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為人子女篇(1)(3 / 3)

二是兒女在孝敬父母上缺乏回報意識,過多地從實利上考慮。

在作兒女的看來,父母既然生育了自己,就得養自己,對自己負責,這是本分,談不上什麼恩情不恩情的。俗語說:“養子才知父母恩”,在現實生活中,養了兒女也不知父母恩的可謂多了。做父母的往往又強調自己的功勞,你越講功勞兒女越反感,甚至說:“你可以不生我的啊!”做兒女的對贍養父母很少認為是責任,更多的是覺得是一種拖累。認為是回報的少之又少。

三是不當的宣傳助長了不孝行為。

曆史上的不說,就講現代吧。一邊是到處傳唱反映天下父母心聲的《常回家看看》,一邊在弘揚先進人物時,突出強調那些先進人物節日不回家,父母患病不回家,父母臨死也見不上一麵兒女,還播出那些英雄人物墳前哭泣的畫麵,以及哀歎“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怪叫,實在令人作嘔。我不禁要質問這些作者、編輯們,難道事業和家庭就是那麼矛盾,那麼不相容麼?難道孝敬父母與愛國就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麼?為什麼就跳不出“忠孝不能兩全”的思維局限呢?難道除了講這些,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事例可以表現人物的偉大高尚了嗎?這樣的宣傳實在是偏頗得可怕。依我的意見,今日中國的孝道不彰,這些宣傳家們是要負部分責任的。在中國,孝道本來就十分匱乏,你們還推其波助其瀾,簡直是罪過!

四是鮮有人明白對父母行孝也是一己之私利的必須,行孝缺乏動力支持。

我們都知道,但凡要說服他人,讓他行動起來幹某件事,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從對方一己之私利的角度切入,讓對方看到其中的利弊,指出怎麼做才對他最有利,他才會同意你的看法,接受你的建議。古人觸龍就很懂這一套,在說服趙太後把她最鍾愛的幼子長安君送去齊國當人質,換來救兵這件事上就很成功。《觸龍說趙太後》這篇文章可說是勸人行動的典範之作。其實,這就是利益驅動論。而利益驅動論又源於人性,是對人性的巧妙運用,一點也不神秘。

由此觀之,在中國要彰顯孝道,單靠倡導、樹典型、獎勵模範是不夠的。就算加上懲戒、聲討不孝者,也是不夠的,最根本的一條是要說清裏麵的利弊,讓天下作兒女的人們明白孝與不孝於己之利弊,是關乎自己一己之私利的才行。隻有這樣,才有進止的自覺性。須知,人不自覺,一切都枉然。

93、行孝,也許不會得到什麼,卻可以防止失去什麼。

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是子女對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的回報,是一種不可推缷的責任,理所當然,十分正常,十分平常。行孝既非善舉,亦非奉獻,談不上什麼美德不美德的。行孝,也許不會獲得什麼,即不會從父母那裏再獲得什麼利益,但卻可以防止失去什麼。因為,假如你不遵孝道,即不敬愛你的父母,不贍養你的父母,就會使你失去很多,很多。因為你的不孝行徑,會成為醜聞,給你帶來諸多負麵影響,給你的自身利益帶來損害。那麼,不遵孝道,會帶來哪些負麵影響呢?這裏主要談兩點。

一是會使你的形象受到損害,從而影響你的事業和前程。

人在社會上打拚,有賴於眾多的他人支持和幫助。而他人對你的支持和幫助與否,是出於對你的態度,而他們待你的態度則以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而定。對一個人的人生來說,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你這個人事實上如何,而是人們認為你如何。這個“認為你如何”,就是你留給他人的印象,即你在他人心目的形象。這個形象,或者叫做社會形象,就是你的社會生命。正因為社會形象與個人利益攸關,沒有人會不重視自己的社會形象、社會生命的。聰明的人,不僅會千方百計鑄造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還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是個講孝、崇孝的民族,在傳統的孝道文化中有兩句很有名的話,一句是:“一庭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句是:“百善孝為先。”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是把“孝”當作一個人的人格人品的核心來看待的。在古人看來,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一般都會善待其他的人的,是值得信賴、托付的。相反,一個連生身父母都不贍養的人,其人品、人格就是可疑的了,不那麼值得信賴了。這些思想,這些觀念,在相當大程度上已成為人們的思維定勢,可謂根深蒂固,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麵,包括用人方麵、交友方麵,甚至還影響到評獎。假如作為成年人的你,對你自己年邁的父母都不孝,還虐待,那你就是把自己置於不義的境地了。人們會指責你沒良心,沒本心,而為人所不齒了。那樣一來,你的人品、人格就要受到大大的損害,社會形象會一落千丈。那樣一來,支持和幫助你的人就會減少,自然會影響你的事業和前程。

二是你的子女會變得乖戾、難教,日後也不會孝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