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為人子女篇(2)(1 / 2)

孩子觀察了解社會,是從父母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行,你的為人處世、行事作風,孩子都看著呢?你怎麼為人、怎麼處世、怎麼行事,肯定要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假如你連你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他們的祖父、祖母都不尊敬,不贍養,還虐待,叫你的孩子怎麼尊敬你呢?就算你待你的孩子好,他們也會小看你,不尊敬你,還會恨你。你不孝的醜聞也會傳到你孩子所在的學校、班級,所在的人群中。人們會對你的不孝進行評頭論足,還會同你的孩子聯係起來評論。如果是那樣,你的孩子的思想、情緒就要大受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孩子們的學業、交友。如果是那樣,要他們成龍成鳳自是不可能了,弄得不好,還會毀了他們的。更為嚴重的是,你指望他們日後會孝敬你恐怕是不可能的了。你孝敬父母,你的兒女日後也未必會孝敬你,何況你都不孝敬你的父母,又怎麼指望你的兒女將來會孝敬你呢,豈非緣木求漁麼?

事業成功,培育子女成功,是人生兩大核心目標。就因不孝敬父母,使到兩大目標難以實現,多麼不值!又是何其愚蠢!

那麼,該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在你看來,無論你的父母有多少不是,過去怎麼的對你不好,也無論你多麼怨恨他們,內心裏多麼的不情願履行孝道,但你都得行孝,因為這是你一己之私利的必須。不這麼做,你就勢必會吃大虧,遭大難。我告訴你,這麼做,才是對自己高度負責的體現,才是高度自愛的體現。這麼做,才算得上真正的理性。

94、行孝的目標是讓父母生活得快樂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們在餐桌上對退休的職工、幹部的祝酒辭變成了“健康、長壽”。起初是星星之火,久而久之便有了燎原之勢,幾成趨勢、約定俗成的禮節。我揣度,這大概與官場、職場上一些人五十歲又死六十歲又亡的現象時有發生,及隨之而來人們對過早死亡的恐懼有關吧。盡管如此,但在我看來,若換成“快樂、幸福”會更合我意,我會更加領情的。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生活得快樂。我的老伴1999年中風,其時才49歲。由於樂觀、開朗,加上勤於鍛煉,恢複得較好。2007年摔破了膝蓋,此後的她就隻能依賴輪椅了。不過,尚能自己推輪椅上街到附近公園玩,同人聊天。許多人在同她聊天時一般也不忘記祝她健康長壽。而她總是回答說:“生命不在長短,而在高度、厚度”。“一個人的壽數是老天爺給的,不是想要就要得到的,活好每一天最要緊。”她的這些滿含哲理的話語使人受到啟發,又讓人刮目相看。當我寫這些文字時是2013年,她已六十有三。

所謂生命的高度、厚度,指的是生命的質量、生活的質量。生命的長短自然是壽數了,時下就有些人主張:寧願快樂的短命,而不要痛苦的長壽。這與我的思想是吻合的。要知道,一個人生活得如何,快樂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可以掌握的,然而,壽長壽短卻不行,由不得自己努力,甚至越不努力越好。按反向下手論,“要長壽,得從不要長壽入手”。同樣,“要健康,得從不講健康入手”。所謂“不要”是指不要刻意去追求,不刻意去追求就是讓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凡事一旦刻意去追求,由於求勝心切,便會為了達到目標而生出許多欲念,隨之采取許多本不該采取的,而且是有害的措施。這種做法就是妄為,妄為就是違背了自然,妄為的結果不僅難以達到目的,還會弄巧成拙,走向反麵。長壽、健康也是這個理兒。為了健康、長壽,聽信人言,吃這吃那,或者禁吃這禁吃那,豈不壞事?古代的皇帝很多煉丹的,本欲長壽,幾乎都短命。凡事都不宜一概而論。沒有人人適合的方法,也沒有人人可吃的藥。人們都說“生命在於運動”,有人問年已九十有五的老人,原複旦大學校長成仿吾的長壽秘訣,他說我的秘訣是三個字“不運動”。這又怎麼解釋呢?依我看,隨心所欲地生活最佳。隨心所欲地生活,不僅有樂,說不定還會更健康,更長壽呢?其實,這也是禪學的真諦。

現在,回過頭來繼續談我們的孝道文化。過去,生產力落後,物質匱乏。與此相適,孝的內容就突出地強調了子女要負擔起對年老失去勞動能力、失去生活來源及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的贍養和養老送終。也就是說,是圈定在物質層麵上的,並不涉及長壽、健康問題,也沒有“快樂”的內容。而今,科技發達,物質相當豐富,人們的追求也已由物質層麵進入到精神層麵,不僅要吃飽穿好,還要活得快樂。對“快樂”的追異常迫切,可說成了主要的目標。不僅年輕人、中年人如此,老年人也如此,甚至是“更有甚之”呢。君不見,街頭上,公園裏,跳舞、打牌的幾乎全是上了年紀當上了爺爺奶奶的人。我們作子女的對年邁父母的“孝”,也應該把重點轉到讓老人們活得快樂、幸福方麵來。時下不是講與時俱進嗎?孝道文化、孝的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