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為人子女篇(3)(1 / 3)

下麵,我們具體來談談在應對父母方麵如何順性而行的問題。可以劃分為兩個問題來談:第一個問題是:在父母要求你幹的事上,作為兒女的你如何順應父母的願望;第二個問題是:在父母矢誌去幹的而又是隻涉及他們本人自身的事上,作為兒女的你如何去應對。先談第一個問題。1、要求你常回家去看望他們,這就是要看你的父母要求你“常”到什麼程度,又要考慮到你自身工作的特點。總的原則是:在不太影響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多抽些時間回去就是。2、關於溝通交流的問題,既可以通過打電話方式與父母溝通交流,也可以在回家時麵對麵交流。原則是:他們問,你就回答;他們講,你就聽。老人大都嘮叨,尤其是做母親的。既然她想講,你就得聽,既不要阻止也不要反駁。3、父母要求你幫辦的事要盡量辦。別去考究事情的對錯、該不該,這是事關對父母的態度問題,無非費些時間、金錢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凡事都有個度。假如是違法的事,就不要幹;違背你的根本利益的事,也不要幹。比如父母出於某種原因,逼迫你同某人結婚,或者逼迫你與你的配偶離婚,這樣的事就絕不要幹。假如連這樣的事也屈從父母,便是陷父母於不義,日後見到你不幸他們會愧疚得要死的。你的屈從絕對不是孝,而是不孝,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極其愚蠢的行為。現在,我們來講第二個問題,在父母矢誌要幹的事情上,作兒女的如何去應對。依我的意見,凡屬父母自己想幹的事情就讓他們幹好了,不僅不要阻止,還要給予幫助,成全他們。舉個例子:作為兒女的你,在城裏工作,有錢有地位,可你的父親或母親進城來與你一起生活時仍改變不了過去的習慣,照樣去撿垃圾。也許你會認為丟你的臉,從而阻止他們。依照我的意見,你讓其撿就是。對於父母來說,那是一種習慣,改不了的,而且從中有樂。你幹涉,他們會不高興。從你這角度講,你那麼有錢有勢,卻居然能容忍父母撿垃圾,恰恰說明你孝順,不僅不會丟臉,反而會長臉。我老伴有個堂兄,上世紀七十年代妻子去世,遺下6個兒女。七十年代末,兒女漸漸長大,有兩個還結了婚,此時的他便產生了續弦的念頭。兒子、女兒、女婿揣知其意,便托我老伴當紅娘,我老伴也欣然應諾。而今二十四五年了,全家其樂融融,兒女與父親雙方都獲益甚多。父親快八十了,身體硬朗,身邊有人照顧,做兒女的不用操心。對於兒女們來說,他們的母親既是母親又是保姆,為他們抱大了好幾個孩子。這一為父續弦的故事,在族中、街坊鄰居中一直傳為美談。

96、善孝者無條件實施對父母的孝道

我們的孝道文化,非常強調兒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卻沒有規定怎樣的父母才值得贍養。想來,在中國曆代的聖賢的思維裏,兒女對父母行孝道是無條件的吧。

對於做兒女的來說,父母是無法選擇的,與父母的關係是無法擺脫的,無論父母自身如何,無論父母怎麼對待自己,父母終歸是父母。這一層關係,始終不變,也無法改變。

對於兒女來說,父母是不可改變的存在物,隻能麵對,接受現狀。誠然,父母自身如何,父母怎麼待兒女,與兒女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這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父母是不可改變的大背景下,從做兒女的一己私利的角度看,從如何處理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上考較,父母自身如何,甚至是父母怎麼待己,亦與己無關,真正有關的是父母與己的關係。從兒女的一己私利的角度看,做兒女的如何去對待父母,是不能以父母如何對待兒女來作為標準衡量的,而是以自己如何對待父母才對自己更有利為準繩的。作為兒女的自己,既然攤上了這樣的父母,是怎樣的也就是怎樣了,父母怎麼對待自己也就怎麼對待自己了,既然無法選擇又無法擺脫,也就隻能麵對,隻能承受,隻能忍受,這是做兒女的無奈。同樣,按照我們的傳統孝道文化,無論父母自身怎樣,父母怎麼待自己,自己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贍養父母的義務,這也是人生的無奈。在這個意義上說,設若把行孝說成一種繩索,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