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亞洲(7)(1 / 3)

兩個小夥子從家裏借了八萬多元,也許是剛剛開張(還不到兩個月),他們對經營還不大懂,譬如紅燒肉蓋飯裏沒有半點青菜,出於好意我給他們提了一些建議。姚遠後來給我打來電話,說這家小店失火了,整個店麵已經被一把大火燒成了灰燼,放下電話,我的心裏很不好受。

姚遠是為數不多的不需要打工就能養活自己的中國留學生之一,他每個星期都要從清州趕到首爾的服裝批發市場進貨,然後再托運回河南老家。因為家裏有一個鋪麵房,父母就試著讓兒子開了家服裝店,沒想到生意還挺穩定。雖然發不了什麼財,但維持姚遠在韓國的學習和生活還是綽綽有餘的,同時也不像打工那麼耗費時間。隻要父母來了電話,告訴他需要補什麼貨,他就得從清州趕去首爾的批發市場。

說不辛苦是不可能的,首爾的批發市場都在深夜營業,姚遠每次進完貨,幾乎都是天已大亮。如果當天上午有課還要趕回清州,沒課的話就打輛出租車到表弟的小屋子裏湊合一夜。在異國他鄉的獨自打拚,讓這個剛剛二十出頭的小夥子顯示出超乎尋常的成熟和穩重。幸運的是,姚遠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首爾慶熙大學的研究生,明年初他就要告別清州到首爾求學了。

姚遠告訴我,在韓國的中國學生也並非全都需要打工,有一些家境較好的同學就活得十分輕鬆,更有些人根本無心學習,出國留學隻是為了圓父母的一個夢。此外,還有一些留學生來韓國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工掙錢,可實際上在韓國打工的收入並不算高,每個月除了房租吃飯以外也剩不下什麼了。

此店為中國人而開

第一次到首爾,因為不想錯過街景而選擇了長距離的步行,想要用腳丈量首爾的寬度。因為這,我在首爾西部一條極為普通的街道上,發現了一家專門為中國人開的商店,生意還很火爆。實際上,這條街既非商業區也不在市中心,屬於市裏相對偏僻之地,即使在大白天,街道上也難以見到什麼行人。但就是這樣的一家店,門外冷冷清清,門內卻人滿為患。

原來是家化妝品店,裏麵無論售貨員還是顧客全都操著中國話——老板專門雇傭了會講漢語的人做售貨員。來的顧客中,既有台灣腔也有大陸音。推銷的時候,售貨員以完全權威的口吻告訴顧客,這裏的化妝品是最好的,功效是了得的,當然價格也是極貴的,基本上比北京的高檔商店裏出售的世界名牌化妝品都貴上很多(要知道因為關稅的原因,北京的價格本已經相當貴了),而這裏賣的化妝品全都是韓國本地生產的土特產品。

本以為來自寶島台灣的旅遊者見多識廣,大概不會對這些土特產品有什麼興趣,沒想到他們全然不在乎這些,買起東西來比大陸的顧客還要慷慨得多。我估計,這些來自台灣的顧客比大陸同胞更“識貨”吧。

不僅商店的店員會講中文,連商店的告示也使用中文。商店門外則站著帶顧客前來購物的導遊們,我估計他們是不敢把歐美的旅遊團拉到這裏來的,因為他們終究是不大好忽悠的。

門外的旅遊大巴排出去好幾百米,難怪商店裏的顧客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一樣呢!購物本是旅遊業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到了一個地方買些當地的名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譬如說到了蘇州杭州買絲綢,到了福建安徽買茶葉,到了北京買景泰藍,到了雲南貴州買少數民族特有的織物等等。所以,本以為到了韓國應該是買泡菜的,大概是嫌泡菜的利潤不夠高吧,韓國人就向外國顧客推銷起了化妝品。

實在有趣的是,那些化妝品偏偏不賣給歐美人和日本人,也不賣給中國的香港人與澳門人,僅僅賣給來自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這倒是頗有點兒耐人尋味。

東南亞明珠

新加坡的經濟適用房不止是便宜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安居工程成績不錯,我一直很想去看一看。有幸受到從青島移民新加坡的孫先生邀請前往作客,此番將遊曆東南亞三國納入日程。

進入新加坡順上加順。我們從位於市中心的CBD坐了半個小時的地鐵到達一個頗具規模的汽車中轉站——盡管新加坡的地鐵已經相當便捷,但終歸不大可能覆蓋所有居住區。

自地鐵站出來,一條長長的遮雨棚把人直接送往公共巴士總站。巴士總站的旁邊有一個麵積巨大的小販中心,大體上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既可以吃飯休息也可以方便地購買到日常所需。我後來得知,此中心沒有太高“檔次”的商場,但還是因價廉物美贏得了普通新加坡人和“外來人士”的青睞。