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為人子女篇(1)(1 / 3)

89、從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故事說起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說的是本市有位婦人,年輕時麵容佼好,身材高挑,也曾讀過點書的。初時,她嫁給銀行裏的一位職工。未幾,生下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由於丈夫有固定收入,生活雖說算不上富裕,但與同時代同齡人比,好多了,同學、朋友都羨慕她。殊不知好景不長,沒幾年,她的丈夫突然間死亡。過慣了優裕生活的她,失去了固定的收入來源,生活水準一落千丈,她怎麼也習慣不了,不到半年,就熬不住了,不顧幼小的兒女的哀嚎,也不顧家公家婆的苦苦挽留,硬是狠下心來走了,同別的男人結婚去了。據說,她不止再嫁一次,那些人待她也不好,一直生活得十分淒苦。

隨著時光的轉移,她原來的兒女也長大成人了,兒子成了家立了業,是雙職工,還有了兒女。她得知情況後便主動來尋找兒子。做兒子、媳婦的待她還算熱情,做兒子的也始終不提及過去的事,也不說她什麼。於是乎,她每隔三幾個月就來一次,住一兩晚。盡管做兒子的一如既往善待她,但做兒媳婦的那個女人漸漸的沉不住氣了。有天晚上,妻子對丈夫說:“你媽老是來,這可不是個事啊?”丈夫說:“你不要做聲,我有辦法。”待下次那婦人又來時,實在也拿不出什麼來招待母親,於是就把那個帶著一窩小雞的瘦得皮包骨的老母雞提來宰殺了。晚上吃飯時,點著煤油燈,天已全黑,那些一下子沒了母雞帶的小雞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叫聲十分的淒厲。母親開口了:“自己的母親,有什麼吃什麼,就是青菜也行,為什麼要宰雞呢?你看那些小雞多可憐,叫得多寒心!”作兒子的低著頭,輕輕地說:“我和妹妹小時候還不是這樣的?”說得如此直白,縱使再無文化再愚蠢也能聽出兒子那句話的弦外之音。老婦人慘然了,臉變色了,再也沒有哼聲。大家都是默默地低頭吃飯。第二天一早,那婦人就悄悄地走了。據說,從那以後,直到去世,他母親再也沒有來過。

此篇作為為人子女篇,雖然不是很貼題,但說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事,

大方向上一致,無非兩代人之間的事的因果輪回而已,也給一些不重視父母與子女關係、隻關心自己的人一個警醒。

90、從中國孝道文化產生的斷想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是個專有詞兒,特指兒女對父母的愛的感情和行為,猶如臣下對君主的“忠”。若論專有,遠比“忠”字專有。

在中國的孝道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算“養兒防老”這句話了。此語可謂簡潔精確到極致。僅僅四個字,就高度概括出了父母與兒女之間關係的本質特征——父母養育兒女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日後自己老了沒人養沒人侍候,也就是使自己晚年生活有保障,即生活有人供給衣食,病了有人伺候。多麼實際,何等功利!由此觀之,人類在生兒育女這件事上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傳宗接代尚在其次。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養下兒女後,也就存在著贍養不贍養的兩種可能。我們知道,父母與兒女是對立麵人際關係,父母怎麼待兒女,是父母的事;日後兒女怎麼待父母,是兒女的事,父母是勉強不來的。何況,到那個時候,強弱地位已互換,兒女處於強者地位,父母處於弱者地位,就是子女不孝,父母也是無可奈何的。從曆史上看,不孝的子女實在是太多了。

於是乎,孔夫子等曆代聖哲就大力提倡孝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他關注的是世風和社會的安定。他把孝道問題納入治理國家的軌道來進行宏觀思考。在他的思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是五種倫常關係的基礎,孝是一個人人格品質的核心,連父母也不孝的人是沒辦法指望他會愛其他人的。此後曆代的聖哲秉承孔子的思想,循著孔子的思路,提出了修齊治平的一套大理論,提出了“一庭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說法,還有了“百善孝為先”等等格言。曆代的聖哲不僅大力提倡孝道,還樹立了一批典型。有人還專門收集曆史上有名的孝子的故事,輯成一部《孝經》,列為兒童的啟蒙讀物,從而形成蔚為壯觀的孝道文化。可惜的是,收效甚微。

有些學者拿我國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較時,為中國的孝文化感到驕傲。對此說,我是存疑的。在我看來,叫做提倡孝的民族才貼切,因為提倡也者,並非實有,恰是罕有的證據。生活中有這麼個規律:但凡提倡的都是匱乏的,凡是批判懲治的都是多多的。也許有人不信,但隻要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人群,看看電視、報紙、網上的報道,便足以證明我說的不虛了。

有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而我,卻生出異樣感覺,甚感悲哀。時下的人們連回家看看父母都做不到了,父母連見見兒女的麵都成可望而不可得的奢侈,不得不千呼萬喚了。試問,現代的中國的“孝”還剩下多少內容?這不是很可悲麼?偌大中國,恐怕要找孝的典型的也不易了。縱然有,也是底層人物中才會有,也多半局限於父母病後的服侍醫治,少有其他方麵的關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