手的。你得明白:“不出就是入,不失就是得”的道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不失就是得。你總得承認,“有得”是一己之私利,“不失”也是一己之私利吧。或許有的讀者又會對我說:“你教人為了防失而去行孝,這是叫人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違背自己的意誌,去做違心的行孝,這是很痛苦的事,簡直是一種折磨。”說實話,的確會這樣,但這恰恰體現了理性,而杜絕了感情用事。然而,話又說回來,關於會導致痛苦的事,也是可以避免的。假如你對人性、人生多一點了解的話,你就會明白:人世間的一切都源於觀念,觀念一變,一切都會隨之而變的。我再教你一招吧,管你可以把內心中的恨氣、怨氣全部化解掉,從而變得痛苦全無的。假如你真正修煉到家的話,或者說修煉到上乘的話,不僅不會有怨氣、恨氣,不僅不會感覺到痛苦,還會做到自覺自願、甘心情願的行孝,還會樂在其中的。唯予不信,且聽我道來。

真正深諳世故的人,真正有智慧、精於謀取一己之私利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不重視自己的社會形象的。不僅重視自己的社會形象,還會通過許許多多的辦法去刻意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會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為什麼呢?因為社會形象是一個人的社會生命,那是一項無形的資產,在人性叢林中討生活那可是一塊金字招牌啊。

從一己之私利的角度看,一個精於謀私的人對自己的社會形象不僅要防失,還要千方百計去提升。提升社會形象可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依我看,對父母踐行孝道便是一種辦法,而且比其他辦法更易於達到目標。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傳統的孝道文化中,“孝”是被看作一個人的人品、人格的核心的。換句話說,對父母踐行孝道可以彰顯一個人的人品人格,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凡物之美,多半得自於反襯的作用。就說行孝吧,你的父母越是不稱職,越是待你不好,甚至虐待你,而作為兒女的你,始終不予計較,始終對父母的行為寬容、容忍,更是始終不渝地善待你的父母,徹底地踐行孝道,達到極致,以至驚天地、泣鬼神。這種巨大的懸殊,強烈到無以複加的反差,更能彰顯你的操守。如果是那樣的話,世人便會高看你,稱頌你,說你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大孝子。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人情之所難啊。世間罕有其匹啊!難能,也就可貴。古代孝子何其多也,為何獨稱舜呢?其理正在於此。我還要進一步說,舜之為舜,亦與此有關;舜之為舜,也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